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37

第37章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7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朴古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遗留下来的书作有章草、今草、楷书、行书四种,以行书最为著名。他的行书遒媚劲健,变化万千,是书法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而其传世奇作《兰亭集序》更是行书极品。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广源记”、“茂源记”、“康泰记”等等,名目繁多。据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的。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还能看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依稀可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晋书·王羲之传》云:“性爱鹅。”王羲之为何如此爱鹅呢?较为权威的说法认为,鹅是高洁的象征,形象洁白,姿态优雅,鸣声嘹亮,喻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王羲之正是这等如鹅高洁的人士,自然,他对“鹅”的性格产生共鸣,息息相通。据《晋书》记载,一位贫苦的卖扇老婆婆卖不出竹扇,王羲之就主动在她的竹扇上题字,使她的竹扇卖出好价钱。在会稽任内史期间,一年发生灾荒,民不聊生,王羲之冒着被追查法办的危险,开仓赈济百姓。当赋役繁重,他上疏力争,要求减少赋役,减轻人民负担。这一桩桩侠骨柔情的历史细节,正是王羲之爱鹅而以鹅自喻的表现。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兰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当之无愧。

《兰亭集序》,王羲之本是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20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最后为唐太宗所夺。唐太宗爱不释手,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