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切都可以改变
10714100000022

第22章 粉碎旧制度

今天的故事是由安迪带来的,有关一个百年老店的传奇。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当时只有38个州,人口5600万。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购买力逐渐提升起来。

1886年,年仅23岁的理查德·西尔斯成立了自己的理查德·西尔斯钟表公司。西尔斯在经营钟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城乡消费观念的差异,一些看似在城市并不时髦的东西在农民那里却有别的用处。于是他就开始四处打听那些在城市积压的商品,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

西尔斯决定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主要经营对象,但随之新的问题也产生了,那就是当时美国农村落后,交通十分不发达,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知道西尔斯钟表的优势呢?

他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愁眉不展,一天他正在家中沉思的时候,窗外传来的火车的嘶鸣声突然触发了他的灵感,他想:常言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我是不是能够充分利用铁路的优势呢?现在贯穿东西的铁路不是开通了吗?对呀,我完全可以通过火车邮购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业务嘛!他一拍大腿,不禁为自己能想到这个主意而得意万分。

理查德·西尔斯不愧是新邮购公司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十分了解农民的需求,还撰写广告文案,以此来吸引农民们的货款和订单。虽然早期的邮购目录只有钟表和珠宝,但是到1895年时,西尔斯公司的邮购商品目录已经多达532页了,并且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鞋子、女装、女帽、渔具、童车、自行车、婴儿车和玻璃器皿等。在西尔斯的领导下,1893年公司销售额为40万美元,两年以后就超过了75万美元。

西尔斯公司在转手给芝加哥从事服装制造的朱利叶·罗森沃德后,1910年营业额为110万美元,1920年竟然高达2.45亿美元,从而进入了邮购事业的兴盛期。

1921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西尔斯公司的营业额下降到1.6亿美元。副总裁伍德提出构想,由邮购销售改为店铺现场出售,从而奠定了西尔斯扩张的基础。在西尔斯,他被尊为西尔斯零售扩张之父。

他开设店铺的设想主要基于如下的考虑:

(1)全国诸多连锁店的成立冲击着西尔斯的邮购业务。

(2)随着一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代步的工具——汽车,他们不再满足邮购的商品了。

(3)农民已经不再是消费的主力。1900年农民人口还超过城市人口,但到了1920年则是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了城市。

1925年,伍德在邮购工厂内尝试开设了一家店铺,获得了成功。到年终,他开设了7家零售店铺,其中4家在邮购工厂周围。到1927年,已经达到27家,1928年扩张到192家,1929年达319家,1933年达400家。在20年代后期的12个月内,几乎每隔一个工作日就开张一家新店。有时在同一个城市一天同时开张两家,在他们刚开张的12小时内,有超过12万顾客光临。正如一位专业人士说的那样:“不停地签订房租协议、不停地准备新店开张、不停地进行招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尔斯百货逐渐走向了辉煌!

百年西尔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突破常规对于企业经营是多么重要!

就这个故事,大家踊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露丝先站了起来:

大部分改革的努力会付诸东流。这是一个事实。它们成本太高,风险太大,速度太慢了,即使领导者对变革的必要性有切身体会,并通过精心准备的交流和会议将这一需要传达给所有员工,甚至推出质量改进,流程重组,组织重构,或其他常用的周到详尽的系列计划,但过去的组织及其文化却依然阻挠着组织的进步。问题是时不等人。1991年1月,在破产前几个月,泛美企业还曾进行过全企业范围的变革努力。1989年10月,绝望的前东德领导人也曾给予过民众越来越多的自由以安抚他们,但已是杯水车薪,覆水难收。

众所周知,计划良好的变革也可能很难实行。一方面,现存的基础设施(包括体系、技术、设备及组织结构)是数十年巨额投资构建而成的,通常这种设计难以支持新的工作方式,因此需要更换,这往往又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完成。另一方面,加上领导者不可能直接变革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历经数年形成的行为现象,它由个人、组织、方式、奖励等因素构成。因此,变革从本质上说让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即使那些受益者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石油公司的全球改革计划不但没能改变组织文化,解决财政收入下降的问题,最后连公司首席执行官也不得不下了台。

“你有些悲观了,因为也有很多改革成功的例子。”罗伊说,“据我所知,英国石油公司后来有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变革。”

英国石油公司新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从石油勘探出发,努力使经理们研究极具挑战性的目标,为他们处理问题实行巨大的变革。真正表现出色的,就对他们的成功大加奖赏,为他们提供活动空间,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短短几年间,一种新的“业绩文化”便产生了,并由此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次变革成功的关键是追本溯源,对症下药,而非流于形式。

“一个竭诚变革的突出例子是西门于里氏多夫信息系统企业。”接着,艾米莉又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变革例子。

这家企业的个人电脑业务自1991年以来每年亏损上亿美元。而格哈特·舒尔迈耶接管后一年就让企业赢利,这是兼并企业史无前例的现象了。他坦诚地将这一转变归结于创造了5000名“变革人员”——几乎占员工总数的15%——他们都来自前程远大的中层经理位置,都自愿担当此任并接受培训,许多人同时照常进行正常工作。舒尔迈耶说:“令人惊奇的是,这使我们企业创造了一个团体,它是一个致力于变革的团体……他们将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竭诚变革,并随时准备在带领其同事追求变革计划过程中承担风险。”

最后,罗伊总结道:

开发变革能力并非易事,也远远不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充分认识自己并借鉴当今世界上如摩托罗拉、西门子、松下等成功企业的模式,会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变革能力的相对重要性虽然起伏不定,但可以确信,其他因素随时会出现。也许一个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领导者能否衡量其成功,看他们是否具有某种能力去不断认识并开发那些瞬息万变、但尚不明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