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10718900000015

第15章 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3)

“白天为了挣钱糊口,我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做了许多违心的事,可那是为了生存啊,况且我什么也没攒下。每当夜晚来临,我就会彻夜难眠,就像是在地狱中一般,”那个人回答说,“佛祖啊,人生本来就不容易了,你为什么偏偏还要折磨我?”

佛祖说:“你啊,为了自己糊口去欺骗别人,而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去生存。我是仁慈的,决不会把一个正当的人逼入绝境。你的心灵长满了毒草,需要一种药剂才能去除。”

那个人问:“那是什么啊,求你了仁慈的佛祖啊,救我脱离痛苦的折磨吧!”

佛祖说:“药名道德!”

弥补品德上破绽的良方,就是加强修养

有一师傅,凡遇徒弟第一天进门,必须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一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傅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傅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了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傅便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为什么师傅也不去检查就不要自己了呢?

原来,这位师傅事先在屋子的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后生,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真地去扫那些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傅的,如果他掩藏了铜板不交给师傅,那破绽就更大了。

佛在心中

师傅看出的“破绽”是徒弟品德修养上的弊病。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克服,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大事小事都“看不破”的人。作为生活中的凡人,我们不奢望当“圣人”,但我们要尽力做一个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认真的人,勇敢坚强的人。一句话,做一个品行无“破绽”的人。

【人间世态】

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文化局科长张某,坐镇文化局某科多年,根系庞大。教育局某办公室主任李某,刚刚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张某的儿子今年考高中,但分数差几分没达到省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张某就去找李某说情,还带了不少的礼物。李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张某人做这么多年的文化局某科长了,有事情还不是求我?于是李某沾沾自喜。不久,李某的女儿中专毕业没找到工作,想让李某托人找进文化局工作。文化局清闲,工资还高。李某一思量,得,前些日子还笑话张某,今天轮到自己了。李某就去找张某说情,还带了不少礼物。张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李某人做了教育局某办公室主任多威风啊,有事情还不是求我?于是张某沾沾自喜。后来,组织上来了新领导,以“利用职务之便,徇私废公”的罪名免去了他俩的职务,并将他们的子女驱逐出机关。张某和李某纷纷自嘲:私公私公,因私废公;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安心释语

自问——我们知道自己的样子吗?我们可曾检点过自己身上的“破绽”?我们在大庭广众面前,显得彬彬有礼,极有教养。但当我们独处或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时,会不会就暴露出专横、自私的一面?我们在大的方面还能做到遵纪守法,但在小事方面,会不会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我们在工作轻松、境遇顺利时能够做得像一个称职的好员工,但在疲惫不堪时,还能不能咬牙坚持,尽职尽责,或者更多地挑起重担?我们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到社会风气,小到公司的明天在于我们的努力,社会也需要我们,我们奋斗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当一项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挺身而出,还是畏缩不前,更选择逃避?如果我们做了,我们能否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勇敢承担责任,我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破绽”和缺点,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它,或者还想掩饰它。我们不去改正缺点,“破绽”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俗话说的好:“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我们能拾到生活中为考察我们而扔下的“铜板”吗?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发自内心地改正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人,处事,待物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迎驾人,发扬迎驾精神,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做好,把“社会道德的窗口擦亮”。

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会让你远离灾祸。你也许怀疑这是危言耸听,但决不是。人一旦徇私,就会昧着良心做事情,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问心有愧。如果你铁石心肠不在乎,那么等待你的终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道自在人心,旁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揉沙子,徇私者不在意自己的良心的疚责,难道也无惧大众的谴责吗?岂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公私不明,自种恶果。

无论在什么样的遭遇中,我们都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操守,让道德律令在心头闪烁光芒。

智慧禅心

离于爱者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摩柯枷叶问: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

摩柯枷叶问:世间多孽缘,如何能渡?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心不动万物皆不动。

摩柯枷叶问:此非易事。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摩柯枷叶问:何为?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不是风动,不是旗动,而是心动

慧能大师幼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狩猎奉养母亲。后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

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的空前大改革,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记述他的事迹。

公元676年,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传播的禅理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这么巨大的震撼,他只知道他是一名禅师,有责任将自己证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

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吗!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吗!”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驻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了世界。

佛在心中

是风吹旗子动?是旗子自己动?还是观察者的心动呢?不管是风吹旗子动,还是风吹草动,都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那在我们大脑中根本就无所谓风啊草啊的。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画面,是因为外界的风和旗子在我们大脑中产生了投影,在这个反映的过程中不就是我们的“心”在动吗?只有“心”动了,风和旗子才会动起来,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对新外事物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心境自然凉,心远地自偏。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出淤泥”也可以“不染”。

【人间世态】

心病

周某,男,47岁,已婚,大学文化,某单位公务员。经常因右腹部不适就疑神疑鬼的觉得自己患了肝癌,因偏执地认为无人能诊治而痛苦了两年。原来是这样一件事儿成了痛苦的来源:周某出生于干部家庭,大学毕业,在某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他心有余悸的回忆:两年前他发现一个属下总是捶右腹部,就建议此下属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发现竟是肝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他非常震惊。因为感觉自己有时候右腹部也不舒服,也愿意捶打右腹部,联想到那位已过世属他害怕极了。不可否认,他的应酬较多,喝酒也就更多了,喝酒伤肝他更是心知肚明,可又避免不了,他觉得那位属下不喝酒还得了肝癌,按照自己的喝法,肝能好的了吗?所以确信无疑的认为自己也得了肝癌,就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检查来检查去都说没什么问题,就抱怨起如今医生的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本就检查不出来,还说没事。周某固执己见地说:谁有事谁知道。他想为什么会捶打右腹部,还不是因为不舒服吗?都不舒服了,还能没事?省城的大医院他基本上都去过了,可就是没人能看出他的病来。他感到非常痛苦,非常苦闷,明明有病就是没人能看出来,他还年轻,他不想死。又觉得自己是领导也不好和别人讲,和朋友一说起这事,他们也说自己是小心眼,他也承认是有些小心眼,但有病总不能说没病吧!想想就烦,弄得他这两年心情很不好,茶不思饭不想的,什么也不想干,原来他是很有希望争一下副部长的职位,现在什么都不想了,有时连班都懒得上,晚上经常失眠,入睡很困难,要靠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会儿,并且经常感到头、胸、肩等部位疼痛不适,医生给开了维生素B、谷维素等药物,但都没有效果。

安心释语

类似上述情况,在家庭可以做如下的配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尽量多休息,少吃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多喝绿色饮料,多补充嗜酸菌,多喝水,饮食中要剔除下列食物:油炸食物、垃圾食物、加工食品、咖啡、茶及软性饮料、白面粉制品。它们难于消化,只会加重身体的负担;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要留意自己的外观。试着宽容,即使在抑郁、焦虑、多疑、情绪低落的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少跟别人比较,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情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记录美好的一切,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除了家庭方面的配合外,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辅导是治疗抑郁、焦虑、多疑、情绪低落的辅助工具。和心理医生谈谈,有助于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以及如何应付可能引发这些情绪的问题与压力。和服用药物一样,心理辅导不是马上就能立竿见影的,可能会在几周后才发现以上这些症状有了改善。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伟人是在诠释慧能大师“风动幡动”之说:主动感知外面的世界,不要执着于事物的片面,心远地自偏,信步南山间是佛心的智慧。

佛语今译

[原文]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

[今译]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见种种事物。

[原文]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

[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