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10718900000010

第10章 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1)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自在安宁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得到不断地失去,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应坦然接受,不要以得到为喜,更不要以失去为悲。记住: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

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在晨钟暮鼓中,初雪飘落,初雪消融,世间万物大约都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吧。

人与佛在说话。

人说:我想忘记。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问:你忘记了吗?

人回答说:没有,或者说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记悲哀,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嘛,你说的。

佛笑得很开心,千百年来佛一直笑得很开心。

说人生如梦,是因为人生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梦如人生,是因为有梦才存在生活的欲望。注定的相识,如春季花开的声音,悦耳的清脆。注定的离别,像晨曦的露水,平静的美丽。与其说爱是种缘,不如说是留下幸福记忆的巧合。那巧合,使得傍晚的云端,紫霞闪过。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百年前离别的那一天,我们没能留住时间,只好把爱封在心田,期待来世再相恋。就算世界都忘记了永远,我们的心不变,不管生命已经轮回多少圈。

佛说:你心里有尘。

人拍拍手,抖抖衣服,对着镜子整整衣冠。

佛说:心里的尘是抖不掉的。

人茫然四顾,一片迷茫。

佛说:心里的尘只能用心,才能消除。

于是人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人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人领不悟。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人仍不悟。

佛说:悟有两种:顿悟和渐悟。顿悟时,那灵性闪烁的一刹那,犹如霹雳惊醒了沉睡的大力神,劈开了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间,才能看见自己内心的那一汪清泉。

佛说:你有太多的私心杂念。

人低头向地,抬头向佛,躬身自省。

佛说:私心杂念是去不掉的。人一头水雾,仍然不能理解。

佛说:你的意志不够坚强,心志不能专一,生活没有目标,总是任由时光过尽,最后却一无所成。

人观心自问,不禁冷汗满身。

人问佛:我该怎么办?

佛说:放下了,就拥有了。

人接着又问佛:放下是什么?

佛说: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心与念想,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什么了,你才能从桎梏中解脱出来。

人终于明白了“放下”的道理。

佛在心中

“放下了,就拥有了。”是的,很多事情,放下了,也就拥有了。只有放下了,心才豁达起来;只有放下了,才拥有真正的自我。工作上,把名利放下了,就可以按照自我固有的想法、方式去把事情做好;生活上,把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放下了,才过得更好;思想上放下了,就可以无忧无虑、勇往直前。我们该把沉重的包袱放下,把我们拿不起的东西放下,把我们不该拿的东西放下。留下信念,留下自我。放下了,心更宽了,更广了,更高了;放下了,才是真正的拥有。

【人间世态】

崩溃的边缘

张女士今年43岁了,在某企业做管理工作,最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单位效益不好,她必须想办法扭亏为盈,儿子面临高考,父母身体多病需照料。一时弄得她六神无主,倍感困惑,更糟的是一向身体很好的她,近来突发高血压,心肌过速,这更使她觉得苦闷极了。她感到自己的心理到了崩溃的边缘,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安心释语

在人们越来越习惯动辄高呼残酷竞争时,一定不能忽视生活与事业的平衡,也就是BALANCEDLIFE。这个英文是什么意思呢?是平衡的生活,也就是说,除了赚钱以外,还要注意到自己的家庭、朋友、爱好等等。如果我告诉你我每天工作14小时、回家跟亲人说不上几句话,你觉得我的生活平衡吗?好在我不是这样。我一直觉得业余时间在家陪亲人散步、看电视、给亲人做饭是最大的享受,在经历了一天激烈的打拼后,不少职场中人会将工作场所的紧张情绪带回家中,回到家中仍然无法放松。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试试以下调节方法,它们能够帮助你从办公状态调整到居家状态:

1.住所门口放置一个杂物盒

购买或制作一个大篮子或是木头盒,把它放在住所门口。走进家门后立即将公文包或是工具袋放到里面,第二天出门之前绝不去碰它。注意:一定要安全。

2.与家人进行一场轻松愉快地谈话

聊聊工作中遇到的搞笑的事情,或者由家人说说家里发生的乐子等等,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闲话家常也不失为平衡心理的良方。

3.静坐

在进晚餐、去健身房锻炼或是抱起小孩之前,花上3-5分钟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想象着将新鲜空气吸入腹部,将废气彻底呼出。这样就能够清醒头脑,卸下工作的压力。一如佛的打坐般,心无尘杂!

佛趣轶事

海是啥东西

一条小鱼问大鱼:“我常听人说起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

大鱼:“你的周围就是海啊!”

小鱼:“可我怎么看不到?”

