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年近三十的男人,回家过年开始出现幻听的现象。家人反映那时候他的病情不是很明显,家人也就没在意。不过他说一回家就三天三夜睡不着觉,脑子里总有人在说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说话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和阶段性,而且用他家乡的口音。这使他坚定不移的相信:是有人在他脑子里装了三片生物芯片,随时随地的监控着他的想法。以前他认为是他打工的老板,他固执地认为原因就是老板的女儿要嫁给他而他的家人不同意。而现在他说是国家安全局的人装的生物芯片,要他到各地打听情报,例如去黑社会、黑窑厂。因此他到公安局报案,人家不理会。他甚至去了省级国家信访办,也没有结果。听他说在某地遇到了一个和他同样遭遇的人,是个南方人,被人控制了二十多年。现在,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他闲不下,总是干完活就要去上网,大脑很少休息以此来转移注意力。因此他每天必须上网打游戏。而且他坚持自己没有病,是别人在他脑子里安了东西。不肯接受治疗,到医院作脑部CT检查总认为医生被收买了导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这使他的家人都很苦恼,只要能治好他的病,他的家人表示哪怕倾家荡产也愿意。还有一点就是他食量大但人很瘦,平时除了爱上网没有任何异常,患者一直坚持自己没病。
安心释语
幻听的特点是片断、单调、刻板、固定,如“你是坏蛋”“你是坏蛋”等。这时病人对幻听的态度已极为淡漠,对声音也习以为常。因此,病人可在幻听存在情况下上班工作,在住院期间参加工疗、娱乐治疗以及读一些禅的智慧一类的书籍,让内心得到平和安稳。
对于极为顽固的幻听患者,建议尽量少用西药或不用西药,尽量用中医中药调理情绪,活血化瘀,清热涤痰,醒脑开窍。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可以在生活中经常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多和朋友沟通,保持愉快的心态,生活要有规律。
佛趣轶事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有人问一位禅师:“和尚百年之后向何处去?”
禅师:“做驴做马。”
又问:“然后呢?”
禅师:“我入地狱。”
那人不解:“和尚是大善之人,怎么会入地狱呢?”
禅师:“我不入地狱,谁到地狱里去教化你呢?”
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很好了
从前在一个著名的寺院里,住着一位非常有道行的静修道长。他每天都要在傍晚去喂他的狗。他的狗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放下”。每到日落时分,静修道长就为“放下”送饭了,嘴里还一边呼唤着:“放下!放下!”小弟子觉得很奇怪,就问道长:“为什么要给狗起这个奇怪的名字,人家的狗都叫阿黄、来福什么的,为什么您的狗叫放下?”静修道长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小弟子就观察老道长,终于发现:每天当道长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学道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看看日落之类的事情,总之是闲暇地享受生活。小弟子来到老道长面前,诉说了他观察的收获,老道长微笑地点点头说:“你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其实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很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佛在心中
在人们越来越习惯动辄高呼残酷竞争时,其实学会“放下”的意义就越大。正仿佛当你自觉遭遇灭顶挫折时,不妨手搭凉棚,你一定会发现:天并不会塌下来。这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懂得放下,这样才最终会赢;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获的往往只是焦虑和疲惫。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赶路,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就不断地被很多东西推着走,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后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影后面无影无踪。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我们是不是也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而今天我们只要将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人间世态】
在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中,产生了阵痛
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要社会化,它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人的使命。人必须要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才能完成这个必须完成的使命。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从字面上讲,“三十而立”说的是人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应该有自己所能安身立命的事业,也就是成家立业。
李勇,从20岁大学专科毕业到24岁参加工作,相隔了4年的时间,在这4年的时间里,他脱产读完了大学本科的课程,又脱产学习了英语专业。因为他当时认为,工作经验、社会经验终究是会有的,然而,年轻的时光毕竟是少的,他应该趁着年轻,多学习一些东西,就算晚几年进入社会也不迟。于是他在24岁的时候才算真正地从学校走入社会,找了一份工作——办公室的一个小职员,后终因专业不符合而放弃了。25岁的时候,他又找到了现在所从事的部门主管工作,走上了中层管理者的位置。对于别人,可能会兴奋于自己职位的提升,然而,对于他,则被置于了重压之下。
压力来自于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工作经验少,在大学里,虽然他也曾学过管理的课程,可以说,工作和他的专业是对口的,但令他没想到是工作起来竟然和书本上的东西有天壤之别,而且他已经把这些知识扔下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回忆的过程同样需要时间;二是工作强度大,说是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其实本部门只有他一个人,等于一个人既要做领导,又要做职员,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但是深思熟虑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作量大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可能是他自己的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了折扣,也可能是由于赶上了年底,单位的事情比较多,但不管怎样,有些工作总是让领导催着,他自己觉得颜面无光;三是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多,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社会经验缺乏,导致工作中屡屡出现失误,每出现类似的问题,就使他的内心出现一次自责,而且,很客观的说,凡事都没有人手把手地教过他,一切都要他自己对相对陌生的事物进行决策,更增加了一层心理压力。
工作压力的阵痛对于生活的影响李勇是这样总结的:一是自己工作起来越来越没有精神,导致有效工作时间的减少;二是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休息了;三是心理的压力导致身体的轻微病变,和诸多处于压力下的人一样,他的身体状态也开始发生轻微的变化,比如,心律不齐、心情焦躁、不安等等。
安心释语
要想心安首先要解开心结。有一则小寓言,说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在它所爬过的路上,只要是能碰到的东西,它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最后,小虫子被身上重物压死了。人不是小虫子,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又像极了小虫子,只不过背上的东西变成了“名利权”。有的人总是贪求太多,把重负一件一件披挂在自己身上,舍不得扔掉。假如能学会取舍,学会轻装上阵,学会善待自己,凡事不跟自己较劲,甚至学会倾诉发泄释放自己,人还会被生活压趴下吗?
