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意经:世界十大优商民族的创富宝典
10706300000009

第9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俄罗斯商人的大国生意经

经俄罗斯地跨欧亚,是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这只曾经风光无限的 “北极熊 ”,当年曾和美国一争高低,其国家综合实力自然不容小觑。尽管 20世纪末在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其渐渐褪去往日的神采。不过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俄罗斯的大国生意经还是值得人们研究借鉴的。富豪雅库鲍夫斯基一语便道破商机: “我不知道怎么赚钱,但我知道怎样找到生意机会。 ”

相互矛盾而又和谐统一的俄罗斯性格

当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以及中国人和希腊、罗马人的祖先在创造着他们的文明和幸福的时候,俄罗斯人的祖先 ——斯拉夫人,还难以从我们现在业已发现的考古文物与原始文献中找到其存在的证据。一直到了大约公元 1世纪,俄罗斯民族的祖先 ——东斯拉夫人才开始建立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基辅罗斯。

这个伟大民族最初是命运多舛的。它不仅经受了东欧平原上狂风暴雪的肆虐,还不断受到外敌的入侵,最终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灭掉了。

然而,曾几何时,这个后起的弱小民族,在经历了艰难的抗争与漫长的征服后,竟然建立起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并且在 20世纪的很长时间里扮演了超级大国的角色。自它诞生以后,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征服它。在兴衰沉浮之间,幸运之神似乎总给俄罗斯民族以特别的青睐。它也有过短暂的沉沦,但它从每一次沉沦中,似乎总能获得一种凤凰涅槃式的再生。

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有如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极简单,又极神秘。

因此,俄罗斯民族不仅仅是外表披挂上一层冷漠的外衣,同时他们的内心也软化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罗曼蒂克的民族。在私下里,在得到信任的圈子里,他们是世界上最热情、快活、多愁善感、好客的民族之一。性情的两重性,使俄罗斯人既是长期忍辱负重的苦行者,又是浪漫主义的自我放纵者,既冷酷无情,又体贴备至,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 “一半是野人,一半是圣人 ”。

性格外露、无拘无束的俄罗斯人,无论处在何种环境里,他们都不会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高兴的时候就喜形于色,悲伤的时候也会放声大哭。甚至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在俄罗斯人的身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他们总是把最矛盾的感情结合起来,敢哭敢笑,无拘无束。他们善于从麻木迅速变为行动,从温良迅速变为狂怒,从屈从迅速变为抗拒。有人甚至指出,在俄罗斯人的胸膛里,同时生活着天使和恶魔。诸多被公认为相互矛盾、水火不容的特质,同时存在于他们身上,温柔与粗野、服从与非难、狂喜和悲哀,同时存在于俄罗斯人的血液里,既相互矛盾,又和谐统一。

对于一个俄罗斯人来说,一场真正的灾难、一个笑话、一种姿态、一个小孩的出现、一种个人的喜好,就可以使他们滔滔不绝。这时,如果他觉得对方可作为自己的知心人,那么,两人更是无话不谈了。这种亲密无间和休戚相关的感情,也能施加在一个初次相识的人身上,如果再加上一点伏特加酒,那么友谊之流将在此时畅通无阻。

俄罗斯人性格中的这种率直,是惊人的开放,这使他们比复杂的法国人或拘谨的英国人更像他们自己。为此,俄罗斯人把这叫做胸襟坦荡,并且一直为之自豪。

俄罗斯人是不拘自我和容易变幻的矛盾人,他们常常在 “真我 ”的时空里自由驰骋。自古以来,人们所常常描写的,著名的但也声名狼藉的 “开阔的心胸 ”,被认为是俄罗斯人最突出的特性之一,而俄罗斯人的这种 “开阔的心胸 ”,往往能够使他们从严寒转到酷暑,从南极移到北极。

例如,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道夫公爵轻率地决定,抛弃自己逍遥自在的生活,去追随一个名声不佳的被流放的姑娘,就是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著名例子。

但这些在俄罗斯人自己看来,并不足以构成冲突。因为这些矛盾的性格都不是装出来的,都是率性而为,在俄罗斯人浪漫主义的心灵里容不下虚伪。即使一个狡狯的商人,开始谈判时他或许一门心思只在盘算如何从你身上捞取最大的利润,为此锱铢必较地在价钱上拉锯,但倘若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他就会忘掉你是生意上的对手,热切地讨论起来,把你当成亲密的伙伴。一桩你原本以为不能达成妥协的谈判也许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他们的矛盾而又统一的个性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一天晚上,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里正在上演一出伤感的戏剧,有一群妇女被剧情感动得直擦眼泪,甚至连鼓掌的时间都没有了。但过了一两分钟散场后,在衣帽间里,这些妇人争先恐后,穷凶极恶地你推我撞,观剧所得到的感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俄罗斯人既能多愁善感,又能冷酷无情。在历史上,伊凡雷帝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又懊丧不已地跪下来忏悔;他一会儿劫掠寺院,一会儿又捐献巨款修缮。反复无常,喜怒不定。

这种民族特性至今在俄罗斯人身上也没有消失。或许,这种性格是由俄罗斯的气候和历史千锤百炼出来的。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特性,实际上是不拘性情,注重 “真我 ”的体现。这种矛盾的复杂性在俄罗斯商人身上同样更是表现无遗。

俄罗斯商人既是长期忍饥挨饿的节俭者,又是自我放纵的享乐主义者。他们既华而不实,但又朴实无华;既是禁欲主义者,又是浪漫主义者。在商场上,他们时而放声纵笑,时而怒气冲冲,喜怒无常;时而最守合约,时而把合约视为废纸;时而主动揽生意,时而到手的买卖也不做。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特殊的环境塑造了性格独特的俄罗斯人。每种性格的人都有适合他自己的经商之术。找对适合你自己的方法才不难成功。

