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10

第10章 白居易与《琵琶行》、《长恨歌》

《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诗成以后即被人广为传诵,连唐宣宗李忱也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虽然白居易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但两诗在艺术上的魅力,使它们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脾气高傲。17岁的白居易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看了他的16岁时写的名篇《草》之后,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从此后白居易声名大振。

白居易的诗作,在当时民间即广为流传,这在古代是极少见的。有一次,白居易从长安到江西,路途长达三四千里,在乡校、佛寺、旅馆、往返的客船中,看到了他的诗歌;在平民、僧侣、老人和小孩的口中,也听见他的诗歌,使他非常自豪。元稹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郁悒、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作者利用歌行这个流畅自由的体裁,叙述故事,构思精巧,起伏跌宕。诗的开篇,从思女、求女,到爱女、宠女,写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写出了无限风情,无尽的欢乐,像是一幕喜剧。然而乐极生悲,第二部分便从马嵬坡的失女、死女到以后唐玄宗无尽的思女、念女,充满着种种思念,种种痛苦,笼罩着一片沉重哀伤的悲剧气氛。从蜀都行宫、还都路上、返京以后,地点的变换;从春风秋雨、花开花落、夕夜晓明,时间的推移;又从醒寤到梦寐,把个故事写得动人心魄,回肠荡气。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但作者笔锋一转,第三部分从觅女、求女到见女、誓女,通过临邛道士上天入地的寻觅,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神仙境界,见到了具有超凡脱俗之美的杨玉环,杨妃又托道士将信物带给玄宗,并重申盟誓,故事委婉曲折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