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114

第114章 楼阁式古塔的佼佼者——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山腰,距离台怀镇30多公里。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年)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鼎新寺院,名为“佛光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灭佛教,佛光寺被毁为一片废墟。现存的东大殿,则是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重建的。

隋唐时期,由于它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从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汇粹一处,相互映衬,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而且雄伟庄严,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为677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殿的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这种做法是汉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在宋元以下是没有的。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75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东大殿南侧屹立着一座祖师塔。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重厚,十分精彩。其上置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的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的遗风,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对外来文化的吸引,运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是我国唐代古塔中的精品,也是我国现存楼阁式古塔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