大鱼:“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象你自己的身体。”

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困来睡觉,饿来吃饭

禅宗的八祖马祖禅师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佛法里边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空”,《心经》就是讲如何悟“空”的,非常精彩。里边有句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ǒ),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就是平常心。

平常心指的是什么呢?佛家讲有“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也就是顺利、衰败、称赞、讥讽、名誉、诋毁、困苦、快乐的意思。平常心的标准就是不被这八风所困扰。

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真是比登天还难,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做不到。苏东坡被流放到镇江的时候,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个人隔着一条江,经常来往。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的庙里看他,禅师不在,苏一个人去参观佛堂。看到威严端坐的佛爷,诗性大发,管小和尚要来笔墨,一挥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很得意,让小和尚务必把诗转给法印,让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来之后,二话不说,在诗旁边写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小和尚把诗给苏东坡送回去。苏东坡看了之后火冒三丈,你个秃驴,不夸我倒也罢了,怎么能骂我放屁呢!心里越想越气,立刻起身过江,去找佛印的麻烦。佛印一见东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一屁就吹过江来了吗?东坡一听,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真的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八风里边最关键的其实是“名利”二字,所谓“名缰利锁”,名利都是束缚人心的缰锁啊。相比较而言,有时利可以放下,名却放不下;名中讥讽有时可以接受,但吹捧就受不了了。过得了棒杀关,却过不了捧杀关。我们说的平常心,就是要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悲观,而得意的时候更不要忘形。

佛在心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讲求尽我所能无所怨悔就好。不要太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荣辱太当回事。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绝非易事。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有了问题,也能做到坦然处之。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人间世态】

嫉妒——心灵上的癌瘤

小A与小B是某艺术设计院的艺术设计师,同在一个公寓中生活。两个人几乎同时进入的设计院,并且毕业于同一个艺术设计学校,很快她们便成了形影不离、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小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工作三年后,小A代表设计院参加了国际性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小A的参赛的设计磁盘毁掉,并扔在卫生间的马桶里。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安心释语

有妒嫉之心者,往往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视别人的成就于不顾,贬他人的才干为草芥。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但也会有各自的短处,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并来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妒嫉之疠瘴不是被驱赶得烟消云散了吗?

据说同是妒嫉,还有东方与西方式之分。“西方式妒嫉”,往往是“通过增加自己的独特性,创造与妒嫉对象不同的差异,在实力或独特性上有了自我满足,也就不必再去妒嫉他人了”。从本质上说,这种“西方式妒嫉”是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奋斗去消除自己与被妒嫉者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过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已经不能称之为妒嫉了,而是一种美德了。其实,这种“西方式妒嫉”,在我国也是有其渊源的。《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晋代刘伯玉的妻子段氏是个妒妇,因其丈夫常称赞《洛神赋》中写的洛神很美,于是她就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说罢投水而死。子曰:“知耻,近乎勇。”见到别人的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如果能化妒嫉为力量,迎头赶上,像段氏那样誓死也要超过对方(当然不要盲目学段氏去死),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还须一提的是,对付那些妒嫉成性、无可救药者,那莫过于采取轻蔑之态,反正躲不过去,能人不妨干脆释放出最高的能量,令那些妒嫉者也尝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滋味。

要彻底根除妒嫉之毒瘤,关键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把握,不论是谁,得有雅量。

佛趣轶事

放下与放不下

师徒二位和尚走在路上,看见一位漂亮姑娘过不了河。

老和尚说:“我抱你过河吧”。

于是老和尚抱着姑娘涉水,小和尚跟在后面一同过了河。

和姑娘道别后,师徒二人继续赶路。

走了有半天的路程,师父发现弟子心事忡忡,便问是怎么回事,小和尚说:“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的么?刚才你为什么还要那样做?”

“哦!你说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现在还抱着吗?”老和尚道。

小和尚:“……”

渡人过河者,心中并没有抱持着女色,坦坦然然无牵无挂;一直抱持着女色的不正是那个小和尚么?

任何一个外在因缘而使我们波动都是无明

唐朝的慧忠禅师,修行甚深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尊敬为国师。

有一天,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慧忠国师不容气地对他说:“佛法衰相今现,奴也解问佛法!”(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屈辱,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正是如此,任何一个外在因缘而使我们波动都是无明。如果能止息外在所带来的内心波动,则无明即止,心也就清明了。

大慧宗果禅师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将军来拜见他,对他说:“等我回家把习气除尽了,再来随师父出家参禅。”大慧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微笑。过了几天,将军果然又来拜见,说:“师父,我已经除去习气,要来出家参禅了。”大慧禅师说:“缘何起得早,妻与他人眠。”(你怎么起得这么早,让妻子在家里和别人睡觉呢?)将军大怒:“何方僧秃子,焉敢乱开言!”禅师大笑,说:“你要出家参禅,还早呢!”可见要做到真心体寂,哀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迁动是多么不易。禅师以及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本然(率真、纯真、本真)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

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些都是禅师的境界,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迁动,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或也能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历代禅师中最不修边幅,不在意别人眼目的就是寒山,寒山有一首诗说: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那是由于我知道明月与碧潭平常的样子,在心的清明也是如此。

可叹的是,我要用什么语言才说得清楚呢?寒山大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样清澈动人的叹息了!

佛在心中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春光灿烂、鸟语花香,或者寒风凛冽、花凋叶落,在禅者的眼里这都是我们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向外界事物的一种投射。因此,保持一颗平常之心,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心的安然。只要心不动,就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

【人间世态】

被人监控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