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G省人做过一笔生意,在我的商业生涯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那是2001年,我和夫人一起到G省的N市考察铝材配件市场,选中了一家公司之后我们与之签订了合作协议,然后我们就回到了大连。回到大连之后我们给对方发去了一个采购清单,货款是21万元多一点,当初签订协议的时候有言在先,先发货后付款。对方相当恪守承诺,传真发过去一周之后,我们就收到了铁路的“到货通知单”。这批货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订购的,但是货物到了之后由于房地产公司资金紧缺,一直没有付款,所以我们也耽误了对G省这家公司的付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和对方作了解释,接着又进一步向对方提出再赊购15万元商品的要求。对方马上又给发出了15万元的货物。就这样一来二去,到年底结算的时候,房地产公司销售状况好转,欠我们的货款一次付清。夫人高兴地给G省的某经理打电话,核对账目,准备付清全部欠款。你猜对方的经理怎么说,他说:“有钱了?那好吧,我们已经算好了,一共欠我们44万元还有一个零头,如果一次付清,就汇40万元吧,那4万元和零头就是对你们的奖励了!”
我一听真是喜出望外,一下子付清了所有的欠款。
2002年,我们同H省的一个塑钢门窗配件公司做了一笔生意,同样在我的商业生涯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大连地区正在发展塑钢门窗,H省X市的塑料门窗配件比较有影响力,我们到X市去考察,最终选中了两家合作伙伴。从X市回来不久,我们就接到了一个订单,合计有价值近5万元的商品。我们就给X市某公司发去了一个传真,但是过了5天,和对方通话询问货物发运的情况,对方说还没有安排生产呢!问为什么还没有安排生产,答曰等待我们的货款。因为听说H省那边骗子比较多,所以我们签订合作合同的时候就写明了,货到付款。现在对方这么单方面更改合同,使我们对H省某公司更缺乏信任了,所以坚持对方先发货,对方也不松口,坚持我们先汇款,这么坚持了3天,谁也不肯让步,眼看着我们付货的期限要到了,后来我们双方都作了让步,商定在大连火车站一手钱一手货进行现场交易。这样才把这笔生意做了。后来的两年,我们就一直这样一手钱一手货进行现场交易。为此,双方多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和差旅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还不是摊在商品上?
后来我就思考,G省人和H省人在做生意的方式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G省人对合作伙伴是那么的信任,H省人对合作伙伴是那么的怀疑,真是天渊之别啊!
后来我想通了,是市场环境在发生作用。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叫《晏子使楚》的古文:晏子代表齐国到楚国进行国事访问,楚国的大王想要当众羞辱晏子,当酒至半酣的时候,当着晏子的面,两个小吏押过一个被捆绑起来的人,并告诉晏子这是你们齐国的人,因为盗窃而犯法。这个时候,楚国的大王就故意问晏子:“你们齐国人都善于偷盗吗?”晏子的回答很精彩:“橘子生在淮河以南就是名副其实的橘子,生在淮河以北就被称为枳子,因为它们只是叶子相似,味道并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水土不同使它们这样的!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他们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
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多时候环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一个人的思维、行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G省一带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最成熟的地区。成熟的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诚信,没有诚信,交易费用就会居高不下,交易就无法顺利进行,市场就会崩溃。G省人讲究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南北距离虽然非常遥远,但是双方既然讲好了条款,G省人肯定是遵照条款办理的,无论质量、期限、价格都严格执行合同,不骗你一分钱。正因为这样,人们都愿意和G省人做生意,他们的商品行销祖国各地,挣全国人民的钱。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和对方建立起互信的商业关系呢?其实这也是经过反复博弈的结果。首先,G省人由于身处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受市场经济思想熏陶的时间比较长,在经营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惯例;其次,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炼,人们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再次,G省地处中国大陆的南端,由于距离远,北方人和G省人初次接触的费用是比较高的,所以到G省谈生意的人们一般来说都是真正的商人,是带着诚意来的,这已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到验证。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未必一开始就有那么大的度量,敢于一下子将几十万元的东西赊出去,但是后来经过反复的博弈,比如赊给北京人2万元的商品,年底账目结清了,所以第二年敢于赊给辽宁人5万元的货物,再后来敢于赊给上海人10万元的货物……经过无数次这样的生意之后,经过和不同人在不同生意上的博弈,他们就养成了诚信经营的习惯,时间长了,他们敢于相信别人,别人也敢于相信他们,就逐渐彼此建立了互信的关系,使交易费用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一个传真的费用代替了近1万元的差旅费用,使社会环境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境界。
H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而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人开始了商业诈骗,结果这么一小部分人使整个H省人享受了一个另眼相看的待遇。在全国的糖酒展销会上,甚至有人打出了“H省人免谈”的招牌,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叫“H省人招谁惹谁了?”,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的一个朋友就专门和我讲述过一次在H省被骗的经历:1999年,他到H省的一个县城去送玻璃胶,货物送到之后,对方马上就到场了,又是找人卸车,又是找人安排酒饭,相当热情。宾主在饭店里酒至半酣的时候,技术监督局的人来了,还带来了一个罚款通知,说玻璃胶经过检验,不符合国家标准,全部封存,罚款1万元。朋友感到有点蹊跷:技术监督局是怎么知道我们的玻璃胶到货的?我们的玻璃胶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出厂的,而且有检验合格证明,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如何对我们的玻璃胶进行检验的?技术监督局的人是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喝酒的?很明显,这是一起商业诈骗行为。接下来,朋友在找对方经理商谈对策的时候,对方的经理就再不露面了,朋友在那里忙碌了半个多月,这5万元的货款也没有着落,后来空手而归,算是花5万元买了一个教训。他发誓再也不和H省人做生意了。
一小部分人靠这种手段发财致富,却坏了整个H省人的声誉,破坏了整个H省的市场环境。人们同H省人做生意胆战心惊,彼此不放心,这样H省的一些正经的生意人就难了。外边的人不信任他们,他们自己看到的、经历的骗局一定也不会少,所以也不放心别人,这样经过长期的博弈,彼此都失去了信任,陷入了一场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之中。
市场经济使人们面临一种交换关系,彼此的交易是通过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完成的。而随着通讯、交通、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交易从村落、街道扩大到城市、外省,以至于跨越到国门之外。如果人们缺乏固定的交易规则、交易惯例,没有彼此的信任,交易怎么能进行呢?
我们公司常常接到外资企业的一些小订单,小的电子元件其价款有的只有十多元钱,而且需要从国外采购,我们如果缺乏对国外合作伙伴的信任,乘飞机到国外采购几个电子元件的话,这种生意根本就无从谈起了。小的生意你做不来,大的生意又怎么可能给你呢?大生意往往是从这些小的生意开始的,经过无数次的博弈,双方确立了彼此的信任,然后才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然而,信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信用环境是需要全社会去努力营造的。根据博弈理论,在彼此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谁不遵守规则谁就会获得更大的利益。你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对方也不知道你的底细,这个时候,如果你信任了对方,而对方没有信守承诺,你就要吃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都采用“逆向选择”方案的话,只有两种结果:或者生意无法谈成,或者不遵守规则。社会会在这种选择中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界。其实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存在的三角债、空头支票、商业诈骗纠纷等,就是人们“逆向选择”的恶果。
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伸出那只“看得见的手”进行适当的干预,建立起一个信用平台,或者信用登记中心,提高不遵守信用的人的交易成本,否则“逆向选择”会使我们刚刚驶上市场经济大道的这个列车越走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