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21

第21章 文学奇葩《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包衣”。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

据说大约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候,他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到南京去了一趟,重访故居。那时的江宁织造府已成乾隆皇帝的行宫,不准入内;有的宅院也成为别家的园林,曹雪芹感慨万分。他还到处寻访江宁织造府里的旧人。在秦淮市井之间,访到他少年熟识的一个小丫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曹雪芹很同情她的遭遇,就聘为续娶夫人,并给她取名为“芳卿”。芳卿精于工艺美术,能自编自绘织锦图样。曹雪芹曾和她共同研究织锦工艺,写成书稿。尹继善同曹家是世交,对曹雪芹很看重,请他在总督衙门做文书。这种师爷生活自然与他的性格不合。第二年,他就带了芳卿辞职回京,仍然在西山过着贫困的日子。

曹雪芹才华出众,家族没落后,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任职。在这里他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成了终生的好友。晚年,曹雪芹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居住,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敦诚、敦敏的诗里说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于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但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曹雪芹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大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秋天,他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也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悄然离开了人世。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敏锐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写的大多是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还是以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梦》中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地与刻划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