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0694400000042

第42章 董必武的谆谆教子情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潜移默化的教育

董老一生为革命奔波,年过五旬以后,身边有两子一女。

他一贯主张对孩子要抓紧教育,要从小抓起。他说,小孩开始学说话,能分清“这是你的,这是我的”的时候,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董良翮是董老60岁才有的小儿子,很受他的喜爱。当时董老在武汉工作,夫人带着孩子留在延安。董老写信告诫说:“小孩不要穿得太好,只要洗干净就可以了。穿得破旧一些,人家不会见笑,穿得脏,人家才会笑话。我们栽棵树,不浇水,不精心培育就会枯死。教育人比栽树难啊!”

当孩子刚懂事时,他就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吃饭的时候,他常讲农民伯伯种田如何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并要他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热爱劳动、爱惜粮食、勤俭节约。

董老学识渊博,他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既讲革命、历史故事,又讲天文地理、自然常识、风俗人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管孩子们向他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董老尽管国事繁忙,但他仍然关心着孩子们的学习进步。平时孩子们提出的一些学习疑难问题,他并不一下子就全部解答出来,而是与孩子商量,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孩子的作业,他也要抽空检查,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些连老师都未发现的,他都一一予以纠正。

董良翮上小学时,董老就写信教导说:“你过去毛病不少,贪玩,不好学,是主要毛病,这两点要改好,逐渐把其他的毛病,如自满自夸、说泄气话等等都改掉,争取成为学校中的三好学生。你应当立大志,树雄心,准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才。”

1969年,董老面对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的开展,就让良翮不能搞特殊,还是下乡插队去。董良翮到河北晋县插队之前,董老给了他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并且叮嘱他:“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普通农民,你要听老农的话,听队长的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董老提倡在大风大浪中培养和造就人才,切忌人为地去为子女的前途“创造”条件。女儿楚青大学毕业后,拒绝了有关照顾,听任国家安排使用。小儿子良翮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良翮带头到河北晋县插队落户。临行时董老嘱咐他,到农村后要好好干,与农民同甘共苦,好好锻炼自己。后来良翮在农村干得不错,董老又要妻子亲自去晋县一趟,希望当地党组织对良翮要从严要求。

有一段时期,董良翮在农村有点不安心,想到部队当兵。董老知道后,向他提了两个问题:“农村需不需要你?你需不需要农村?”引起了良翮的深思,最后他打消了当兵的念头,安心在农村磨炼。后来,良翮在农村当了干部,董老对他要求更严格了。他写信教导良翮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自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

人格教育:以德为本,好学不倦

董必武为儿女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他不盼儿女升官发财,而是教子以德,告诫他们做官、做事都要先做人。宋丞策先生把董老关于做官、做人的道理做过以下总结:

第一,以德为本、以善为根。“人”字只有一撇一捺,但真正“写”好并非易事。古人曾说:“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一个人,乃第一要义。”做人不见得非得顶天立地,但起码要对得起良心。像功劳卓著的开国元勋董必武那样,教育儿女不追求荣华富贵,只有把“人”做得端端正正,做官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常言道,“做官是做一阵子,做人要做一辈子”。因此,做官先从“做人”开始。

第二,诚以待人,信以处世。诚信也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宋朝王安石有句名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官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人民群众的关注之中。如果说起话来油腔滑调,做起事来虚无缥缈,做官的形象就会在群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第三,“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有了好的品德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官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现实中,人们往往能够原谅一个品行很好但能力稍低的领导,而不能原谅能力很强但人品很差的领导。这样说并不是降低能力在领导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告诉大家,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没有一个好的人品,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做官一定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字写得端端正正,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党讲一个党性,老百姓讲一个良心。能不能凭良心说话、按党性办事,是检验一个为官者品行好坏的重要尺度。

第五,“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于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各有所事,便应各有所忠,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名为官者,就要忠于党的事业、忠于职守。上,要无愧于国家;下,要对得起百姓。不要为官时让自己成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第六,“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一家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国必亡。”这是梁启超说的。可见“责任”对于做人的重要性。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至少要做到尽职尽责。所以说,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你所处的地位越高,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可见,做官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第七,为官掌权,更要为人民、为社会做事。如何为民?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荀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可谓智者见智,各有所得。不过归根结底,方式虽各有千秋,目的却只有一个,不外乎要把事做好、做明白。为官一任,就要尽全力完成人民赋予他的使命,不辜负人民群众对为官者的期望。

第八,“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是老子说过的话。像董老那样具备厚道的崇高品德,人民发自内心地敬仰怀念。为官者始终以一种厚道之品为人处世,会给人一种信任感、一种踏实感,所以古人讲“厚德载物”。厚道的人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心灵清澈而见底。

第九,“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古人讲的就是一个站位的问题。做事的站位高不高,对于一个为官者来讲至关重要。下围棋讲究一个布局“谋势”,要通观全盘,不能见子打子。做事也是一样,不可只在乎一事之成败,而必须站在是否有利于全局形势发展的高度,为官者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盘谋划,全方位考虑。

第十,“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要通过学习思考,不断提升为官者自己的理论素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克服谋事过程中的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为科学决策奠定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为官者身负重担,就更应勤以致学、学以致用,努力做一名好学不倦之官,不做不学无术之官。

总而言之,董必武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受人爱戴和景仰,就是因为他的魅力感染了华夏大地。如果为官者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的喜乐哀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挂在心上,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教育心得”

虽董老老年得子,爱子之心尤切,但他并不娇惯。教导他们勤俭、爱惜粮食,孩子长大了,又鼓励他上山下乡,到劳动人民中间去过艰苦的生活。这是用严格要求来体现对子女热爱的典范。同时,董老认为做官先从“做人”开始,以德服人,切实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