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0694400000004

第4章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百日维新”(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他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倡导者,提出了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将教育视为中国起死回生的良药。他还是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名教授之一,曾在时务学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执教。

童年趣事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5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许多“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有一天,梁启超爬上高高的竹梯玩耍。被祖父发现后,生怕他有危险,慌忙从屋里跑出来,指着梁启超大喊道:“快下来,快下来!会摔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然不顾祖父的叫喊,又再往上攀了几级,还冲口念出两句诗:“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听了,不由得开怀大笑,深刻地感到乖孙子的思维非比寻常,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

梁启超10岁那年,跟随父亲一起入城到秀才李兆镜家做客并留宿李家。第二天早晨,梁启超起来便去杏花园玩耍,李家的正厅对面是一个杏花园,只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奇斗妍,可爱极了,于是便随手摘下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从身后走来。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由得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教训他。父亲随口吟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片刻,忽然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想出了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秀才李兆镜拍掌叫绝,连连叫好,于是说道:“让我也来考一考贤侄,怎样?”不待回答,便吟出上联:“推车出小陌。”梁启超不假思索,立刻妙对道:“策马入长安。”李兆镜连声称赞道:“好,好!”在欢悦的气氛中,梁启超以其聪慧巧妙地躲过了父亲责怪,并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儿时的梁启超自恃才高,有时也不怎么友善。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聊着什么。梁启超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从外面径直跑进大厅,从客人旁边的茶几上提起茶壶倒了一大碗凉开水正要喝下去,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客人说,“我听说你认识很多字,有才学,不妨让我来考考你?”客人边说边走了过去,在茶几上正好铺着一张大纸,便提笔随手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能给我读来听听吗?”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会那客人,一口气喝完了那碗凉开水,正准备离去。那客人仍不放过,又道:“饮茶龙上水。”引出上联,梁启超不由分说,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没好气地对出下联:“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十分尴尬,正要指责他,那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称奇,真乃神童,神童啊!”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茶坑村,有一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也称凌云塔。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经常与小伙伴们爬上凌云塔眺望风景,久而久之,颇有感触,11岁那年,聪明的梁启超写了一首《登塔》诗,让祖父品鉴:“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

梁启超自以为祖父一定会像往常一样,对自己的诗文大加赞赏,不料祖父却勃然大怒道:“你敢冒犯苍天、孔子,大逆不道!”

梁启超从小就聪明,但他的成才也与其长辈的教育有关,从他小时候的“劣迹”及其长辈的应对策略可见一斑。大凡聪明的孩子小时都顽皮,但作为父母不能一味地责怪,要发现孩子的过人之处并加以引导;也不能一味地娇纵,其过错之处也要及时给予纠正,以助其成才。

因材施教,品行为先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颇丰,其《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他与李惠仙、王桂荃共育有9个子女,先后有7个曾到国外读书或工作。作为一位近代教育大家,梁启超在子女教育上确实下了极大的工夫,对教子之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孩子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3个科学院院士,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对待孩子他十分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人的特点,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并且反复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梁启超不仅注意对子女们进行知识教育,还十分注重对他们进行道德培养,教育他们热爱生活,保持节俭,并注意择友。他对长子思成更是煞费苦心,在1927年8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远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还是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他还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在教导思忠时,梁启超要求他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不少,舒服日子也经过不少,老是那样子,到底意气消磨了没有?”

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始终关怀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独立,并以此影响自己的孩子,他一直都竭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流亡时,一到晚上,只要他有时间,就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孩子们长大进学校后,梁启超也从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对留学国外的孩子学成回国做什么,都有细致的考虑;他力主思成在美国学习结束后,再到欧洲学一年回国,并建议思成回国后到东北大学工作;他同意思永的请求,在美国学习考古期间,回国实践一年再出国继续学,以便将国外新考古方法运用到中国;他希望思庄学习生物学和图书馆学,回国后和思永一起当他的助手;他要求思忠在美国陆军学校毕业后回国,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他请门生谢国桢做家庭教师,教思达、思懿、思宁念中文,以便将来报效祖国。

梁氏兄弟姐妹也与祖国共患难,在抗战期间,他们都过着清贫的生活。长子梁思成因为早年车祸伤及脊椎,后来得了脊椎软骨硬化症,其妻林徽因也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力聘他们夫妇去工作。这样对他们夫妇治病也大有好处,但遭到他们夫妇的拒绝,并坚定地回复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当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思成帮助解放军标明市内古文物的位置,以免遭到炮轰,为保护首都古迹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几兄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各自服务的战线上报效祖国。思永是考古学家,长期工作在考古战线上。思懿、思宁主要在国内从事社会政治活动,前者曾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后者1940年即投奔新四军,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思达夫妇坚持留在大陆,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人,更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又都像其父梁启超一样始终抱着一颗强烈的自强自立的爱国心。

梁启超教导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实是“天道酬勤”,埋头耕耘的人总是会有收获的,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换来的是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对生长在“满门俊秀”家庭的子女而言,其父亲梁启超,的确是“父爱如山”。

“教育心得”

梁启超一生都充满着对儿女们深沉而强烈的父爱。根据个性和喜好,引导孩子们对不同知识的强烈兴趣,同时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志愿——因材施教。特别是注重对孩子的道德培养,使他们懂得热爱生活,保持节俭,并注意择友。梁启超满腔的爱国之心,更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子女们的内心,并作了最好的楷模。梁启超的育子之道,对于今天倡导素质教育的家庭和学校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