高傲无礼、自视清高的大国心态

俄罗斯商人普遍具有大国心态,因袭已久,一时难以抛舍。自古以来,俄罗斯人就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君临天下,睥睨一切的气概。他们被人称为 “北极熊 ”,身躯高大,令人生畏,表面上很是笨重,可脑瓜子却很好使,对人虎视眈眈。在他们的眼睛里,一些小国、弱国根本没有什么位置和分量。

俄罗斯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 “怕 ”。他们在与人相处时,傲慢无礼、自视清高。俗话说,口袋里有钱腰杆子也就硬。俄罗斯人虽然并非腰缠万贯的阔佬,但他的肚子里有足够的货色,完全有力量与你一比高低。一直以来,他们敢于同一切强国一决雌雄。

如果问他们凭的是什么,他就会告诉你,凭的是他的身躯、矿藏和军事力量。

俄罗斯人处处追求 “高 ”,追求 “大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它 “高大 ”就行。这是他们大国心态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眼中,只要雄壮伟岸,不好的东西也是美的,仿佛这样就能使他们真正排名世界第一。他们执著地追求规模,讲气势,俄罗斯人和别人不比精度、技术,只讲在规模、造型与格局上抖抖威风,向世人们夸耀一下他们的伟大。这种心理状态是传统的大帝国遗风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崇尚 “高大 ”,是俄罗斯人泱泱帝国自豪感的一种表现和宣泄。在圣彼得堡要塞内,有一座早期俄国巴洛克式大教堂,叫圣彼得堡罗大教堂。教堂外表庄严肃穆,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有镀铜的吊灯和有色的水晶枝形灯架,内壁饰有 43座精细的木刻雕像。大教堂的钟楼高122.5米,钟楼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 3.2米,塑像双翼伸展 3.8米,塑像头上的十字架高 6.4米,是圣彼得堡最高的钟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安装了一套有 11个钟铃,最小重 16公斤,最大重 5吨的大钟机械装置。

该教堂完全体现了俄罗斯的建筑风格。而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的冬宫更是久负盛名。这是一座三层楼房,由著名建筑师拉斯特列里设计,是 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它长约 230米,宽达 140米,高 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 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 4. 6万平方米。冬宫面向涅瓦河,中央稍微突出,有三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巍峨壮丽,气势雄伟。圣彼得堡罗大教堂和冬宫最明显的特色就是高大壮美,很具气势。除此之外,斯巴斯克塔、钟王、炮王、克里姆林宫、红场也是如此。

建筑物的伟岸高大,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就预示着地位之高、身份之贵、力量之大,象征着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伟大,展现着他们曾称霸亚欧、称霸世界的历史。

在俄罗斯,更为有趣的是不单建筑体现出雄壮的风格,俄罗斯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较之别国的同类产品,骨架、个头也都很大,且显得笨重有余,轻巧不足。而且连军事装备产品,一些机构、事业单位都是大得惊人。

在军事上,俄罗斯人有能力与强国打消耗战,在他们眼中,只要他们拔一根毫毛都能粗过别人的腰杆,还有什么好怕的 ?俄罗斯经济虽然不够发达,但由于它的领土疆域广、自然资源丰富、军事实力强大、人口数量众多等多种有利因素,他们时时怀着狼子野心,意欲 “中原 ”逐鹿,执世界之牛耳。

1960年,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一次联合国大会上为了强调其发言之重要,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着皮鞋猛敲桌子,其狂妄的气焰是何其嚣张,然而,这却正是俄罗斯人不可一世的一种生动写照。身为一国元首,竟如此轻侮、狂傲,蔑视一切,由此不难想象其国民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

像日本,领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虽然经济上令人羡慕,可是中气不足,难成气候,弹丸之地能有多大作为 ?又焉能谈独霸世界?而俄罗斯人则不同,他们既有狂妄自大的野心,又具有称霸世界的潜力,他们完全可能再度称雄。这种自信,这种实力,这种野心早已浸渗于许多俄罗斯人身上,体现在俄罗斯商人身上也是 “北极熊 ”那种傲慢无礼,粗暴强横,不可一世的风格。

俄罗斯民族的 “大国意识 ”是那么强烈。国内的困境,国外的屈辱,曾使俄罗斯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内心里充满痛苦与难堪,然而,追求优越感、重视历史辉煌的本能却使他们内心潜伏的民族主义意识会随时燃烧起来。这是一种难以阻挡的巨大力量,它的意愿、意志、理想、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汇集成一股滚滚洪流,冲击着政府。在由最初的 “西方化 ”向 “本土化 ”回归过程中,叶利钦本人就表现出他是一位 “冷酷无情的爱国者 ”。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政府发布命令,从 1994年 1月 1日起,禁止在所有交易中使用美元,同时还下令用俄文重新书写广告牌上原先用英文书写的内容。俄罗斯人的民族尊严与自豪感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俄罗斯人 “大国心态 ”的形成,主要因为国内的困境、国外的屈辱曾使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我们在经商时,要适度维护他国的民族自尊心,这样才不会对自己一方有所影响。

酒鬼商人

在俄罗斯的广大地区,气候都极为寒冷,兼之俄罗斯人体格健硕、性情豪迈,长期以来,他们便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近些年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诱发了部分俄罗斯人的信仰危机,借酒浇愁的景象随处可见。所以,当你发现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滥饮成性、酒量惊人时,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

酗酒也是俄罗斯商人们最大的爱好。许多商人是酒仙、酒神,也是酒鬼。日日饮酒,谈生意时要喝酒,赚钱要喝酒,赔钱也要喝酒。

有了伏特加酒的调剂,俄罗斯商人表现出来的率直可爱和胸襟坦荡又往往让人目瞪口呆。喝酒之前还只是初识,相互之间彬彬有礼地保持一定距离,谈话也很拘谨;几杯伏特加下肚,双方就称兄道弟、互诉衷肠,诉说家庭矛盾或处于妻子与情人中间的两难境况,或尽情地同哲学上的假想敌论战,谁也说不服谁。既然大家都能喝,谁也不会劝谁多喝,不像中国人那样死乞白赖地劝酒灌酒。一旦伏特加酒瓶打开了,那就必须喝光,从来没有把酒再放回架上去的事情。

