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39

第39章 隋唐书法名家欧阳询

欧阳询善正书、行书。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欧阳询(577~641),唐初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个朝代,仕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后兼临北朝三公郎中刘珉书,并融合当时众书家的长处,勤学苦练,细心揣摩,渐得书法之道,从摹体中脱出,形成自家体势、风格,其书以险劲刻厉的独特风貌而令人耳目一新。

欧阳询书法在隋代已很出名,到了唐代更是书名卓著,远播外夷。高丽王曾派专使求其墨迹,故唐高祖李渊叹曰:“不意询之书远播夷狄。”他的楷书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碑书的特点而自成一家,稳重、简练、化矫野为文明,引旷达为端雅,开一代风气,对后世影响极大。清包世臣说他“楷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前代人评其书曰:“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他充分思考了点画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挪让、整体的章法和汉字形式的类别方面,使书法成为一种严肃的、郑重其事的创作方式。这种极端理性的用笔方式,也只有到了欧阳询的时代,才能被这样面面俱到地考虑到。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入了后人所作的若干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从欧阳询成功地改革了楷书的结构,并卓然自成大家以来,学习他的人就没有间断过,其中甚至有几次高峰期。米芾《书史》提到,唐末人学习欧书者尤其多,四明僧无作学习欧阳询的楷书,甚至可以达到八九分的程度,以欧书成名者又有七八家。至于宋代初期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人就更多了,皇妃孙氏之弟孙思皓学得最为逼真,名气也最大。

欧阳询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其书法理论传至今日的有:《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四篇。从点画结构到用笔,是一套完整的书法理论。是历代书论中极为著名的论文。

欧阳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美妙的书式,渗透了对新笔法的自信与自负,而这正是他贡献给后人的最有价值之所在。后人所崇尚的“晋唐传统”,欧阳询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