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113

第113章 苏州古刹——寒山寺

寒山寺是苏州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六朝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又曾名枫桥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到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由天台山来此,塔院被改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香古色,整个寺庙建筑完全是一派江南园林风格,小巧玲瑰,景色秀美,一步一景,充满诗情画意。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大雄宝殿为寒山寺的主体建筑,悬挂着“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姑苏一揽,剩有几株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对联。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释边牟尼坐像,两侧为迦叶、阿难立像。这组像塑于清朝宣统三年。两侧供奉明成化年间铁铸十八罗汉像。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右壁有清大鹤居士郑文焯所作指画“丰干像”石刻像,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右侧悬挂铜钟一只,这口铜钟是1906年日本佛教徒捐赠的,钟铭文为侯爵伊藤博文所撰。

关于寒山寺的钟声,苏州人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大雨过后,寒山寺门前的河边,漂来一口古钟,钟在水中随着波浪起伏,撞在石岩上,发出悦耳的声响。和尚们认为,寺中正缺一口大钟,此乃天赐神钟。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想把它打捞上来。这件事,惊动了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他俩一起来到河边观看,只见一口大钟搁浅在河滩上,虽经众人用力拉曳,却丝纹不动。拾得拿着一根青竹,跳进钟里,用竹一撑,钟果然向深水处漂去。说来奇怪,钟到了深水处,便顺流而下,飞速飘去。拾得坐在钟里,飘洋过海,来到一处陌生的地方。当地人发现飘来一位中国和尚,便热情地接待他。拾得同人们一起将钟打捞上岸,挂在村中,将青竹杆插在田里,不久长成了竹林。拾得就在此继续修行,每天撞钟敬佛。寒山见拾得一去不返,非常思念。后不久,他耳边忽然响起低沉的钟声,他细加辨听,发现就是那口神钟的声音,高兴万分。于是,他叫僧徒们外出化缘,集资铸钟,希望拾得也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寒山请来工匠,仿照神钟式样,铸造了一口钟,高高地悬挂在钟褛内,寒山每到夜深人静时,格外思念弟弟拾得,就到钟楼上敲钟寄倩。这座仿照神钟铸造的钟“一方敲钟八面音”,传得很远。每天深夜,拾得隐约听到从苏州方面传去的钟声,也辨出是哥哥寒山在呼唤他。拾得每听到一声,就回敲一下。兄弟俩相隔千山万水,钟声却将两颗诚挚的心连在一起。拾得去的地方,传说就是日本。

在大殿两侧堂屋,分别供奉着木雕金身的五百罗汉像和寒山拾得塑像。寒山和拾得都是中国佛教史上神秘而奇特的人物,是隐士、诗人、疯汉,也是高僧。据《高僧传》记载:“寒山子,也谓为贫子,风狂士也”。他常常穿着破烂僧衣,戴着桦皮帽子,脚登木屐,面貌枯瘦,在国清寺结拾得为友。后两人结伴隐居寒山寺。拾得是孤儿,是国清寺名僧丰干禅师在赤城道中拾回来的,取名拾得。他们俩人好吟诗作偈,有《寒山子集》传世。他们的诗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胡适推广白话文时,对寒山之诗推崇备至。

寒山拾得塑像最早是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深谷旭禅师所塑。现存塑像为清代所塑。后世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两尊塑像袒胸露乳、蓬头赤足、笑容满面,一人手持莲花,另一位手捧净瓶,表示和谐友好、吉祥欢喜。造型古朴,形象逼真,十分传神。

寒山寺的藏经楼匾额为赵朴初居士所题。楼上珍藏有清刻完整梵箧本《龙藏》一部。楼下环两壁嵌有宋代著名书法家张樗寮所书《金刚经》全部石刻,笔力刚劲秀逸,十分珍贵。碑廊里还刻有岳飞的题词:“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壁上还嵌有明隆庆二年(1568年)《社全碑》和嘉靖三十年(1551年)《吴县乡都义役田记》碑,是研究明朝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寺内殿堂亭阁之间,还有明代唐伯虎书碑残迹和董其昌的题跋,以及历史重修寒山寺的记事碑刻等,这些都是宝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