俄罗斯人喝酒,也许为了在寒冷的冬天暖和暖和身子,也许希望暂时忘掉尘世的纷纷扰扰,但更可能的是酒能消除人与人之间平常的隔阂,卸掉伪装,大家坦诚相见,这原是人人都需要的。

世界上的酒徒很多。据统计,法国的酒徒约 190万, 100个人中就有 4个人是酒徒;前南斯拉夫拥有酒徒 90万人,占总人口的 4%;美国的善饮者有 1000余万,占 4. 52%;而日本则有更多酗酒狂。但是,这些酒徒与俄罗斯的 “酒鬼 ”相比,那就逊色多了。在俄罗斯,男人不喝酒就像女人长胡子一样少见,而且,几乎每个男人都有喝酒的嗜好。1985年,俄罗斯人均年消费纯酒精 17-18公升,而莫斯科人的消费量则高达 20-23公升,这个数字表明,每个莫斯科人在一年中要喝掉 40-46升的伏特加酒。

俄罗斯人酗酒的历史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了。

在 18世纪前的俄国,人们只是喝一些蜂蜜变酸后酿成的蜂蜜酒。在彼得大帝时代,俄国人开始用大麦酿酒,当时酒的价格很贵,而且度数也仅有 40度。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后,造酒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酒的度数也变得越来越高,资本家为了吸引雇佣工人,还专门酿造了一种高度数烈性酒伏特加酒。渐渐的,酒对于俄罗斯人开始产生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旦手头有了钞票,他们就要在摆着几条木头长凳的小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莫斯科的冬天寒风刺骨,但是常有酒鬼醉卧街头。

二战结束后,俄罗斯人的酗酒现象更加严重,就连前苏联国家高层领导人也卷入了嗜酒者的队伍。斯大林就是一个伏特加的爱好者。斯大林的儿子、曾任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的瓦西里曾因酒精中毒多次被送进医院抢救,在 41岁时,他豪饮三瓶伏特加,终于再也没有清醒过来。

在俄罗斯,如果市场上食品供应短缺,人们还可以忍受,而如果伏特加脱销断档,就难免发生群情骚动。当然,酗酒也会给俄罗斯带来很大的危害,最可怕的后果是民族的退化,这是俄罗斯民族千年历史中最可怕的悲剧。政府屡禁不止,因为国家虽然减少了酒类生产,私人酿酒活动却蔓延城乡各地,非常猖獗。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酗酒运动为例,据估计, 1986-1988年,私人酿酒量达几十亿升,每年全俄有近百万人因私自酿酒而受罚。国家财政这三年中因此减少酒类税收近 500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 10%。这不仅使财政压力加大,更严重的是,这笔钱实际上由酒徒们付给了私人酿酒商,最终流入市场,使本来已经紧张的食品和商品供应更加捉襟见肘。严厉的禁酒措施招来人们牢骚满腹,讽刺当局的笑话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则是针对戈尔巴乔夫本人的:一个庄稼人来买伏特加,那边排着队。他站了一个小时,又站了一个小时,人累了,臭骂了戈尔巴乔夫一通,自告奋勇去找他算账。不过很快又骂骂咧咧地回来了,原来找戈尔巴乔夫算账的队伍排得更长。一场禁酒运动暴露出当时苏联经济负担沉重,无法转向,一转轮子就脱落,机器面临散架之虞。因此禁酒运动无果而终,伏特加又堂而皇之地摆上了俄罗斯人的餐桌。

据权威机关调查, 1972年苏联人均年消费伏特加酒 23瓶, 1975年达 26瓶,而 1978年达到了 28瓶。苏联人仅拿出 6%的钱用于购买书报杂志,72%的休闲费用都花在伏特加上面,仅 1975年一年中,全苏销售伏特加酒所获的纯利就达 230亿卢布,这个数字比全国卫生保健和体育事业费的总和还高一倍。

“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 ”中国人劝酒的豪言对俄罗斯商人来说,更是至理名言,在俄罗斯商人眼中,“自古英雄多海量 ”, “惟酒论英雄 ”,如此方能体现俄罗斯人的博大胸怀。为此,俄罗斯商界几乎人人都是 “酒鬼 ”,没有人不会喝酒。所以,一踏进俄罗斯的国土,伏尔加河畔弥漫的酒气就会让你 “沉醉 ”。因此,与俄罗斯商人打交道时要有海量,能喝善饮。

俄罗斯地处寒冷地带,因此酒成了俄罗斯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饮品。酒可以说是在俄罗斯的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剂,喝酒能成事也能误事,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多强。

为发财不惜铤而走险

俄罗斯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喜欢和善于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发财机会的民族。

因为想发财,就要进行贸易,贸易的扩大又使它向外扩张领土。在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公国领土扩张的最后阶段,多半是因为贸易推动的。这种由于经济上的贪婪而引发的对外扩张,在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达到了高潮。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是那里也蕴藏着淘金者的梦想。许许多多希望发财致富的商人和哥萨克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在西伯利亚寻找着发财的机会。

对于商人们的冒险和扩张,沙皇政府是完全同意的。它先是授予大商人斯特罗干诺夫家族一项政府专利权,允许他们在西伯利亚进行殖民掠夺。对于那些自发前往东方的人们,沙皇政府则通过一项纳贡效忠 (以毛皮、牲畜等纳贡 )的制度,把他们管理起来。沙皇政府与商人的紧密合作,不仅巩固了它在西伯利亚的势力,而且推动了不断向东寻求皮货的探险活动。这个殖民扩张进程于 1648年达到了顶点,谢苗 ·迭日涅夫通过白令海峡由欧亚大陆的东北角到达了美洲大陆。

