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写给中学生及家长和老师
10706800000047

第47章 职业生涯早规划

对于每个人来说,细节都是不可忽略的。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风格,细节蕴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正是无数细节的组合才能构成人生伟大的气象,才能连接我们未来生命和前程的无限。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认真确定未来的定位,让自己从精神到筋骨都得到舒展,让生命蒸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基础,是融入社会的先决条件。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强调个体素质,能够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才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才会拥有草原的视野,海洋的胸襟。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一种雷鸣电闪后的空明。放弃之后才是纯真,才是本我,才是沧海桑田后的超脱。青年人没有目标地追求享乐,追求奢侈,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利,到头来往往会失足于阴沟峭壁,留给自己与家庭的只是绵绵的悔恨、声声的叹息和终生的遗憾。

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觉,尽量缩短寻找的过程。

——周国平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

每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盲目听从、依赖老师或他人的“指点”的学生,自己毫无主见。他们以可以升学为最高准则,对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一无所知,似乎自己是“万金油”,报什么专业都可以。结果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相悖,苦不堪言,后悔晚矣!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富珉曾讲过一个典型事例:原浙江大学非常优秀的学生刘某,在报考浙大时因成绩的原因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被调配到化工系。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清华大学直接读博。刘某在清华读了一年博士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要做城市的建筑师,并不是要做化工方面的工程师。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思考,刘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他又回到了他当年就读的高中,回到五年前的起点重新参加高考,最后如愿以偿考进清华大学建筑系读本科。这件事在社会反响强烈,有人认为他不体恤父母的艰辛,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大学,又到清华读博士,为何选择重新读大学?有人说他读到博士又重读本科,浪费了国家尚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从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来看,也未必全错,只不过是在短暂的生命中,走了不该走的弯路。说得严重点,是因为没有进行职业规划而浪费了宝贵的生命资源。

刘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他最终思考的是:自己是在一个不喜欢的专业里痛苦地挣扎,还是在喜欢的专业里快乐地做事。人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什么都能干。如果能在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的时候,选择自己擅长的和自己有兴趣的,那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成长,更快地获得成功。

不知刘某的事例能否对在读的中学生有所启示。美国学者研究发现,94%的人是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获得了成功。在中国这样的事例亦屡见不鲜。文学巨匠鲁迅,著名作家毕淑敏、余华,上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原来所学都是医学,后来都放弃本专业而寻找到自己的“真爱”,最终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是在IT行业获得骄人业绩的科学家。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20日加入Google公司,并担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4日,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他的著作《做最好的自己》中介绍他的人生发展时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想从事法律或者政治方面的工作。”因为他考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是非常有名的院系。他想从事法律,所以考上了美国法律方面最好的学校。“一年后我发现我对法律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是中等,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引起老师同学的重视。大二的一天我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修成的学分,到计算机系重新开始。”

很多老师和同学对李开复的这个决定非常不理解,告诉他改系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李开复认为,人生只有一次,不应该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如果你对一个行业没有激情,没有热爱,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做好的。

李开复庆幸自己这一选择,当他转系后心花怒放,精神振奋。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门门功课考A。他说,若不是那天做出转系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行业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也有的学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对所报专业不了解,所以进入大学后,会陷入极端的苦闷之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名学生,是某省的文科“状元”,以很高的分数考进清华。因为分高可以随便选择清华大学的专业。当时他不知道计算机是做什么的,只听说计算机专业将来好找工作,于是便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既不喜欢,又不擅长。大二时开始逃课,到图书馆里去读书。但问题是,他的功课不好,其他书读得再多,知识再丰富,也拿不到毕业证。当年被敲锣打鼓送进清华园的状元,极有被勒令退学回家的危险。

选择以上事例,无非是要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何等重要;进入大学前没有认真选择专业必然要走弯路。因而,我们在中学起始阶段,就要对自己的未来专业趋向做仔细的思考和选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认真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社会需求和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规划发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如今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在推广和实施“生涯教育”。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不少国家都将生涯教育列入必修课,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包括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的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的测试,以及对自己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的评价等等。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这种自我评估一定要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切不可坐在屋里凭空“遐想”或“瞎想”。只有走进社会,贴近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对自己的各个方面进行检验,才能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有所确定。

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对自己提出六个问题:一问我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特点专长、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等,即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二问我想要什么?也就是追求目标,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学习目标、成就目标等。三问我能做什么?有一句话非常深刻,不要总是我“想做什么”,而是问一问我“能做什么?”从现在起就充分地做好知识、能力方面的准备,并且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相关的知识技能,加强个人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四问我的职业竞争力是什么?看自己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关系,这些都能影响职业选择。五问什么最适合我?不同职业的待遇、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及劳累程度是不一样的,要看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六问我能选择什么?通过前面几个方面的分析,自己能做出一个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看自己能选什么职业。

高占祥先生说:“愿望是汇集智慧的磁石,通往理想彼岸的征帆;渴望是寄托未来的灯塔,进军拼搏的航标;希望是执著追求的目光,是开拓奋进的动力。”职业兴趣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在准确地对自己做出了评估之后,我们才可以确定适合自己、有可能实现的职业发展目标。在确定职业理想时,要注意自己性格、兴趣、特长与选定职业的比配,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好高骛远。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中学阶段学习的行为和效果,是高考结束后选择专业的关键。

了解自己的长项,才能选准人生的职业方向;练好自己的长项,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每个学生从进入中学那天起,就开始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以扎扎实实的态度去不断追求,那么,填报志愿时就不会如盲人摸象,手忙脚乱,而是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大学毕业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