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90

第90章 我国的瓷都

唐末时期,瓷器生产遍布大江南北,名窑辈出。与这种竞争状态不同,明清瓷业生产出现了一个新格局:一些传统名窑衰退,一些优秀制瓷技法失传了。而与此同时,偏于一隅的江西景德镇却异军突起,成为瓷坛新秀。

景德镇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在历史上便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在唐代,景德镇便已开始生产青瓷,并有制品入贡朝廷。五代时,当地的胜梅亭、黄泥头等窑已烧制出质量上乘的青瓷和白瓷。宋代,南方青白瓷生产繁荣,而景德镇制作的青白瓷堪称海内第一。元朝政府选中了这一制瓷区,设置了一个官方制瓷机构——浮梁磁局,从此这个民营窑场逐渐开始烧制官瓷,并成为官方用瓷的基地。

同时,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越也是必不可少的。景德镇地区贮藏着大量白皙、细腻的天然优质瓷土——高岭土,所以这里具有潜在的发展前途。

景德镇的颜色釉造诣极高,创造了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钧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品种,从明朝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钧红瓷。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以后,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但是这种殷红色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红。在景德镇陶瓷馆的近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祭红,收藏时只剩下了残缺的一半。

景德镇制瓷业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虽然不是瓷器的发明者,但却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和高度的瓷业成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最杰出代表。景德镇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景德镇陶瓷理所当然地在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