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零售管理创新
10717000000006

第6章 3 服务创新的研究难点与方法

1.3.1 服务创新的研究难点

考察服务创新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服务”的独特性造成了研究困难。第一,现有创新理论建立在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的基础之上,但制造业中的创新理论不能完全揭示零售创新的规律,需要发展专门的零售创新理论。第二,服务的特有属性(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等)使得“服务产出”难以度量,传统指标和方法(如生产率测度)难以运用,因此难以对零售创新活动进行定量描述,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1.3.2 服务创新的研究方法

总体来说,服务创新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技术主义方法”到“服务导向方法”再到“综合性方法”的三次重要演变,并形成了基于研究方法的三类学派,这构成了“新熊彼特主义”理论演进的框架内容。以上三类方法在零售创新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的应用。

1.技术主义学派

该学派遵循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方法,对服务创新展开分析。在该方法的研究中,BARRAS的“逆向产品周期模型”超越了技术主义范式简单照搬和概念移植的做法,将技术发展纳入了服务产业创新的特定阶段,并将其作为创新诱发因素。就零售业而言,各种新兴技术如ICT技术、物流技术,包括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都会诱发零售业中基于技术的创新活动出现。因此,学者们研究零售创新的一个重要角度是基于技术创新的分析。

2.服务导向学派

服务导向学派以服务业本身特性为基础展开分析,注重解释服务创新的独特性,发现适于特定服务部门的“局部”创新理论,这遵循了熊彼特对创新概念广泛和开放的界定。其中,关于服务创新调查与测量、服务创新类型、服务创新驱动力要素、服务创新模式、服务创新组织形式、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服务创新障碍与克服等代表性成果丰富了服务创新研究的理论内容(蔺雷、吴贵生,2007)。就零售业而言,服务导向方法是目前学者们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它有助于发现零售业创新的独特性。

3.整合研究学派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采用“整合方法”对服务创新进行研究。该方法借助广泛的创新范畴,从产品与服务边界的日益模糊、融合与互动增强背景出发,运用基于“服务—产品连续系统”的综合性方法,对服务创新展开分析。该方法在本质上以“功能(特性)方法”为基础,超越了单纯对产业分类中某个产业研究的局限,使得学者们可以对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进行统一分析,揭示创新活动的一般性质。其中,代表性工作是对包含产品和服务的六类创新模式的识别:根本性创新、改进型创新、渐进性创新、专门化创新、重组创新、形式化创新。就零售业而言,整合研究方法运用得较少。

1.3.3 服务创新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服务创新活动的大规模调查是开展服务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目前采用的服务创新调查方法包括“从属性创新调查”和“自主性创新调查”方法,其中“从属性调查”遵循了服务创新研究的同化方法,而“自主性创新调查”则遵循了区分性方法。

国外学术界(通常与政府合作)对服务部门创新活动的调查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荷兰学者的工作,较为系统的大规模服务创新调查始于1995年。目前较为有名的3项调查都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分别是欧盟SI4S项目、意大利(IIS)和德国的服务创新调查,澳大利亚(ABI)和瑞士学者也进行了类似调查。在这些调查中,德国的调查持续时间最长,共4次,分别为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这些创新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地区服务创新活动的基本现状,因此,所涉及的题目具有广泛内容,包括:R&D形式、R&D频率、创新费用结构、服务创新专利申请、创新度、创新类型、创新人员分布和创新组织结构等。在以上3项著名的服务创新调研中,意大利学者主要针对服务业中的技术创新展开,欧盟SI4S的研究则将范围扩大至一般性的服务创新类型,这两项研究仅以描述性统计作为结果的分析工具。德国学者的研究专门增加了KIBS调查,并运用复杂统计分析工具,得出了包括创新动力、KIBS作用、创新效果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国内学者也在近些年展开了服务创新领域的数据调查并取得初步成果。包括清华大学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对零售业的调查、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对旅游业、电子商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调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通信服务业的调查、浙江大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软件业的调查等,这些工作非常有助于推动国内服务创新研究的深入开展。

基于上述,给出了国外服务创新研究的一般性路径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