其次,转移和放下压力。面对压力,释放是最好的办法。压力太重背不动了,那就放下来不去想它,把注意力转到让你轻松快乐的事上来。等心态调整平和以后,已经坚强起来的你,还会害怕你面前的压力吗?
最后,随他去。辨别一下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然后把两类事情分开,归为两类,并列出清单。开始一天的工作时,首先给自己约定:不管是工作中的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就由它去,不要过多的考虑,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
佛趣轶事
子归何处
从前有个小偷,某天夜里潜入一个寺院行窃,恰巧被正在打坐参禅的和尚发现,于是和尚对他晓以大义:“放下你手中的东西吧!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佛祖会原谅你的所作所为,要不然,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将永远为你关闭!”
谁知,小偷却答到:“极乐世界的门要关闭,就让它关吧!反正我的专长就是开门。”
正在这时方长出来了,“让他走吧,你欲度他奈何此儿不通事务呢,佛度有缘人,善哉,善哉!”方丈平静的转身回了禅房。
和尚也回去了,只留偷儿不知该回哪里……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唐代著名禅师赵州禅师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
赵州禅师的道场在河北的柏林禅寺。据佛经典籍记载,赵州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为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赵州禅师在此40年,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
赵州禅师(778~987年),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80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为人们所参研,诸如脍炙人口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等启发许多人明心见性。而禅师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关于“赵州茶”的公案尤为著名。
赵州禅师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吗?”回答说:“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仍说“吃茶去”。院主听了觉得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者让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让吃茶去?”赵州叫院主,院主答:“在。”赵州说:“吃茶去。”
这个公案较好地反映了临济禅剿绝情识、机锋峻烈的家风。再有《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反映了禅去执、空灵的境界。
人们在工作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期盼,这很正常,也是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期盼过高,期盼本身成了至高无上的目标,反倒成了障碍,人就变成期盼的奴隶啦。如果一心只在未来远大的目标上,就会忽视过程,而过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来组成的。有的时候不过分追求“有所得”,着眼于身边本分事,反倒最后能够有所得。
佛在心中
一个人的发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机遇。机遇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给予你的机会,另外一种是自己主观努力得到的机遇。佛教讲“缘分”,是认为每个人自己的“缘”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人们习惯于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的一个基本道理是“自作自受”,每个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把握的,在这个角度,佛教是非常积极而有人文精神的。禅宗让每个人“面对当下”,就是让人面对现实,不要回避问题,做好本分事,从本分事做起。一个人所有事情的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关心的,一类是你不关心的。而在所有关心的事情里边,又有两类,一类是你能够影响的,即那些身边的本分事,你此时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你无法影响的,跟别人相关的事情。好高骛远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关切圈外,认为自己很能干,不屑去做影响圈内的小事,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们把这个叫做眼高手低。这就是失去了本分。人生的基础就是本分,连本分事都做不好,谁敢让你做大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人间世态】
眼高手低
在一个公司里,有两个同事A君与C君,领导分配同样的小事情给他们做。A君是一个自视很高,不屑于做这种“小case”,因为是领导分配的任务不得不做,但做的时候就耍小聪明,马马虎虎,对付着完成的。而C君呢,一直都是个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的人,即使在做完之后还会想领导有没有别的什么需求,预料到领导的下一步需求,并同时完成。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下次再有机会的时候,领导当然是给C君了。
安心释语
而现实生活中眼高手低的人有不少,不屑于扫一室,天天梦想着干大事,干轰轰烈烈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尤其新参加工作的人经常对事务性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这些具体的工作自己干是大才小用,委屈了自己,结果真正给他重要事情干的时候,又没有实力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