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117

第117章 苏州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

拙政园,全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苏州最大的园林。传说这里曾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故宅旧址,元代这里建有大弘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弃官还乡,构筑园林,取晋代潘安《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句,取园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初建时比现在的规模还要大。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做赌注,一夜之间就把拙政园输掉了。以后拙政园又数次易主,还曾做过官府办公衙门。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人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

拙政园风格明朗朴素,平淡自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各种亭、台、楼、阁,临水而建,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多半。池水的交汇与转曲处,皆以小桥或走廊相联,游人沿着这些线路,边游边赏,境界也是渐深渐远。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独具特色。进得园门即为东园,原为明代“归田园居”,现以草地为主,凿池垒山,遍植树木,再缀以馆堂、亭榭,因袭传统,又有创新。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以池水为中心的布局,在这里体现的最为充分。由东园横过一带花窗长廊,至东半亭,过亭前小桥,即到园中住建筑远香堂。远香堂的建筑特点是庭柱巧妙地分设在四周廊下,室内不见一根阻碍行走和视线的柱子,便于人们观赏四周景物,又称四面厅。此处面临荷池,荷花盛开,徐风吹来,清香满堂。

中园的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设。堂南隔有平台池水,筑以黄石假山,而绕过假山,却又是豁然开朗,境界大开。堂北为主景所在,池水堆土,垒石成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山之间,连以溪桥,与远香堂隔水相望,山因水秀,水随山转。由雪香云蔚亭处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此亭的位置恰置水池中央,三面环水,一面邻山,亭上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是此亭最好的写照。此亭也为园中交通要道,往北可至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登见山楼,园中佳景可尽收眼底。倚玉轩往南有小桥一座,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有“小飞虹”之称,桥南有水阁三间,号小沧浪。

折北至得真亭,植有松柏。得真亭再向前,即到画舫“香洲”,香洲的西南是玉兰堂,传为明画家文征明作画之所。

远香堂以东有绿漪亭、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景点。梧竹幽居,有梧有竹。枇杷园为园中之园,遍植枇杷,夏初时节,硕果累累。海棠春坞有海棠,玲珑馆有修竹,嘉实亭、听雨轩是荷、竹、蕉兼备。

从中部进入“别有洞天”门,便是西园,举目望去,的确是别有一番景象。西部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鸳鸯馆池中原养鸳鸯,从前是园主宴会、听曲、观戏之处。

馆之东有六角形宜两亭,取白居易“绿杨宜作两家看”之意。馆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是园内最精致的建筑物之一。从塔影亭往北可到留听阁,这之间有一盆景园,有数百盆树木、水石盆景,也值得一看。

西园的北半部还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浮翠阁是全园最高点,登得阁来,满目苍翠,故以此名。倒影楼和宜两亭之间,沿池水边建有一条高下起伏的波形长廊,俗称水廊,是苏州园林建筑中又一典型形式。

拙政园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