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0718000000028

第28章 第二十七名 白居易

网络搜索结果:579230条

最大招牌:《长恨歌》

招牌搜索结果:485000条

名言嘉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荣誉称号:人民的诗人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出生:公元772年

逝世:公元846年农历八月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出生地:郑州新郑

逝世地:洛阳

主要身份:诗人

主要功过:继承中国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发展完善了长篇叙事的诗歌体裁

主要著作:《长恨歌》、《琵琶行》,有《白氏长庆集》

[人物生平]

白居易于公元772年出生于郑州新郑的一个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白居易的家庭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年幼的白居易聪明好学,9岁时就可以辨别声韵。在白居易11岁时,“安史之乱”爆发。白居易在16岁时创作了传世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得到了当时名士顾况的赏识。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公元802年,白居易和元稹一道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从此开始了两人一生的友谊。公元806年,白居易参加科策获得第四名,被任命为周至县县尉。在周至县期间,白居易创作了长诗《长恨歌》。公元808年,白居易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同年授左拾遗。在此任上,他阻止了淮南节度使王愕通过财贿当宰相的企图。公元814年,白居易在守丧期满后出任赞善大夫一职。公元816年,宰相武元衡遭人暗杀,白居易上书要求捕杀刺客,得罪权贵,因此而被逐出长安,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了流传千古的名篇《琵琶行》。公元818年,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不到两年被召回长安,先后任尚书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公元822年,他调任杭州刺史,三年后充任苏州刺史,一年后辞职,隐居洛阳。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影响力评述]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在几个方面都堪居第一。首先,他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现存诗近3000首。其次,白居易是写长篇叙事诗的圣手,其意境、辞藻均无人可及。再次,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最具民间性。他的诗,就像柳永的词一样,“老妪能解”,故后人称他是“人民的诗人”。白居易的影响力除了来自他的诗作以外,也来自他的从政生涯。另外,白居易还是一个文学理论家,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并不能说很成功,他一直没有能够进入统治阶级的核心阶层。无论在畿辅还是地方做官,他的职位都不高。但他在自己的职位上都恪尽职守,言则忠谏,行则爱民,是一个好官。白居易曾拜左拾遗,也就是谏官,以直言敢谏闻名。他甚至敢当面指摘宪宗李纯的错误,触怒皇帝,差一点被治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的朋友宰相武元衡被刺,这时白居易并不是谏官,但他仍然大胆上书,要求“急请捕贼,以雪国耻”,结果白居易以“僭越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做地方官的时候,也很有政绩,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时候,为解决杭州居民的饮水问题,曾经治理已经淤塞的6口井。他还疏浚西湖,今天西湖畔的“白堤”虽非白居易所修,但仍表达了杭州人民对他的政绩的肯定与怀念。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后来,苏州人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修建“三贤堂”,岁时致祭。白居易这样做是有他的思想基础的,他曾写诗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诗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对民生的关注。他的这种关注,有时甚至到了自责的程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的大量诗篇是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的,其中表现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艰难。百姓除了要忍受劳作的辛苦,还要忍受官绅的巧取豪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最集中地体现在《卖炭翁》一诗中。他对卖炭老人的心理刻画可以说是最为传神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虽冷,可还是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好使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相对应的,是白居易对贪官污吏盘剥百姓与生活奢侈的辛辣讽刺,甚至愤怒的谴责。在《红线毯》中,白居易写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通过下面这两句诗,我们几乎可以听到白居易愤怒的吼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普度众生的情怀,可以从下面的诗句中透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增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而白居易对那些肥马轻裘的达官贵人奢靡生活的鞭答,今天读来仍然有“恨出纸上”的感染力: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白居易是一个早熟的诗人,在他16岁时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以致名士顾况也不得不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改口为“有才如此,居亦不难”。白居易后来的文学成就验证了顾况的预言,白居易虽然没有获得大富大贵,但没有为生计发愁过。白居易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文学成就恐怕就是他的两首长篇叙事诗。这两篇叙事诗,可以说是中国长诗中的双璧,历来为人们广为传唱。据说,毛泽东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长恨歌》和《琵琶行》,他亲笔书写的这两首诗的书法作品至今还收藏在中央档案馆里。这两首诗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和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不开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诗句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

白诗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通俗性。他的诗句中大量运用老百姓的日常语言,读来亲切感人。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性,使他的诗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应当说,诗歌的通俗性是它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纵观那些广泛流传的诗,哪一首诗用了生僻难读的字?诗人的功力其实就体现在他能够将最平常的词汇,组织为触动人们心弦的诗句,亦即化平常为神奇的能力。白居易即是具有这种非凡能力的人,他将百姓日常生活的语言人诗,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唐宣宗在凭吊白居易的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他不愧于“人民的诗人”的称号。

白居易不仅工诗,他和李白一样,也是开始写词的几个唐代诗人之一。虽然仅仅是开始,但白居易的词作已经有不凡的气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关切是白诗的另一大特色。白居易写过被丈夫抛弃的妇女、拾麦穗充饥的妇女、幽闭深宫的宫女、被压迫的织造妇女等等。他对妇女被压迫的命运深表同情,为改善他们的境遇大声呼吁。虽然这样的呼吁在当时的时代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但这反映了白居易的进步思想。

白居易还是一个文学理论家和诗界领袖,他和元稹等人领导了唐朝的“新乐府运动”。对于文学,白居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首先,白居易认为文学的功能就是反映现实和为现实服务。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在《新乐府序》还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甚至把这种现实主义推向了偏颇:“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力量,可以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他把对文学功能的这种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实践中,写了大量的针砭时弊的作品,他自己把这类作品叫做“讽喻诗”。他的这些讽喻诗,曾经使得“权豪贵近者相目变色”、“执权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这篇文献至今仍是中国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此外,白居易还著有《策论》75篇,是追踪贾谊的《治安策》而写的政论文,亦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白居易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他的诗很早就流传到了日本和韩国。日本的一个天皇说:“毕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据传韩国古代的一个宰相用百金换得白居易的一首诗,且能辨真伪。目前世界各地研究白居易的机构有五十多家,可见其影响。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白居易星”。白居易的诗篇仍将会被人们继续传唱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力永远不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