因为贸易的关系,沙皇政府除了在东方冒险外,还在西方与南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在西方主要是争夺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南方则是为了打通由黑海到地中海的商路。这一切都证明,是金钱和贸易的巨大诱惑,促使沙皇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扩张战争。贸易与扩张,有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 “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时代的商业民族中的发展,是和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直接结合在一起的。 ”俄国商人阶级也是如此,他们为了保证贸易道路以及殖民掠夺的顺畅和商业利润的丰厚,不断地支持和推动沙皇政府向外扩张。

17世纪和 19世纪,是沙皇俄国大肆扩张的时期,它先后完成了对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发动了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在西部与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兼并了土库曼,等等。它以各种卑鄙无耻的伎俩鲸吞和肢解了中国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终于,它成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 “斯拉夫帝国 ”。

今天的俄罗斯商人依然继承了俄罗斯民族固有的扩张传统,这些年来在地理上的扩张让世人刮目相看。无论在欧洲的西班牙、法国、波兰和德国,还是在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斯里兰卡,俄罗斯商人的身影处处可见。尤其是中俄关系解冻之后,俄罗斯商人沿着 “新丝绸之路 ”,浩浩荡荡地奔向中国。

上世纪 90年代初,北京日坛公园西侧的雅宝路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丝绸店。在大批俄罗斯商人涌入之后,现在这个街区已经发展成包括四条大街、三个建筑群以及著名的日坛宾馆的俄罗斯商人集聚地。雅宝路市场周围建筑物的名称、街道的牌子和饭馆的菜单绝大部分都是用中、俄文写成。这里每天人声鼎沸,略显臃肿的俄罗斯商人手持计算器和中国同行比划个不停,偶尔也冒出一两句国语。雅宝路市场上的商品大多是俄罗斯短缺的消费品,如皮茄克、太阳镜、滑雪衫、内衣、牛仔服、唱片等。

俄罗斯商人主要乘坐莫斯科至北京之间横跨西伯利亚的火车往返于中、俄两国,商人们在路上就得花去 14天。到 1992年时,来中国的俄罗斯 “倒爷 ”人满为患,造成铁路堵塞以及治安状况恶化,中国铁路部门因此规定每人只能携带 35公斤的行李,试图以此来控制人流量。

滚滚商潮岂是如此容易就被平息的,一些俄罗斯商人开始领悟 “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话的真谛,加上不愿再受乘坐火车这份罪,纷纷改乘飞机。俄罗斯的埃勒夫罗特、多莫杰多沃等航空公司看准了俄罗斯与中国之间这个快捷廉价的空运大市场,纷纷把军用的伊尔 -62、伊尔 -76等飞机改为民用,投放中俄航线。为了配合俄罗斯商人的行动,中国民航局将天津机场辟为包机机场。

雅宝路虽然成了俄罗斯街,但俄罗斯商人是否常驻于此,还是个未知数。赢利的大幅减少可能会迫使一些商人另辟它路,比如一部分商人把眼光投向了印度。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地大人多。尽管印度传染病肆行、商业环境恶劣,但这点困难似乎并不能阻挡俄罗斯商人一往无前的扩张行动。

现在俄罗斯新一代商人也秉承了扩张的传统。他们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毫不手软,为了发财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充分利用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大胆革新,大胆扩大经营规模。米克尔丁公司的前身是科鲁切夫导弹厂,上世纪 80年代末由于政府订单大幅减少而被迫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在总裁埃发诺夫的带领下,从倒卖计算机和电器做起,在短短 4年时间里发展为今日的米克尔丁公司。总公司共控制了 150家公司,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吉尔汽车厂和 Perm发动机厂。埃发诺夫的扩张战略是首先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然后寻机购买其股份,进而控制董事会,最终左右公司的决策,吉尔和 Perm都是被他用这种方式收入其旗下的。 1995年,米克尔丁又作出惊人之举,宣布与俄罗斯著名的英特罗斯公司进行合并,成立一个巨大的银企集团。

生存和安全是人类的头等需要;野心和贪婪促使人们敢于冒险。正是在这种民族心态下,俄罗斯民族进行了几个世纪的咄咄逼人的扩张。

俗话说, “胆小不得将军做 ”。铤而走险有时未必就是坏事。做生意本来就存在风险,天下没有安安稳稳就能赚大钱的行业,所以,关键时刻,还需拿出你的勇气来冒点险。

勤俭自励,白手起家

在过去,俄罗斯人吃惯了前苏联的大锅饭,所以上班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而且即使在工作期间,也是懒懒散散、漫不经心。乌兹别克某工厂的工段长拉希德在上世纪 70年代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说: “我们在一个月里的劳动速度是不一样的。上旬是睡大觉的时候,中旬是大干的时候,下旬就像发疟疾似地蛮干了。劳动的速度取决于哪一天发工资。在平常的情况下,我们每个月有两次发工资的日子。一次是在月初,一次在中旬。在发工资的前两三天,就有种节日前的感觉,谁都没有心思劳动。两三天之后,人们大都喝得烂醉如泥。 ”前苏联人对这种工作惯例了如指掌,所以在买东西的时候,只愿意买那些出厂证上写着 15日之前而不是 15日之后生产的产品。

就连商店里的售货员也是奇懒无比,而且他们的服务态度十分粗鲁。若顾客选择商品时稍微仔细些,便会遭到他们的冷言冷语。前苏联的商店还有一个中午打烊的习惯,每个商店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规定各自的休息时间,给顾客购物带来极大的不便,好在俄罗斯人也难有机会大买特买。一到周末,售货员提前下班更是不成文的规矩。

如今时过境迁,在那样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之下衍生出来的俄罗斯商人,却被公认为是能够长期忍饥挨饿的节俭自励者,同时又是自由放纵的享乐主义者。

随着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俄罗斯政治上的革新,俄罗斯人已从冬眠状态中惊醒。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俄罗斯商人逐渐忙碌起来。当初升的太阳刚刚撩动夜的面纱时,人们往往已经在大街上匆匆赶路了;大街小巷旁的商店、小卖部也准备开业了;批发市场的个体商贩们更是大包小包,忙得不亦乐乎。

