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0694400000044

第44章 鲁迅:教子要“顺其自然”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用名周樟寿,后名周树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被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他擅写杂文,针砭时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给人一种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的形象。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结婚,两年后生下一个儿子,此时鲁迅已年近半百。虽说算不上是老来得子,但鲁迅夫妇也着实高兴,名字想了很多,最后才决定叫“海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鲁迅说:“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却绝不会雷同。译成别国文字也简便,而且古时候的男人也有用婴字的。如果他大起来不高兴这名字,随便改过也可以。横竖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海婴生性活泼,经常纠缠父亲。鲁迅喜欢饭后靠在藤躺椅上,把零食放在桌边,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悠闲地看书。海婴往往从藤躺椅下钻出来,毫不客气地抢父亲的糖果、饼干。鲁迅只是微笑地看看儿子,从不呵责。海婴也从来不怕父亲,有时还会挤在他的身边,轻轻揪他的胡子玩,更喜欢的是骑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亲昵地伏在父亲胸前,小嘴里问出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由于鲁迅对自己幼年受的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满,不愿让海婴重走他的童年之路,因而他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一次,鲁迅告诉来访的朋友说:“这小孩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友人听了发笑,说孩子正在幻想旺盛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友人们见一向豪放不羁的鲁迅有时竟也抱着海婴唱儿歌,问鲁迅是不是有点溺爱孩子了。鲁迅不以为然,后来,他作了一首《答客诮》的诗作为回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用“於菟”即老虎也懂得爱子作比喻,说明英雄豪杰也应懂得怜家爱子,也意在期望他成为虎虎有生气的国家人才,从而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热爱孩子的深厚感情。

鲁迅经常写作至深夜才休息。但不管多晚,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另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了解孩子年龄段的需求,在适当的年龄让孩子接触适当的事务,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很注意。

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理解孩子,不仅要相信孩子,还要从孩子的角度替其考虑问题。

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文章闻名中外,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不是硬性要求他继承父业,而是“顺其自然”,并告诫孩子“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顺其自然,简单地说,就是看孩子的天性如何,适合和往哪方面发展就往哪方面发展,不可勉强孩子往不感兴趣的或不擅长的领域发展。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就特别喜欢动手,而且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

鲁迅的好友瞿秋白夫妇送给海婴的苏联儿童玩具(类似于积木),更是让爱动手的海婴爱不释手。鲁迅也慢慢发现海婴的爱好所在,尽管他希望孩子以后在写作方面能够“后来者居上”,但他还是尊重孩子的自然选择。因为鲁迅先生知道,即使因为自己的原因可以让海婴在写作领域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没有这个才华也只能是徒有虚名、华而不实。而鲁迅先生却又是最不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人的,在其遗言中也透漏这点:孩子长大若无才能,宁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不要做那种徒有虚名、华而不实之徒。当然,海婴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自己选择的领域有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确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为周海婴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以笔作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不但是一代文豪,也是一位睿智英明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影响,才形成了周海婴做人处事的良好品格。

“教育心得”

鲁迅对于儿子的教育,实践了他早年的理念:理解、指导、解放。父母教育子女,不是要让他们固守“父之道”,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出于人性之爱、为了国家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