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45

第45章 米芾刷字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米芾习书,自称“刷字”,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可见其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米芾人称“米南宫”、“米颠”。出身于世宦家庭,家道殷实。他一生不曾走上科举道路,因其母闰氏(曾做过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的关系,得承皇恩,曾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宣和年间,因书画方面的成就,以及蔡京的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迁礼部员外郎。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

他的成就来自后天的努力。他30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24岁时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30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多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苕溪诗卷》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时米芾38岁。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体的典型面貌。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