在资本积累的初期,俄罗斯除了有一部分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奸商之外,更多的则是凭两手、凭才智创业的本分商人。文静、纤弱的丽达是一家冰淇淋销售公司的经理,而几年前她却四处找不到工作,只能屈就到这家由他哥哥与其朋友合资开办的公司做秘书。因为她表现出色,又肯吃苦,一年后在其兄的推荐之下,成了公司的经理。丽达的公司虽然只有 7名雇员,但公司每个月要销售掉 3-5卡车的进口以及本地产的冰淇淋,工作强度相当大。到了夏季,她整天忙着同供货商、零售商打交道,巩固和发展业务关系,签订各种供销合同。

作为一名女性,丽达经商面临的困难尤多。比如,丽达家住在离莫斯科市较远的普希金市,她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达三四个小时。每天不得不起早摸黑。忙碌一天回家后也不得清闲,有时要处理白天未处理完的文件,还要尽母亲的职责。丽达有一个 10岁的女儿,小女儿常年由她来照顾,母女感情深厚。

丽达的丈夫起初对丽达经商颇有怨言。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微生物系,是一家研究所里的研究员,月薪约 40美元。但当丽达拿回第一个月工资后,他没了二话,立刻举双手支持。与许多商人的观点一样,丽达也认为在俄罗斯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并现身说法,她家的生活就比以前好多了,已属中上水平。

像丽达这样的俄罗斯普通商人还有千千万万,他们都正在兢兢业业地创造着自己的未来。尤拉是另一个例子,他是一家股份公司的业务经理,从事化肥、木材等原材料买卖。尤拉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今天在莫斯科,明天就可能去了海参崴。

处于创业阶段的商人都深知,若在残酷的竞争中失败了,将会有什么后果,因此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那些由年轻人组成的小公司更是励志图强。他们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朝气蓬勃,办事干练,注重实效。在他们身上的确可以看到俄罗斯的未来。

像这样通过勤俭自励白手起家的俄罗斯商人还有很多很多。那些在前几年已经暴富的商人如今也丝毫不敢懈怠。对这些人的问卷调查表明,现在做生意比过去困难多了。过去,任何人只要能打通关节,搞到便宜的石油、钢材或地皮就能大赚一笔;如今,这些赚钱的领域已被瓜分完毕,商人们不得不设法去另辟新的天地。一位暴发户说: “当市场还是空空荡荡的时候,你卖什么都容易,而现在你非得垄断某些特殊的商品才能打进市场。”30岁的富商维尔诺夫则说:“你得不分昼夜地保持领先地位,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不稳定的,这里的形势每天都在变化。 ”这位富商的妻子和儿子都在美国定居,他本人的交通工具是两辆罗尔斯 ·罗伊斯轿车、几辆名牌跑车以及若干架飞机。维尔诺夫是一家包括银行、贸易和制造业的庞大集团的董事长,为了处理公司业务,他常常得工作到午夜,而后休息上五六个小时。有时为了放松一下,他会去娱乐场所花去几千美元而不皱一下眉头。

金钱的确充满魔力。透过那层薄薄的纸币,我们会发现,俄罗斯商人走街串巷、起早摸黑将有另一番意义。如果他们如此这般的奋斗精神能延及每一位俄罗斯人身上,那么俄罗斯走出经济低谷、重振大国威望的目标则指日可待。

当初为了养家糊口而勤俭的俄罗斯商人,如今已经把勤俭自励当作了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当一个人能够主动地去勤俭、去自励、去奋斗的时候,财富自然而然就会寻你而来。

发军火财

如今,军事力量已不像过去那样为人们所看重,也不再是决定一国盛衰的终极因素,但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它特殊的作用。虽然经过了裁军和销毁核武器,俄罗斯仍然不失为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军事强国。只是兵源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适龄男子有一半以上逃避兵役,在莫斯科则达到 90%以上,而且他们通常并没有合法的理由。一些青年找来驼背的同伴代做体检,另一些人则借大病缠身的亲戚的 X光片,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自己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那些即便已经走进了军营的年轻人,也仍然是纪律涣散、士气低落,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俄罗斯地跨欧亚,是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但这只曾经风光无限的 “北极熊 ”,近年来在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已经渐渐褪去往日的神采。不过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不得不承认,前苏联时期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重型工业和武器输出基础上的。

前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出口国, 1989年占世界军火市场的 38%。但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火市场锐减, 1992年所占份额跌至 17%,位居第四。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却占了上风。 1989年美国仅占世界军火市场的 34%,从 1991年起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德、法、英也紧随其后,竞相出售高性能武器装备,出口武器种类、出口国家范围大大增加,抢占了俄罗斯的不少市场。

对俄罗斯来讲,武器装备是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力、尚可换取外汇的为数不多的工业品之一。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换取更多的硬通货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俄罗斯又重振精神,决心在世界军火市场上与西方一比高低。它把重新打入中东作为夺取国际军火市场的突破口。它派出各种各样的代表团,在利比亚、埃及、伊朗等传统伙伴国,甚至美国的新老朋友以色列、阿联酋、科威特等国留下串串足迹。他们以政治交流、军事交流为名,行推销军火之实,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俄罗斯武器的先进性。 1993年 2月,在阿联酋举行了为期 5天的国际武器展销会,俄派出高规格代表团,展示包括 T-80主战坦克在内的 370余种新式武器,摆出一副全力争夺的架势。为了吸引和争夺更多买主,俄罗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奉行 “给钱就卖 ”的政策。任何国家只要愿付硬通货都可以买到它的新式武器,价格颇为灵活,试图以价格优势扩大市场。例如,一架米格 -29战斗机的价格,只相当于美国 F-16战斗机的 1/ 2,直升机也便宜一半以上,坦克比美国的便宜 2/ 3.结果,此前失去的一些地盘又被它抢夺回来。

