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策略 七分执行:中层管理者高效执行力的10项修炼
10715800000053

第53章 创新的魅力

《三国演义》中,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而且立下了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临行之前,诸葛亮叮嘱再三,并制定了“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的正确决策。但自以为“素读兵书”的马谡,却教条主义地照搬。“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书本知识,忽视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不顾地形水源等重要而具体的因素,违背诸葛亮的正确意见,拒绝王平的苦苦相劝,采取了在道旁孤山上立寨的错误主张,结果丢失了街亭这一咽喉要道,不仅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路战果,而且断绝了30万蜀军的退路。

创新是社会发展之源,是组织生存之本。通过创新,促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管理更趋高效,资产更趋优化。如果团队管理者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只会团队带向“死路”,甚至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

创新给人带来光明、给人带来希望。在企业中,一个能够不断奉献新意的人,会让人觉得充满活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对于管理者来说,创新力是指将创新意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能力。

管理者所有的创新作为都是由创新思维决定的,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愿望,进而学会创新、实施创新。创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全面作用于管理者的工作范围,不论是在研发新产品、制订营销新策略还是在推行降低成本新措施等方面都能大力创新,取得持续进步。

创新力绝对不是天生的,没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天生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和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经历来汲取和锻炼,并在长期实践中才能得以提高。所以说,创新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期的训练拥有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觉得自己丝毫没有创新力,那么只能说明他没有创新意识而非没有创新力。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随时随处地发掘创新的机会,更难以改善现有问题。这样的管理者不会去试行多种可行性方案,更不会翻越传统采用新方法。

要创新,就要有全新的思维方式,而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创新不是脱离现有的实际,也不能脱离现有的实际。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创造,而是在现有实际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能改善现状的方式方法。

创新虽然常常以意外的形式出现,但它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意外。管理者必须在足够的经验价值积累上,才能创造出新的方式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地保存过去的价值。如果把创新比做种子,那么过去的经验价值就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要想“种子”顺利发芽,必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然而,土壤往往不仅有养分,也有毒素。因此,吸收过去、传承过去,必须建立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滤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有益于创新。对过去经验毫无过滤地保存和传承,容易引起经验偏见,反而阻碍创新。

放弃“不可能”的想法。

一切现状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虽然你认为过去的技术和能力,不可能在这一方面产生创新,但这并不表示不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不要低估科技知识发展的速度,也许你认为几年后才有可能的创新,明天就产生了。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坚定的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有创新意识的存在,就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如果一个管理者常用“不可能”来否决团队中的好创意,那么他就是在扼杀让团队进步的因素。这样的管理者必然无法带领团队进步。

跳出传统的经验。

人们容易受限在长期传统的经验中,不愿意接受改变。但客观现实的变化并不会因为人们封闭的经验认识而停滞不前,当变化超过人们固守的现状时,作出改变往往已经来不及。

福特曾在演讲中说过,“几乎所有领导科学潮流的重要发明,均来自有天分而自由的心灵。事实上,在我所涉及的每一个范畴里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几乎都是独立而不拘泥于传统的人。”

真正有益于创新的经验,是持续增长的、开放吸收式的,它可能是不断从实践、书本或他人身上吸收并增长的。管理者应不断地接受新观点、新知识,洞察市场新变化;乐于拥抱变化,敢于接受新挑战。这样的经验,才能成为创新意识的肥沃土壤,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意。

促进团队创新。

个人的想法和观点通常受到自身的局限,面对同一个事物,人和人之间产生的想法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团队管理者,利用团队的力量,开启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启发自身的创新思考,还能有助于审视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可行。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是对的,只能使自己作出偏执和武断的决定。

要想顺利开启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必须随时随地宣传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根植在团队文化中,使创新成为每个人自动自发的工作内容。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产生创新行为。宣传创新意识,不同于宣扬创新口号。它需要从深层意识中,让人们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之乐于积极主动地去创新。

这样,经过过滤之后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帮助管理者带领团队不断地提出创新。然而,创新本身是未经实践的,它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这样的创新想法,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自己的不肯定、他人的怀疑、领导的否决、客观环境的约束等。因此,很多创新产生了又迅速悄无声息了,很多看不见的好创意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夭折了。

作为管理者,要比一般员工具备更强的观察力,要能够及时发现创新。不仅要从自身的工作出发,从市场、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方面发现创新,更要善于及时发现员工作出的创新。因此,管理者必须为创新提供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所有的创新都能够及时被传达,被发现,确保好的创新能够得以实现。

不管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提出创新,都应该及时表示认可和重视。认可创新有着两层含义。第一,认可创新的举动。认可就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它能让创新者对自己增强信心,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价值。第二,认可创新的态度。创新态度往往比某个创新小成果更加可贵。管理者即使认为该创新并没有多大意义,也要及时认可员工的创新态度。有了稳定的创新态度,以后便能产生更多的创新可能。

专家点拨

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由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他的管理经验、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都是创新意识的前提。但在管理活动中,最能激发管理者的创新意识的因素是目标、意志、兴趣、情感等。

目标是激发创新意识的首要因素,可以说一切创新都是追求目标的行动,目标是构成管理者创新活动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不断地激发他创造和探索。当一个管理者确定了他所追求的目标之后,就必然会把他所储备的知识、所潜藏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投入高效率的使用过程,展开创新意识。

意志是创新意识的保证因素,它表现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自觉地与困难作斗争,以及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一闪而过的火花,还是一种必须执着地付诸实施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志。

兴趣可以引发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他的兴趣应当具有广泛性,这是他开阔视野、广采博纳并实行开放式管理的保证:同时,他的兴趣又应当具有收敛性,以保证他能够把创新意识集中到对某些重点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能力。

管理者的情绪、情感以及其他因素也对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管理者的心境、激情、热情、自信、胆怯等情绪和情感因素都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意识的质量。管理者自己也应当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优良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以保证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拥有进行创新意识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