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培育企业持续营销力
10690000000009

第9章 1 系统理论及其对企业持续营销力研究的指导作用

3.1.1 系统理论与系统方法

1.系统思想与系统科学

关于什么是系统,目前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一般认为系统是一定边界范围内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如钱学森认为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论强调的是一种“整体”,一般来说,系统具有如下特征:集合性、相关性、整体性、功能性、适应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系统的概念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朴素的系统观念早在人类开发和改造自然的早期活动中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当时人们对系统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不能形成清晰思想体系的状态下。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古希腊原子论者赫拉克利特在其《论自然》一书中指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及“有机整体”的著名论断。用自发的系统观念考察自然现象,是古代中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特征。但当时因缺乏对整体事物的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只能以抽象的思辨原则代替自然现象的客观联系。

15世纪下半叶,天文学、物理学等现代科学逐渐兴起,现代科学逐渐发展了研究自然界的实验、解剖、观察等独特的分析方法,从而能够将自然界的细节从总的自然联系中抽出来,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和研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人类对自然过程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的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整体性的思想。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协同学等理论的出现,形成了能够定量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科学方法,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科学体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总结和概括了现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即处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的是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处在基础科学层次上的是系统学。

2.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理论演化的结果,虽然这一演化是沿着不同的路径规则进行的,但无论哪条途径都强化了系统的动力学和复杂性特征。现阶段,系统科学的大量工作主要是探索复杂系统的规律,开展复杂性研究。

对于复杂系统的概念,有多种多样的表述,并没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元素众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并且有些难以定量描述;复杂系统难以线性化、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由于环境的大量不确定性可导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难以定量描述,引起系统的环境不确定复杂性。关于复杂系统的特征,有很多论述,我国成思危教授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复杂系统是由不同的单元组成的,它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并且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复杂性,从定量上讲数学模型是高维、高阶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从定性上讲系统具有非线性、外部扰动、结构与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复杂和多重的控制目标和性能指标。一般来说,复杂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系统具有多输入、多输出,同时存在多个不同目标。系统的维数很高,子系统的数目、变量的数量巨大,系统之间存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交互作用。

(2)开放性。复杂系统的开放性是描述系统或其子系统和环境之间嫡交换的特性。戴汝为(1995)认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系统会受外界的影响;其二是系统的开放性具有主动适应和进化的含义。

(3)非线性。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往往是由一定数量(或大量)非线性元件(或子系统)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本质上不同于线性元件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内部及环境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复杂性,普通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已经不使用。

(4)进化涌现性(EVOLUTIONANDEMERGENCE)。复杂系统中子系统或基本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演化、进化出一些独特的、新的性质,如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某种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作用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开始,将有微小变化,但系统能自组织、自加强、自协调,并随之扩大、发展,发生质变。这种质变,在复杂系统中称为涌现(或突现)。

3.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混沌动力学和分形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

(1)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普利高津教授创立的。他在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向远离平衡态推进时发现,一个开放系统(不论是力学、物理学、生物学,还是社会经济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闭值,系统有可能从稳定进入不稳定,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于是,由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新的有序状态,例如,系统的状态将呈现出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或空间变化的花纹图像。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有序状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且不因外界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并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这种系统能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通过内部相互作用,自行产生组织性和相干性,称作自组织现象,因之这一理论也被称之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2)协同学。协同学是由著名学者H。哈肯提出,协同学认为,系统的性质的改变是由于系统中要素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任何系统的子系统都有两种运动趋向,一种是自发地倾向无序的运动,这是系统瓦解走向无序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引起的协调、合作运动,这是系统自发走向有序的重要原因。系统是自发地发生,从无序到有序还是从有序到无序取决于其中哪一种运动趋势占据主导地位。系统的自组织实质上是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的自发地协同而形成有序的过程,即开放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合作而产生协同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导致宏观的空间或时间有序结构形成的过程。