在亚洲,俄罗斯也是一个积极的争夺者。它向韩国出售武器以抵销债务。东南亚军火市场一向由美国所垄断,但也被俄罗斯叩开了大门, 1993年俄向马来西亚出售了 18架米格 -29战斗机。

在历史上,俄罗斯与中东曾有过密切的交往。二战后,苏联更是把这里当作与美国争夺霸权的重要场所。但是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俄罗斯在中东失去了许多传统盟友和贸易伙伴,丧失了与阿拉伯世界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良机。现在,俄罗斯终于认识到,仅把眼睛盯住西方是一个错误,于是,它再次转向中东,转向阿拉伯国家,谋求中东的富国向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采矿等部门提供巨额资金,利用其经验,实现现代化。用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统舒梅科的话来说, “要使俄罗斯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那么,我们必须同东欧、阿拉伯世界、印度等国形成一个集团。这将成为一个第三市场。 ”正是基于这样的长远目的,从 1994年初开始,俄罗斯在中东舞台上才刮起了一股旋风。

1994年,俄罗斯成立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进出口公司,专门负责武器出口业务,并由政府严格控制,加强对军火出口的国家垄断,提高竞争力。到当年年底,订货总额比 1991年增加了 140%。经过几年消沉之后,俄罗斯的军火买卖又开始 “全方位 ”重新出现在世界面前。

但是,由于长期的军工优先战略,使俄罗斯轻工业、农业发展曾经一度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当百姓们看着头顶上数千万美元的战斗机呼啸而过的时候,他们的餐桌上摆放的大多只是黑面包和清汤。排长队现象成为前苏联社会的写照,尽管商店里价目表上的物价保持在相当惊人的低水平,货架上却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运来货物,不论什么,人们马上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抢购一空。不过,幅员辽阔而物产匮乏的现状,也为有意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商人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经过几个世纪的怒吼咆哮之后, “北极熊 ”终于沉寂下来。但它并没有死去,它所经历的仅仅是一个 “冬眠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这只 “巨熊 ”一定会重新苏醒过来,并且让世人再次感受到它的力量与威严。

俄罗斯商人发军火财主要是抓住了时机,当没有机会的时候要学会创造机会,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要学会当机立断抓住机会,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扩张与并购是俄罗斯商人的聚财法门

俄罗斯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喜欢和善于扩张的贪婪的民族。因为想发财,就要进行贸易,有人统计过:俄罗斯的商界富豪大部分出现在原料、资源开采领域,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行业造就的富豪最多。《福布斯》杂志评出 100名俄罗斯富豪,其中有 40人从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行业。这些资源产业的发展与俄罗斯商人的扩张本性并非毫无关联,这种由于经济上的贪婪而引发的对外扩张,在俄国历史上得到了真正体现,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尽管今天的俄罗斯人不再为资源而扩张领土,但是他们仍旧继承了俄罗斯民族固有的扩张性,从近年来遍布世界各地的俄罗斯商人的足迹就能证明这一点。

现如今俄罗斯商人扩张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并购。并购,顾名思义就是兼并和收购,一般是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或者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就是从商者对某一行业市场的垄断,通常这样的商人被称为寡头。

在俄罗斯经济的私有化过程中,俄罗斯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寡头,他们都是靠收购一些相关能源的大型企业起家。例如他们以极低的价格购买石油资产,再转手高价倒出,以此大发横财,而且在近些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飞涨的市场背景中,他们也获得财富再次发酵的机会。奥列格 ·杰里帕斯卡便是通过并购手段向世界扩张的富豪之一。

奥列格 ·杰里帕斯卡是叶利钦的外孙女婿,被称为俄罗斯的 “铝业大王 ”。 2008年,根据俄罗斯《财经》周刊公布的俄罗斯富豪排行榜显示,铝业巨头奥列格 ·杰里帕斯卡不仅凭借 400亿美元资产的身家超过了原俄罗斯首富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蝉联榜首之位,而且进一步拉大了与第二名阿布拉莫维奇之间的差距。杰里帕斯卡现有资产总额几乎超过阿布拉莫维奇一倍,成为资金增长率最快的俄罗斯首富。如此之快的增长率与杰里帕斯卡的积极扩张脱不了干系。

与阿布拉莫维奇不同的是,以杰里帕斯卡为代表的俄罗斯新一代寡头的发家史相对干净,而且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这些新寡头在国际市场大量投资,不是为了转移资产,而是为了扩张市场,赚更多的钱。

提及奥列格 ·杰里帕斯卡的发家史,常常会让人感到迷惑。作为俄罗斯铝业公司总裁、俄罗斯铝业控股公司 “基本元素 ”公司的唯一老板、俄罗斯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杰里帕斯卡的早期发家史始终是个谜,因为他完全控股的企业很少披露他具体的情况。

1994年,当时年仅 26岁的杰里帕斯卡成为西伯利亚地区萨彦诺戈尔斯克铝厂的厂长。之后他与两个合伙人成立了西伯利亚铝业公司。 1998年,杰里帕斯卡获得公司绝对控股权。 2000年,西伯利亚铝业公司与后来的俄罗斯首富罗曼 ·阿布拉莫维奇控制的两家铝厂合并,建立了俄罗斯铝业公司,二人股份各半。此次并购杰里帕斯卡只不过是初试牛刀。

铝业公司合并没多久,杰里帕斯卡单独成立了 “基本元素 ”投资公司,一下子成了俄罗斯铝业公司的控股公司。“基本元素 ”的业务开始向铝业以外发展,重点投资机械制造业、能源、金融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到 2001年,杰里帕斯卡已经收购了俄罗斯大部分汽车厂,嘎斯汽车、伏尔加汽车现在都是杰里帕斯卡旗下的品牌。

