书城亲子白孩子:如何塑造特立独行的艺术天才
10726000000015

第15章 白天鹅的成长阶梯

当白孩子由默默无闻之人变得光彩四射时,让人感到惊奇万分,其实这都是有迹可寻的,这是他们热爱艺术、刻苦学习、见识广博的结果。

傅聪在波兰肖邦音乐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后,他的父亲傅雷曾对傅聪的成长过程有过一个分析。

傅聪3岁至4岁时,站在小凳上,头刚好伸到和父亲的书桌一样高的时候,就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不论是声乐是器乐,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父亲看了心里想:“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傅雷有了这种想法,在傅聪9岁半时,进小学四年级的秋天,让傅聪开始学钢琴的。

过了一年多,由于傅聪学习进度的加速,不能不减轻他的负担,傅雷便把他从小学撤回。这并非说傅雷那时已决定他专学音乐,只是认为小学的课程和钢琴学习可能在家里结合得更好。傅聪到14岁为止,花在文史和别的学科上的时间,比花在琴上的更多。英文、数学的代数、几何等等,另外请了教师。本国语文的教学主要由我自己掌握,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等上选材料,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的散文为辅。用意是要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傅雷还记得着重向他指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政论的荒谬,也强调“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一类的民主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种有关操守的教训,以及“吾日三省吾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等等的生活作风。教学方法是从来不直接讲解,而是叫孩子事前准备,自己先讲;不了解的文义,只用旁敲侧击的言语指引他,让他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来;误解的地方也不直接改正,而是向他发许多问题,使他自动发觉他的矛盾。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与基本逻辑。不过这方法也是有条件的,在悟性较差、智力发展较迟的孩子身上就行不通。

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傅聪经过不少挫折而还能有些成绩,在初次去波兰时得到国外音乐界的赞许,据傅雷分析,是由于下列几点:(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态度严肃,不但始终如一,还随着年龄而俱长,从而加强了他的学习意志,不断地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无论到哪儿,他一看到琴就坐下来,一听到音乐就把什么都忘了。(二)1951年~1952年两年正是他的艺术心灵开始成熟的时期,而正好他又下了很大的苦功:睡在床上往往还在推敲乐曲的章节句读,斟酌表达的方式,或是背乐谱;有时竟会废寝忘食。手指弹痛了,指尖上包着橡皮膏再弹。1954年冬,波兰女钢琴家斯门齐安卡到上海,说到傅聪常常十个手指都包了橡皮膏登台。(三)自幼培养的独立思考与注重逻辑的习惯,终于起了作用,使他后来虽无良师指导,也能够很有自信地单独摸索,而居然不曾误入歧途——这一点直到他在罗马尼亚比赛有了成绩,得到证实。(四)他在十二三岁以前所接触和欣赏的音乐,已不限于钢琴乐曲,而是包括各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所以他的音乐视野比较宽广。(五)他不用大人怎样鼓励,从小就喜欢诗歌、小说、戏剧、绘画,对一切美的事物美的风景都有强烈的感受,使他对音乐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而不限于音乐的意境去体会,补偿了我国音乐传统的不足。不用说,他感情的成熟比一般青年早得多。傅雷素来主张艺术家的理智必须与感情平衡,对傅聪尤其注意这一点,所以在他14岁以前只给他念田园诗、叙事诗与不太伤感的抒情诗;但他私下偷看了父亲的藏书,不到15岁已经醉心于罗曼蒂克文艺,把南唐后主的词偷偷地背给他弟弟听了。(六)傅雷来往的朋友包括各种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音乐家、画家、作家、记者都有,谈的题目非常广泛;偏偏孩子从七八岁起专爱躲在客厅门后窃听大人谈话,挥之不去,去而复来,无形中表现出他多方面的好奇心,而平日的所见所闻也加强和扩大了他的好奇心。家庭中的艺术气氛,关切社会上大小问题的习惯,孩子在成年累月的浸润之下,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说没有影响。

可以说,作为钢琴演奏天才,傅聪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