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策略 七分执行:中层管理者高效执行力的10项修炼
10715800000014

第14章 不需要事必躬亲,但要明察秋毫

很久以前,在丹麦的海边有个慈祥的老人。老人每天傍晚都到海边散步,每次出来的时候,都会带些面包之类的食物,将这些食物分给海边的大雁吃。这些大雁随季节性不断的迁移,每年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它们会从北方飞到气候温暖的南方去越冬。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野雁又从南方的栖息地飞回到北方的故乡。

由于老人施舍食物,结果到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这些大雁留了下来,有吃有喝。这位老人天天如约而至,大雁们也天天围绕着老人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大雁由于吃得太肥,再也飞不远了。

很多领导者就像故事中慈祥的老人那样,对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造成了下属对领导者的依赖性,下属已经失去了创造性,已经失去了面对挑战性工作去奋斗的机会。结果,下属什么事情也不干,能力越来越糟。

所谓“事必躬亲”是指领导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抓,没有巨细之分。这样的领导虽说十分负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感心太宽却会让其他的人感到不舒服。不可否认,很多企业领导的能力和眼界远远胜过下属,而下属责任感的缺失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又有多少呢?诸葛亮事必躬亲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又有多少人能比诸葛亮高明多少呢?

领导的真正价值,并非决定于下属在自己的带领下能做些什么,而是当自己不在其位时,下属独自能做些什么。在领导的监督下,下属努力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领导不在时,下属如何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部门运作是否顺畅、能否发挥团队力量,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领导存在的价值便是:就算自己不在,部门的运作状况也照样正常、顺利。

如果领导事必躬亲,就会被很多琐事缠身,导致很多重要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而且,由于领导事必躬亲,下属也难以成长,甚至出现有能力的人在能力得不到发挥的情况下不愿留下。在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手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反正不是决策者,没办法拍板,只能给出模棱两可的意见,最后的主意还是要领导拿;而领导则认为下属的意见水平怎么都这样低啊,看来必须自己亲自上阵了。结果要么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要么干脆无人可用,最后领导不得不更加事必躬亲——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在于组织、指挥和动员,而不是要事必躬亲。所以美国剧作家米勒说:“真正的领导不是要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因此高明明的领导大在工作中善于“抓大放小”,就是抓工作的重点、关键和主流,对下属放手、放权、放心,淡泊名利,用人不疑,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不同类型的事情、不同级别的事情对公司的重要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一部汽车的收音机坏了你可以继续开,而发动机坏了则不能开了,而刹车坏了则要出人命。所以,领导必须先抓大事。

作为领导,在工作中还要容忍下属的小错误,甚至视而不见。很多管理者个人能力很强,手下的确比不上,但是这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包下所有的工作。所以,对于下属工作中的一些小瑕疵要用一个容忍的态度来看待,否则,领导有可能累死,而下属则会每天都闲着无事可做。当下属面对刚接掌的新工作,无法顺利处理的时候,领导一味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让他们从失败与错误尝试中,逐步累积经验才行。而从旁守护这段成长过程,并且接受与包容,更是上司需要培养的气度。

虽然,执行时要尽量授权给下属,让他们去执行,但作为领导也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能够明察秋毫。首先,对自己每个下属的能力以及工作态度有一定的了解。最好的下属是帮助你和组织解决问题的,他们往往超出你的期望值,给你产生惊喜;最差的手下则是在制造问题,他们可能会制造出你做梦都没想到的麻烦和问题。有些没有能力做事的人往往听话,任何问题都向领导汇报,给领导感觉态度很好,很积极,然后领导亲自帮着他把事情一一搞好,但实际上他恰恰是问题的制造者并降低了整体的执行效率。

除此之外,很多员工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只做领导安排和重视的事情,或是只做领导需要有回馈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领导监督机制。领导监督并非仅靠领导本人去进行监督,而是依靠领导来组织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各种监督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且便于执行和操作的监督制度标准。制定监督制度既要考虑监督作用发挥的科学原理,又要结合团队工作性质以及具体执行工作的特点来进行,以便于操作,具备可执行性,不出现明显的监督死角和漏洞,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为原则,务求实效。

其次,由领导对监督结果负责,对问题的解决负责,要求领导对整个监督进行有效组织,对整个监督工作负责,进而对整个执行工作整个执行团队负责。

第三,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当实事求是,搞清事实的实际情况,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处理。要兼顾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员工的个人基本权利的保障。

最后,监督行为的长期有效进行是以监督结果的有效处理为基础的,所以对监督结果一定要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的前提是考核,考核的前提是知道,也就是管理者要想管人,必须做到让被管理者知道“你们在前面工作,我会在后面检查”。管理者必须在授权的同时,做到明察秋毫,了解下属工作的情况,随时进行监督考核,从而保证执行的有效性。

专家点拨

领导者如果不想独自承担所有的重任,那么就得造就人才。领导者要懂得抓大放小,知道什么是20%的问题和20%的目标。领导者的成功其实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下属这个资源,利用越充分,领导者的绩效也越大。

领导者本质上就是通过下属或者整个团队来完成工作,团队的绩效好,领导者的绩效才可能好。在很多知名企业中,升迁的条件往往是:所领导的团队的绩效有多好,而不是领导者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如果领导者的个人能力非常强,下属解决不了的问题由领导者自己来解决,这样的人充其量就是一个超人,但绝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好的领导者扮演的是顾问或知音的角色,懂得让别人去解决问题。

然而,领导一旦把工作逐渐交付出去,内心的不安往往也会随之高涨。因此,领导在授权之后,必须让下属明白,他们有义务向上司汇报工作状况。他们受命执行工作,责任当然也会随之而来,其中也包含了说明的责任。至于执行工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时必须报告,依工作内容、部属能力与经验不同,情况也不一样。

之所以强调“主动汇报”,并不是因为不信赖部属,而是希望部属了解汇报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形,都必须切实要求下属汇报。当然,也不是任何琐事都得上报,而是要了解必要事项的执行情况,适时给予建议,并针对结果进行评估。如果能清楚建立起这种沟通管道,领导就能放心给下面的人授权工作与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