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风水学与现代家居
10698000000003

第3章 风水学缘起于“大地为母”

人类一诞生,便与大地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取自于大地。大地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上古时期,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过对性的崇拜,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性崇拜以女阴崇拜最为重要。这是因为在母权制时代,人群的繁衍全依赖于妇女,而且人们对妇女生育缺乏认识,还不懂得人是“男女媾精”的结果,这就自然而然的把人类生殖能力看作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妇女性器官的崇拜,也就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原始思维是质朴而又天真的,先民们常常从妇女怀孕分娩的事实出发,探询大地的奥秘。嫩绿的麦苗是从土地内长出来的,难道大地也当真和人类所熟知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怀孕吗?女性生殖后代,大自然也孕育万物,原始人开始把大地与母体等同看待。《老子》所提到的“玄牝之门”,被认为是宇宙间一个硕大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人类对大地的崇拜,就像原始时期对母亲的崇拜一样。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过“大地为母”的思想出现,但都不曾像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得如此突出。山西汾阴雎上,地处黄河中游与汾河交汇处,南边一个名胜上的河中之岛,昔日站在华山顶上鸟瞰这汾渭平原上被黄河划下的一道痕迹,恰似女人的阴部。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中华后土圣母女娲“抟黄±做人”的圣地,这便是中华民族以“大地为母”最为典型的例证。在中国,“大地为母”思想伴随着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大地为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独特的传统风水学。

在我国,风水学以“大地为母”的思想为前提,使得“女阴崇拜”的思想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大地有机说为风水学的“地母崇拜”和“女阴象征”铺平了道路。《易传·说卦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把天地分别比作父母,这是把“大地”比作“母体”的开始,也是对中国古代“大地为母”思想的总结。这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有了天、地、人自然感应观,大地有生命的思想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中国古代气论思想把天地万物的化生都看作“气”之所成,并认为大地也是有生气的。人与万物的化生都是气血所成,因而地之生万物也是因地之有气血。成书于唐代的《黄帝宅经》所言:“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地之水犹如人之血,可见水对地之重要。王廷相论万物生成时说:“水则阴精所化,万物形质之本”,“气得湿而化质,生物之涂也,百昌皆然矣。”水为阴之精、血之本,这是大地有机说的延伸,也是大地之母孕化万物的根本。因此,风水学对水的重视远甚于其他任何方面,要求“寻龙先看水”。正因为“水为山之血脉”,而山又孕育万物,山通常就成为一个母体的象征,即“山如妇”。既然“山如妇”,山就应该具备妇人的一切类似功能,有胎息、有生气、有交媾之区、有孕育之穴等。风水学正是缘起于此。能交媾的地方就是阴阳二气相交感的地方,二气交感就能化生万物。因此胎息可生,孕育可成,是吉利的象征。交媾之区表现为穴形,在风水学中,穴是指生气出露的地方,是阴阳交合之区,因而是女阴的象征。a穴场周围的环境模式与b女性外生殖器的比较图便是例证。风水学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产物,是地母崇拜的表现,但在风水学中,对此问题却总是遮遮掩掩,只能靠自己去“意会”。因此在找穴时,总是特别强调“灵感”和“悟性”。关于穴的女阴象征,宋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中论及:“天下道理,阴阳五行,不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认得此圈,处处皆圈。”“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里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由唐代卜应天撰写,清代孟浩注解的《雪心赋正解》一书中,对山体的胎息、孕育解释就有如人体的解释:“体赋于人者,有百骸就窍;形著于地,有万水千山……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胎,指穴言,如妇人之怀胎……;息,气也,子在胎中,呼吸之气从脐上通母之鼻息……故曰胎息……孕者气之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孕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夫山之结穴为胎,有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如妇人有胎,有息,能孕,能育。”明确的说明了山之穴犹如妇人之胎,而胎是从女阴受孕而成,穴形图。孟浩的穴形图基本由化生脑、分水、合水、圆球、蟹眼、葬口、虾须、蝉翼、球髯、合襟、明堂、左龙、右虎等部分构成。在这里,穴的女阴原型暴露无遗。早在孟浩之前,穴的女阴象征已很明确,如明代缪希雍在其所著(葬经翼》中就有诸如化生脑、分水、合水、大八字、小八字、毬檐、天心十字、荫腮、葬口等名称和所指,且有多种图示,如c。

图l-3是另一幅穴形图,即日本的葬地形势图。显然是日本学者在悟得风水学的真谛后创作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诞生和死者的转胎都是通过女阴来实现的,因此葬者也以象征女阴的穴为最佳位置的选择。穴有胎息孕育之功能,是有“生气”的表现,而有“生气”,代表着旺盛,在《周易》中属“大吉”。因此,日本人在选择葬地时,往往要选择与母体相类似的地形。

风水学缘起于“大地为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古人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之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乐趣,崇尚“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风水学以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大地、选择地形。西周初年的《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界和人类甚至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两性(即阴阳)的产物。万物都是在阴阳两势力的对立中变化而成,变化的形式则是通交感。《易经》善于用交感的观点观察动静变化,认为有动之象,有交感之象的卦便是吉卦。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因此是有前途的。

风水学以阴阳为前提,以“气”为指导思想。“气”的概念在风水学中运用得最为普遍,如生气、死气、阳气、阴气、土气、地气、纳气、聚气、气脉、气母等。这“气”是一种无形而连续的物质。地气是藏于地中的,好似人之流血。由于“山泽通气”,大地充满着生气,“生气”预示着生机,代表着昌盛,在《易经》中属大吉。“气论”思想成为风水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柱。以“生气”为寻找目标而发生和发展。

“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只有在“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前提下,风水学的发展才有其价值。“大地有机”说与风水学中的“天人合一”有机自然观十分契合,其科学性也已被今天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宇宙全息统一律”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整体观,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自身和世界。它使我们对风水学所遵从的“大地有机”说的认识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宇宙经络律认为,宇宙、大地跟人体一样,也是有经络结构的。大地、宇宙的经络律受启于人体经络律,即部分(人体)中包含有整体(大地、宇宙)的信息。通过人体的经络穴位来推知大地的经络穴位,中国古代早已出现。无论是“气论”还是“大地有机”说,都把大地看做是与人体相当具有生命的系统。古人所言:“天地——大天地,人身——小天地”,即是这种认识的反映。

现代科学的进展,从许多方面找到了大地有“生命”的特征,即大地与人体的全息统一性。有关风水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地确实有经络穴位,是个“有机体”,这揭示了人、大地、宇宙的全息统一。

风水学把大地本身看作是一个母体,同时又把大地各部分所在也看做是若干次一级的母体,这是完全符合宇宙全息统一律的,也是“大地为母”思想在科学文化中的全息反映。

从哲学、文化和科学的角度来审视风水学,便可以进一步揭开风水学的“神秘”面纱,让人们认识到风水学的科学性和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