后来由于阿布拉莫维奇的投资方向有所改变,从 2003年 10月至 2004年 10月一年的时间里,阿布拉莫维奇将自己持有的俄罗斯铝业公司股份分两次出售给杰里帕斯卡。自此,俄罗斯铝业彻底被杰里帕斯卡垄断,成为他一个人的天下。

其实杰里帕斯卡早有他自己的目标:超过美国铝业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制造商。

到了 2005年,通过并购手段向世界扩张的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俄罗斯铝业公司的利润增长了 56%,总资产达到了 16.5亿美元。 2007年4月杰里帕斯卡购入奥地利最大建筑商施特拉巴格公司 25%的股份,不久又购入德国最大建筑商黑尔夫曼公司 9.99%的股份,9月又以 15亿美元价格购入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美纳国际公司20%的股份。他同时还是美国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多家大型企业的股东。

在 2008年的前 6个月里,杰里帕斯卡旗下的俄罗斯铝业公司在海外收购了数家工厂和矿山。时至今日,从南美的圭亚那到非洲的尼日利亚,杰里帕斯卡的金融资本遍布全球。

拿破仑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有野心对一个商人来说并非是坏事。谨小慎微固守平淡者难成大事,敢于积极扩大经营范围才能赚到大钱,并购正是扩张事业的最好手段之一。

政局混乱中胜出的 “新俄罗斯人 ”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以俄罗斯为首的一些国家纷纷实行经济 “改革 ”,放开物价,实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此后大约仅仅三年时间,在俄罗斯经济飞速升级的过程中,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雄厚技术与知识背景的职业经理人逐渐成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强者。

当年有许多俄罗斯青年奔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著名大学或专门商业学校去充电,之后他们凭借着一口流利的外语,在西方建立了联系并且有了文明经商的经验,这些金融天才和大企业家在俄罗斯迅速崛起。他们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年收入不低于 100万美元;他们刮起一股旋风,他们也代表了一种潮流,他们构成了俄罗斯的一个特殊阶层 ——“新俄罗斯人 ”。

这些 “新俄罗斯人 ”大多在政局混乱、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和不凡的商业智慧而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富庶一方的霸主,或者某一行业的行业巨头。据统计,这批 “新俄罗斯人 ”平均年龄仅 36岁,其中 8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86%的人有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还有不少人是原苏共或克格勃的 “下海 ”高官。因此,有人给他们封了另一个 “雅号 ”——“强盗资本家 ”,用雅库鲍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 “我不知道怎么赚钱,但我知道怎样找到生意机会 ”。

在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从社会主义转变为 “贪婪、难以驾驭 ”的资本主义。那些熟悉旧体制而又头脑精明的 “新俄罗斯人 ”抓住转轨时期的大好机遇,在喧闹的变革年代,将原本属于全民的财富据为己有,并且将财富与权力结合起来,一度成了俄罗斯领袖、新秩序的建筑师和鼓吹者,他们攫取了俄罗斯的工业,左右大选,在实际上操控着这个国家。

由于贫富的不均匀,俄罗斯众多民众认为, “新俄罗斯人 ”中的富豪们的财富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俄罗斯富豪榜上的富翁大多都有过他们不择手段的一面。俄罗斯富豪罗曼 ·阿布拉莫维奇,他当初开始经商时,就是通过在航空公司做空姐的女友的帮助,靠走私香烟、香水等掘到第一桶金的。

1992年,是俄罗斯发生大变革的一年。在 “搞导弹的不如卖土豆的 ”社会中, 26岁的阿布拉莫维奇从石油大学辍学,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规则为俄罗斯人所漠视。个性鲜明的阿布拉莫维奇和所有商人一样,在商业活动中不止一次触摸法律的边沿并落入了俄罗斯执法部门的视野,只不过较之其他人,行事更为低调的他玩得更高明一些。

当时俄罗斯政府正处在实施 “证券私有化 ”的改革时期,有许多人都很清楚,做石油生意能赚大钱。因为俄罗斯国内石油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只要能够拿到石油出口许可证,开展石油出口贸易,就能够迅速获得高额回报。而曾在石油大学学习过、刚刚在商界混出点小名堂的阿布拉莫维奇就是第一批预见到这种前景的人之一。

看透石油的商机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做出了大胆的选择,这是一个真正改变其人生际遇的选择,他决定要与俄罗斯政坛的风云人物、 “院士大亨 ”别列佐夫斯基合作。这个合作让阿布拉莫维奇成功地跨入了叶利钦周围的社交圈子,同时深得叶利钦小女儿塔季扬娜的赏识。

这让阿布拉莫维奇取得了几乎与别列佐夫斯基平起平坐的地位,然后他开始与别列佐夫斯基联手出击心仪已久的石油市场。

1995年 5月,别列佐夫斯基与阿布拉莫维奇合作建立了特拉斯特公司。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又分别成立了十余家公司,目的就是用来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股票。 8月下旬,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成立。这家公司是根据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签署的第 872号命令建立起来的。该公司很快就成为俄罗斯最好的石油精炼厂和生产公司。可是到了那年的年底,克里姆林宫因为资金的困扰决定招标出售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于是阿布拉莫维奇便相中了这块肥肉。

第二年 6月,阿布拉莫维奇顺利加盟到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旗下纳亚伯利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董事会,同时又顺利成为西伯利亚石油公司驻莫斯科代办处的代表。

随后,在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出售股权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利用三次竞拍公司股份的机会,仅用市价 8%左右的价格,就得到了其所渴望的股份。当然,与他联手的还有别列佐夫斯基和斯摩棱斯基。他们利用在官场的关系,对负责拍卖的委员会施加压力,最终只让 “自己人 ”出现在了竞拍场上。

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股份是阿布拉莫维育事业扩张的一大胜利。之后,阿布拉莫维奇与别列佐夫斯基又成功渗入了其子公司。并且,俄罗斯铝业公司、俄罗斯民用航空公司也先后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接连的并购让阿布拉莫维奇的事业不断壮大,财富自然也是滚滚而来。这时候,一直冲锋在前的别列佐夫斯基猛地发现,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变成私人王朝之后,真正的赢家是阿布拉莫维奇,因为阿布拉莫维奇拥有了 36%的股份。

