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22

第22章 纪昀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丛书,它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许多珍本秘籍因《四库全书》的编修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项极为浩繁的工程,素有“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美称。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

纪晓岚24岁时参加了顺天乡试,以超群的才华赢得了第一名。这一段时期,他潜心研究考证学,博览群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按照大清科举制度规定,新选进土除一甲三名授修撰及编修外,另外再选一部分有文学书法特长的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称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纪晓岚庶吉士学习期满,成绩优异留馆授编修。

一次纪晓岚应邀去参加兵部尚书王杰的宴会,有位陈御史也来了,他比纪晓岚大几岁,也是一位生性诙谐、爱好滑稽的人,与王杰、纪晓岚都是莫逆之交,而且气味相投,相互戏谑成习,无所顾忌。在他们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时,厅外有一只家犬徘徊,等候觅食残肴。陈御史一看到狗,触动了灵机,故意向厅外一指,佯问纪晓岚:“是郎是狗?”纪晓岚一听,知道御史在骂他“侍郎是狗”,他也装糊涂随口答道:“是狗。”王尚书插嘴问:“你何以知道是狗?”“狼与狗尾巴有别。”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解释,“下垂为狼,上竖(尚书)是狗!”此语一出,满堂哄然大笑,王尚书被骂得面红耳赤,无词以对。陈御史笑得连喝进嘴里的酒也喷出来了,一边还指着王尚书说:“你倒是捡了便宜,我本来问是狼(侍郎)是狗?却原来尾巴上竖(尚书)是狗。”说完大笑不止。“狼狗之别,尚有其二,”大家的笑声稍歇,纪晓岚又接着说,“即看它吃的东西来分辨。大家都知道,狼是非肉不食。狗却不同,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纪晓岚的话,使刚刚低落下来的笑声,一下子又爆响起来,这一回轮到陈御史面红耳赤了。

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发生了两淮盐引案,这是乾隆年间的大案之一。其中牵扯到盐运使卢见曾,他勾结盐商,收取贿赂,侵吞公款且数额巨大。在查办过程中,发现卢见曾事先得知了消息,把资财藏匿起来,于是乾隆帝严令追查走漏消息之人,负责此案的正是刘统勋。刘统勋是纪晓岚顺天乡试时的副考官,性情刚直,因赏识纪晓岚的才华,使之成为第一名并上奏给乾隆皇帝。他与纪晓岚师生情意甚浓。但他并不因此而徇私情,经查正是纪晓岚走漏了风声。

原来纪家与卢家是亲戚,纪晓岚的女儿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纪晓岚因泄密报信一事在乌鲁木齐渡过了两年多的谪戍生涯。这件事对他的思想、性格、处世态度影响很大。回到京师后,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深感世态炎凉,仕途险恶,但他又不想隐身出世。所以他终日以书为伴,苦心研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降旨,购访民间遗书,提倡对古籍进行整理和考据。派军机大臣为总裁,挑选翰林等官,选定员数,详定条规,专司查校,编纂《四库全书》。由刘统勋全力推荐,纪晓岚担任了总纂官。纪晓岚非常敬佩这位恩师、严师,他尽心尽职,招揽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参加编修,深得乾隆帝的赏识。十一月,纪晓岚被补为翰林院侍读。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这部丛书共收录图书3503种、7.9万多卷、3.6万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等5类,共计44类。所收之书来源于朝廷藏书和征献的民间藏书。为了妥善保存这批经典文献,朝廷从全国征集了3800多名文人学士集聚京城,又花了10年的时间,用工整的楷书抄录了七部,分藏于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和杭州。《四库全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它历经两百多年,到现在还完整地保存了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