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关键在于落实全集
10717700000034

第34章 专注使人高效

“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司经营,对个人工作也有指导作用。要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首先就必须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这是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个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得出的结论。事实的确如此,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几乎都在好几个行业中艰苦地奋斗过。然而如果他们的努力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就足以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

“瞧这儿,”一个农场主对他新来的帮手杰罗克说,“你这种犁法是不行的,你都犁歪了,在这样弯曲的犁沟中,玉米会长得很混乱。你应该让你的眼睛盯住田地那边的某样东西,然后以它为目标,朝它前进。大门旁边的那头奶牛正好对着我们,现在把你的犁插入土地中,然后对准它,你就能犁出一条笔直的犁沟了。”

“好的,先生。”

10分钟以后,当农场主回来时,他看见犁痕弯弯曲曲地遍布整个田野。

“停住!停在那儿!”

“先生,”杰罗克说,“我绝对是按照你告诉我的在做,我笔直地朝那头奶牛走去,可是她却老是在动。”

因为目标总是在变动,你就不得不在这个目标和那个目标之间疲于奔命,这是一种没有目的、欠缺考虑而且非常笨拙的工作方法。这种行事方法除了招致失败以外,还能带来什么呢?

这个道理类似于狮子追捕羚羊,有些没有经验的年轻狮子,在追羚羊群时,总是这只羚羊追一会,那只羚羊追一会,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追上一只羚羊;而一些有经验的狮子,在追捕羚羊时,就会选择一只一直追下去,锲而不舍,最终必定能够耗尽羚羊的体力将其追上,达到自己的捕食目的。

在工作中,你专注的程度越大,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可能性也就越大,那么,你的发展机会也就越大。

迈克到丰田公司的前几年,抱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了很多远大的目标,当然,最后这些幻想全部破灭了,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迈克把钱全投在了股票上,但是最后这些钱变成了一堆废纸,使得他的生活十分凄惨,不得不住进一家便宜的汽车旅馆。迈克从朋友处借了1咖美元,买了一张沙发和一张床。冬天很冷,汽车的车厢里并不比外面好多少。迈克只好一件又一件地加上毛衣。

终于,迈克得到了一个机会!丰田公司要研制和设计一种新概念车,为此将建立一个崭新的实验工厂,迈克加入了这个团队。

这个团队由约翰·卡梅隆博士主持,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迈克主要是设计汽车底盘上的一个小零件,并在本地的一家机器加工车间制作。迈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这个小零件上,从它的尺寸到性能,都近乎苛刻地要求完美,他对这个小零件不断地进行完善。他希望自己可以从这个小小的零件上开始自己的新的人生。是的,迈克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加入这个团队的过程中,博士看出了迈克的专注与执着,也看出了这个年轻人无可限量的前途。几年之后,你再也找不到那个在汽车旅馆生活窘迫的迈克了,他成功地迎来了人生的辉煌。回首往事,他不无感慨地说:“我的成功是从那个小零件开始的,我从那时起学会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年轻人在事业的开端有多个目标是很正常的。这好比罗盘指针在被磁化之前所指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只有在被磁石磁化而具有特殊属性之后,才成为罗盘。同样,一个人一开始可能确定不了自己的方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最终而且也必须确定一个自己发展的目标。迈克正是这样,虽然一开始,他确定了很多目标,结果是一个也没有实现,但是最终他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工作,这正是他成功的奥妙所在。

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只有一种技能,但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一个毫不动摇的目标之上。而另外一个人,他很有头脑,但把他的精力分散开来,而且从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前者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一个专注的目的,教育不能,天分不能,才智不能,勤奋不能,意志的力量也不能。没有一个专注目标的人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在工作中更是如此,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没有一种专注的态度,不停的变换目标,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何以谈效率,何以谈成功?本来能够完成的工作只能迟迟得不到真正的落实,都成了有头无尾的失败之作。

1%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在一所普通的小学所进行的一次实验。他们两人从1~6年级18个班中各选3个班,然后在这些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俩以肯定的态度对有关老师说,自己手中的这张名单上的学生是有很大的潜质的,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老师们接过名单看了看,名单中有些名字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出乎意料,因为这些是普遍认为的水平较差的学生。对此,罗森塔尔强调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发展潜能,而非现在所具有的能力状况。”接着,罗森塔尔又从心理学的各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直到确认老师们从内心真正相信了这份名单。

最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告诫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他俩又来到这所学校,对18个班进行复查,结果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他们大都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且情感、性格相比以前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

其实这是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虽然教师没有将名单上的名字泄漏出来,但是还是在言行举止间禁不住透漏出特别的期望与关心。在老师的暗示下,学生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在课堂上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奋发向上。这个著名的实验,后来在学术界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实验中,名单上的学生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在老师的关怀暗示下,他们变得专注,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说,专注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你必须清楚的一点是,当你接受任务的时候,不要老是去想:“我能不能完成”、“我以前真的没有经验”、“这工作太难了”之类的挫伤自信的话,你应该多把自己的气力放在做上。把你的精力投入到你自己的事业中,这样才能将你该做的、能做的工作落到实处,将来取得的结果也肯定会令自己惊讶。

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工作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出了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一个做事时总是摇摆不定、变来变去的人,只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资源都舍弃了,无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无法超越他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滚石不生苔”,所谓的“滚石不生苔”是指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这里的“苔”指的是经验、资产、技巧、信用等等。

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转而从事新工作,他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如多年来他所积累的资历、职位、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等等,也就是说,过去花费在这份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可能变得完全无用了。另外,人都是有行为定式和心理惰性的,到了一定年龄,经验增长了许多,锐气却也消磨了不少,这是一种正常的资源损失;但如果此时放弃已经厚实的经验而去倚重日趋单薄的锐气,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合常理和有悖自然。同时,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挫折与失败也是无可避免的,要想奔向目标永不放弃,就要有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不要因挫折而改变方向,放弃前进的脚步。

如果你的目标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你就应该像卫星导航船一样,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奋斗,无在风平浪静时,还是在狂风暴雨中都一直坚持航线,永不改变。专注于你的事业吧,水滴都能穿石,何况是人呢?只要学会坚持,在工作中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你会发现原来成功离你并不遥远。黎明之前最黑暗,成功之前最渺茫,也许每次你打算放弃的时候,其实已是成功向你招手的时候了,不要做只走99步的人,最后一步一定要坚持走下去,这样才能完成工作的落实,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