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10718900000016

第16章 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1)

佛说,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平常心即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凡尘俗世间,若万事以平常心去对待,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无事时,心能澄然;有事时,心能断然;得意时,心能淡然;失意时,心能泰然。平常心并不是要人不思进取,坐以待毙。世事无常,在各种磨难面前,在各种诱惑面前,我们都不要屈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自会获得心灵的安稳。

让本性回归自然,照顾好六根门即为平常心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很快能开解,于是急着要在他人之前体悟证果。

他心愈急,烦恼愈多,一段时间过后竟毫无进展;他不知道佛法要从哪里入手,不知心和法要如何相应,因此心里很失望。

尤其当他一想到:既然不能与法会证,那么出家有什么用呢?倒不如在家当居士,还能拥护佛法,

他起了这个念头,佛陀知道了,就请身边的比丘把这位弟子——二十亿找来。

二十亿比丘来到佛陀面前,心里又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佛陀能够知道他的心意,又如此关心他;忏悔的是,既入佛门却无法早日证果,回报佛恩。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很慈祥地告诉他:“二十亿!你在家时,环境那么好,相信你学问一定很精深,至于娱乐的乐器,你也很精通,在多种乐器中,琴你有兴趣吧!”

二十亿说:“不只有兴趣,我以前常常抚琴作乐呢!”

佛陀说:“乐器的原理你知道,琴是靠弦线的弹奏才有声音,若是把弦调得很紧,能够弹得出声音吗?”

二十亿回答:“弦线不能调太紧,太紧弹出来的声音不好听,而且很容易断线。”

佛陀又问:“若把琴弦调得很松呢?”

二十亿说:“太松也不行,因为弹不出声音呀!”

佛陀告诉二十亿比丘:“你现在的心就像绞太紧的琴弦一样,弹不出好乐音而且又快断了线一般。琴弦应调得松紧恰恰好,这和修行的心一样,若过度精进,心太急则容易有法的执着,这是很危险的事!修行不能放逸,懈怠放逸即堕落,但是也不能执着于法呀!应抱着平常心、平等心自然地精进,也就是让本性回归自然,于日常生活中注意照顾好六根门即可。”

二十亿问道:“佛陀,六根门到底是指什么呢?”

佛陀回答:“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六根是外六尘进入内心的大门,故又称六根门)守得好即无烦恼,烦恼不侵,心回归自然即容易回归本性。”

六根门确实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因此很容易被物欲所迷,修行人应打开心眼,闲起肉眼,所见的一切自然清净自在。

佛在心中

林中树木茂密,地上坑坑洼洼。佛陀指挥着比丘们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又让大家向右拐。有人不解,问道:“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而左于右是相反的,究竟是向左还是向右?”禅宗祖师说:“佛陀既不让我们向左,也没有让我们向右,而是让我们向前。”佛陀对于懈怠的弟子即鞭策他,呵斥他要精进;对于太过执着的人,则加以调和是他放松下来。佛陀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使人开悟。即使得凡尘俗世中芸芸众生一切顺乎自然,想睡就睡,想坐就坐,热了纳凉,冷了烤火。这样就做到了平常心。

【人间世态】

为人不能苛求完美

林涛是一家法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他的办事能力在同龄人当中总是那么出类拔萃。他眼光犀利,判断准确,有决断力,而且办事效率高、效果好。下属都很佩服他。唯一让人觉得不满的事,他苛求完美,一旦下属办事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或者做是不能和他一样高效,他就会把他那副很生气很失望的样子就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这让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久而久之,他越来越不敢放手让下属做事,很多事情都亲历亲为,而这势必让他辛苦不堪。而手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总是一副羸弱得不堪一击的样子。他觉得很无奈,难道是自己的管理能力出了问题吗?

安心释语

坦白地说,太过完美的事物总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即便是拥有了,也会惴惴不安,难有宁日。惶惑着不知如何珍视,如何才能终身归属。这个世间,有许多残缺的美丽,正因为残缺,所以才美丽。缺憾是永恒的,幸福是存在的。要不断地鼓励自己努力克服自己人格弱点,根据自己的工作轻重缓急制定派发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切实可行地一步步前进。同时,采用松弛神经治疗法进行全身心地系统放松,加强对别人的信任度后,再进行工作。一段时间后,这种苛求完美的神经疲劳势必得到逐渐缓解。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留意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当你瞪大双眼竭尽全力想去看某件事物时,反而容易导致目盲——越是竭力越是徒劳,眼前越是一派模糊。当你执着于一种自以为是的聪明时,在旁人眼里却是幼稚可笑荒诞不经愚蠢至极。而现在,当你力求达成完美、完整的人生目标时,其后果往往是一败涂地,不堪回首。

生命是短暂的,当一切伟大的崇高的理想成为泡影,我们不妨学学孙燕姿,抛却所有繁华的奢靡的不切实际的幻梦,只过一种简单幸福的生活:拥有一所大房子,这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有阳光透过落地窗,温暖我的被窝。白天,在阳光照射的温暖被窝里思考,晚上不睡觉,小狗在房间里奔跑。在这所大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房间,可以分别用来:一间摆放自己心爱的吉他,一间有自己中意的漂亮衣裳,一间有很快的网络……不用绞尽脑汁,不用费尽心机,不用想未来会怎样,甚至不用想明天该做些什么,以平常的心态度过每一天。这是多么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呀!