像阿布拉莫维奇这样起家的 “新俄罗斯人 ”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在政局混乱、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看到机遇,并且能够牢牢抓住,依靠自己灵活的头脑而一举暴富,踏进世界富豪的行列。

尽管俄罗斯富豪榜上的商人大多都有其 “强盗资本家 ”的一面,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 “新俄罗斯人 ”的商业头脑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卓越的远见和过人的智慧,使他们迈进了富豪的门槛。

与俄罗斯人的交往和禁忌

与俄罗斯商人做生意,需要把握住的关键是想方法赚钱,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姑且忍受。当然,想要轻松赚钱并不那么容易,由于俄罗斯人性情外露,喜怒无常,思考问题时,感性倾向很明显,缺乏严密性和条理性,因而是不宜长期合作的。即使是做一趟生意,也最好是速战速决,避免夜长梦多。

俄罗斯商人在做买卖时注重书面合同。合同中一般写明商品名称、数量、单价、金额、交货期、品质规格、保证、支付条款、发货通知、包装标志、运输方式、需要的单据和提出异议的期限、双方法定地址等。

大部分俄罗斯商人还认为,过分注重眼前的交易,不思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人是不可靠的。因此,他们在一开始往往不急于直接与预期的商业伙伴联络,而是多花一些时间寻求适当的引荐渠道,例如办事处等贸易机构,并注意结识熟悉工商界的人。

初次与俄罗斯商人见面必须握手,告辞时也要握手。称呼对方一定要用他的正式头衔,除非他特意要求改用另一个称谓。到俄罗斯经商必须随身带足名片。如果会见俄罗斯官员,要用一面印有俄文、一面印有英文 (或中文 )的名片。

与俄罗斯商人交往时,切忌衣冠不整。俄罗斯人文明程度很高,十分注重仪表。外出时,总习惯衣冠楚楚。衣扣要扣得完整,从不像有些国家的人那样,把外衣搭在肩上或系在身上。天热时也不轻易脱下外衣,手从不插在口袋或袖筒里。他们还很讲究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站立时,身体不靠墙或柱子,坐下时,两腿不乱动乱抖,更不能把腿搭在椅子扶手上,或坐在椅子扶手上。卷裤腿、女同志叉开双腿或撩起裙子等,都是极不礼貌的。即使是休息时,修指甲、剔牙、掏耳朵、挖鼻孔、抠眼屎、搓泥垢、搔痒、脱鞋、打饱嗝儿、打呵欠、伸懒腰、哼小曲、乱丢烟头果皮及随地吐痰等小动作,在俄罗斯商人看来,也都是不能容忍的。交往时如不注意这些细节,会被对方视为没有教养。

俄罗斯人有 “左主凶右主吉 ”的传统思想观念,因此,切忌用左手握手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否则,会被视为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俄罗斯人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与其约会时应该准时赴约,切忌迟到。

俄罗斯商人谈生意之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精于讨价还价之术,谈判中,他们像演员一样,善于变换面孔,以各种姿态出现,引诱你接受他们的条件。在任何情况下,对方不会接受你第一次所报的价格,即使你的开盘报价已无法再低。因此,初次报价时,切忌报底价,务必在标准价格上加上一定的溢价,以便给以后谈判中为促成成交作适当让步留一定余地。

俄罗斯商人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法相当一板一眼,固执而不易变通。他们不仅注意业务谈判的诚意、技巧和谈判者的水平,而且更重视做生意的人。

谈判时,俄罗斯商人常采用的最有力的战略就是利用相持不下的僵局,反客为主。他们不把僵局看成失败,而把它作为全盘计划中的一种战术而有效地运用,使对方的耐力和决心受到严格考验。

俄罗斯商人在谈判中还会使用一些其他招数,如大声喊叫,梆梆地敲桌子,甚至拂袖而去,等等。对此,切忌为这些虚张声势的表面现象所动。如果他们真能从别的地方得到了低的价格,就不会劳神费力地同你谈判了。因此,切莫为俄罗斯商人在谈判中的表演所糊弄而轻易做出让步。

俄罗斯人办事拖拉,做事断断续续,往往使谈判增加困难。他们绝不会让自己的工作节奏适应你的时间表。

同俄罗斯商人谈判时,切忌浮夸的推销作风。对方是国际商务的谈判老手,与他们谈生意时,合同用语一定要十分精确,要明确规定产品的性能,在没有绝对把握肯定产品能达到某种水平时,不要随便承诺义务。订立合同条款时,应规定一旦错过任何一个索赔日期,就有权修改所有其他的索赔事项,否则他们事后决不会同意作此种修改,从而使你在交易过程中处处被动。合同一经双方同意后,俄罗斯人就会拒绝对合同做任何修改,所以,合同一开始就必须订得细致认真。

同俄罗斯商人交往时,还不宜谈论俄罗斯国内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经济问题,也不要谈论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不宜询问对方个人收入、政治信仰等纯属私人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禁忌也要注意。

数字方面,俄罗斯人特别忌讳 “13”,认为 “13”是个凶险和预示灾难的数字。他们一般都偏爱 “7”,认为 “7”预兆着办事会取得成功,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

颜色方面,俄罗斯人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死亡和丧葬的色彩。他们普遍喜欢红色,把红色视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

图案方面,俄罗斯人喜爱马的图像,他们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所以不少农民非常喜欢把马头形的木雕钉在屋脊上,以示吉祥求得四季平安。他们讨厌兔子和黑猫的图像,他们认为兔子是一种怯弱的动物,如果从自己跟前跑过,那便是一种不祥的兆头;他们对黑猫更为厌恶,并视黑猫从自己面前跑过为不幸的象征。

俄罗斯商人普遍较为直爽,爱憎分明,喜怒无常,熟悉其生活习惯和生活禁忌,对你会有所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