协同学在把握激光一类非平衡相变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同时吸取了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理论的合理内核,在开拓平衡相变理论的前提下,创造了一套处理各种非平衡相变的统一方案,统一解决了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过程。协同学采用相变理论中的序参量概念来描述一个系统的宏观有序的程度,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协同学突破了以往线性科学着眼于组织的局限,探讨了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及由竞争导致的协同,最终形成有序结构的系统自组织动力机制问题,从而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于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的认识。

在协同学提出的方法中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富于成果的序参量分析,它是描述系统整体行为而引入的宏观参量,其大小标志着系统宏观的有序程度,并且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理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协调度正是协同作用的度量。

(3)混沌。混沌(CHAOS)的内涵体现在它是确定的非线性系统产生一种貌似随机的动态行为。这里的确定性系统是指系统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具有明确的内在关系,即对于一个确定的初始值,该系统对应一个确定性的解或过程。但由于系统又具有非线性性质,导致这个解或过程具有随机性,使得系统的长期行为不可预测。因此,混沌并不是纯粹的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而是一种没有明显周期性和对称性特征的有序状态,是无序之中的有序,混沌具有的内在随机性是确定性系统内部随机性的反映,它不同于外在的随机性,因为系统是由完全确定性的方程描述的,无需附加任何随机因素,但系统仍会表现出类似随机性的行为。

混沌系统的各子系统的联系方式是不同的,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与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决定了系统特征。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大于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系统便显示有序特征。混沌理论是理解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混沌理论可以用于分析非线性、非平衡的、动力的、确定的系统,而这一系统中包含了貌似随机的过程。

4.系统方法

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论方法,就是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系统方法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由许多方法融会和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方法。系统论方法突破了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但又不一般地否定分析,而是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然后再回到综合。系统方法有着以下明显的特点和原则:

(1)系统方法要求把对象和过程视为一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整体,在研究系统时,必须以问题状况为导向,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出发研究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重点考虑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

(2)系统方法重视系统与环境、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重视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实际存在的系统,无论在内环境的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还是在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所以,从原则上说,实际系统都是活系统,是动态的。系统要随着时间而演化,都有一个产生和消灭的过程,所以任何系统都经历着实在的历史。因此,在研究系统时,应当把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以把握过程与未来趋势。

(3)运用系统方法需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其中的系统思想和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和决策之中,把真实系统抽象为模型,如放大或缩小了理论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符号系统模型或其他形式化的模型等。对于复杂系统,需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模糊等分析方法,并经适当简化和理想化,才能建立起系统模型。

(4)系统方法通过研究系统的要素、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经过科学的计算、预测,做出系统目标的多种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目标,同时,还要制定最佳控制和进行最优管理。

3.1.2 系统理论对企业持续营销力研究的指导作用

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是由不同属性的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复杂系统,是各种子系统共同作用或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误和破坏,都会最终地毁坏营销力的持续成长能力,同时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的有效运转和持续循环。因此,要揭示企业持续营销力的构成和作用的机制,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其运动和发展过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分析企业持续营销力子系统的内涵、子系统构架以及各子系统的协调耦合机制,从相互联系中考察企业持续营销力复杂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

1.企业持续营销力的研究需要系统理论特别是复杂系统理论及其方法的指导

首先,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具有一般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即复杂性、层次性、非线性等,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定性和定量的综合集成。其次,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的研究需要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知识,并结合人的智慧和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强调综合、整体、系统地考虑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协调发展。

2.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

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企业持续营销力的持续演化过程也是从有序走向无序和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规律支配的。企业持续营销力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是一个有序走向无序与无序走向有序的“物质”和“能量”的对流过程。

3.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是混沌系统

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是混沌系统,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企业持续营销力子系统的发展状态的不断改变,整个系统的状态也在不断改变,企业持续营销力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与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决定了系统特征。当企业持续营销力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大于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系统便显示有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