禅机故事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保持谦卑之心,不可恃才傲物

毕沅,江苏镇洋人,字壤蘅(rǎng),号秋帆。他是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

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坐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日?”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献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种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后来毕秋帆老了,还经常和他的朋友,如著名的文学家洪亮吉、汪中、孙星衍等人,谈到这件事。他说:“自从那一次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佛在心中

佛在经上说,虚心与我慢的譬喻很好。佛说虚心的人,就好比结得层层叠叠的禾穗一样,弯着腰,低着头,使人一见就生欢喜。像这种人,在福德上没有亏损,在智慧上实在是受益非浅。反之,我慢的人,就好比结得为数不多的禾穗一样,笔直的,挺硬的,使人一见就生厌恶之念。像这种人无论在福德和智慧上,都受了莫大的损失。所以今人说理的很多,而悟理的很少,修道的很多,而证道的很少。其原因多分是清高我慢,不肯虚怀若谷而贻误了自己,真是惋惜之至。生活中只有茶杯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只有谦虚才能使才智增值,而自负则使才智贬值。只有虚心才是上上之智。

【人间世态】

困惑

光辉,28岁,现在已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读博士学位,可称得上天之骄子。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一帆风顺的。大学毕业后,他又被推荐上了研究生。但最近,他发觉自己总是陷入困境,似乎很难念完博士学位。前不久,他写了一篇论文。他自己认为那是篇很有价值的论文,甚至他深信,他的论文会在文学界产生极大的震动,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在他写到三分之二时,却很难进行下去。因为他觉得他的导师对他的文章很不以为然,而且,还软磨硬拖,阻碍这篇论文早日脱稿发表。光辉觉得他们都是妒贤嫉能,怕他的文章出来后,显得那些导师们自己脸上无光。光辉想自己一定会尽力而为,用行动证明自己能超越他们,同时证明他们不过如此。他说:“就是因为此事,近来我严重失眠,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本来我和女朋友的关系近来也出现了危机,我很困惑……

安心释语

相传,那喀索斯是河神刻斐索斯与水泽女神利里俄珀之子。他是一位长相十分清秀的美少年,却对任何姑娘都不动心,只对自己的水中倒影爱慕不已,最终在顾影自怜中抑郁死去。化作水仙花,仍留在水边守望着自己的影子。后来,就成了“孤芳自赏者”、“自我陶醉者”的代名词……

要克服这种情绪其实并不难,以下几步仅供参考:

第一步,必须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

第二步,当承认自己存在某种不良情绪之后,就要分析引起这种情绪的原因,弄清自己为什么苦恼、忧愁、愤怒和恐惧;

第三步,对具有真实原因的不良情绪,要寻求适当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如果是由于缺乏认真沟通而造成同别人之间的隔阂,使你产生不被理解的苦恼,那你就得主动、诚恳地与他人交谈,让别人理解你的立场,消除彼此的隔阂,会使你内心恢复平静。

佛趣轶事

两个小和尚

从前有两个小和尚,一个住在南山,一个住在北山。有一天,他们两个在途中相遇。

北山的小和尚问南山的小和尚;你到哪里去?

南山的小和尚暗藏禅机的说: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北山的小和尚哑口无言了。他回去对师傅讲了,师傅摇了摇头说:这么简单的话都回答不出来,简直是废物。下回碰见他,你就说:如果风不动呢?你就胜了。小和尚高高兴兴的走了。

果然,没有几天,两个小和尚又见面了。

北山的小和尚还是问南山的小和尚:你到哪里去?

南山的小和尚说:我的脚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北山的小和尚又一次哑口无言了!

拘泥教条或者经验,或单纯仰仗师父是锻炼不出来真才实学的。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随心所向,才能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

有个人到寺庙里去游玩,他看见佛祖坐在上面,就问道:“请问佛祖,您在想什么?”

佛祖说:“我什么也没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们为何猜不透?”

“噢,是这样,”佛祖安详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静得像水,可以清澈见底。我什么也没有想,也不受外界情况变化的影响。所谓的七情六欲,只是你们见到喜欢的东西或高兴或悲伤,而我除了吃的以外,认为别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把一个人比喻成佛,你一生下来,什么都没有,如果你能随心所向,当劳作时劳作,当休息室休息,能心情快,助人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获八百岁呢?”

“那我活这么长时间干什么?”

“这个嘛,各人有个人的见识。”

“既然这样,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随心所向,心静止水平平常常过一生吧。多谢佛祖指点。下次再见。”

这个人走出了庙门。

佛在心中

人要随心所向,心静止水,知足常乐。佛说:“平常心贵知足是人生一乐。”美酒佳肴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在那粗茶淡饭中体会;奢华的住所和服饰未必能给你带来快乐,保持一颗纯真、简洁的明静之心是获得幸福的人生大秘诀。佛又说:“平常无为得天地自然。”这并不是主张让我们不思进取,而是强调要现实些,尽情欣赏和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去好高骛远。对生活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则,就容易遭受挫折。其实,只要怀有一颗平常心,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中要获得满足并不难。

【人间世态】

惟独没有幸福……

肖女士,36岁,全职太太,一个9岁孩子的母亲,毫不夸张地说她的确什么都有了:150平方米、带阳台、比较经济买来的房子;每天清晨深情目送出门的丈夫;一个身体健康、学业优秀、无须监督功课的孩子。晚上,当一家人回到家里,孩子总能为他的母亲画像或朗诵诗歌。三个人一起共进晚餐,闲聊白天发生的故事。然而,当夜幕降临,她依稀听到孩子轻微的鼾声,依偎在丈夫的双臂中,她就会对自己说:“是时候了,该让生活换换样。”她的心中突然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愿望:打开窗户,扔掉一切,扔掉这床,还有……因为,无论如何,这不是自己该买的那一张。于是,当她打算同丈夫分担这份焦虑时,她拍打着鸭绒被子问:“你在听我说吗?“没有,我睡了。”这就是和自己风风雨雨生活了10年的被法律指定成丈夫的男人。此时此刻,她还能指望谁呢?她有幸福生活所应具备的一切,却惟独没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