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属于人类生命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在劫难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人类,从诞生直至死亡。从太初之始,就不断尝试,借用各种巫术,宗教与科学,思索与科学,思索克服,减缓、战胜或是约束恐惧的对策。民智未开的时代,有人寻求神灵的庇护,有人委身爱人求取寄托,科学家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宗教家及修行者禁欲苦行,思想家从哲学思维中探寻,但都没能成功地驱除恐惧。
大自然间,不管国家、团体、个人、家庭,甚至山河大地、虫鱼鸟兽,所有一切都要最终归于“无常”,即使世界上的英雄好汉,乃至远攻帝国版图横越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大帝,也都只能活到30多岁而死亡,所以,世事是无常的,犹如昙花一现,这就是自然的巨大的规律,谁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勇者无畏
张海迪,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5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脊柱板摘去了6块,从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她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人,站不起来了。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当小海迪高位致残后,面对肉体与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她直面内心的恐惧,她仍旧说:“我要自立,长大了要为人民做点事情,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要实现这个愿望,没有知识、没有本领怎么行呢?可是,她又没办法去学校读书,于是,她小小年纪,就立下志向,决心以病床当课桌,自学成才。她开始用识字卡片学习认字,不久,又学会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从此,她以顽强的毅力走上了自学求知的道路。
她虽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走进校门,但是她凭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恐惧做斗争,经受住了人生的巨大考验,在被病魔折磨期间,她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的大学与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不仅如此,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攻读了医学课程,后来她给人治病1万多次,救了很多人。
在为别人解除痛苦的过程中,她在精神上虽然是快乐,可是病魔从来没有放弃对她自身的折磨。她也曾自己用手剜去身上带血的腐肉。面对病魔对她的巨大折磨,她也曾经想到过自杀,但她最终还是战胜了自我。后来她更加坚强了,她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并发奋攻读世界语言,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
正当她以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中时,更加凶恶的病魔又向她袭来,她患上了鼻梁基底细胞癌,进行了生命历程中的第六次大手术。当伤口刚有好转,鼻子上的纱布还没撤去,张海迪就以更快的节奏开始了工作。她继续写作,要完成第八本以至更多的书。
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海迪的内心世界。
对她来说,病魔对她进行了无数次的折磨,但是,她表面上看上去很快乐,哪怕是最痛的时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灿烂的笑脸。是的,她也是一个平常人,她也有对病魔来临时那种让她无法忍受的恐惧,但是她用人生的坚强的意念与信心扼住了恐惧的喉咙。
现在她的身份是作家,但是写作对她来说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在写,她又做过几次手术,手术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对于这些,支撑她战胜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恐惧的就是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生命的信念。如果我们平常人也能从内心树立起对生活与生命的信念,也能够像她一样战胜所有畏惧。记住:勇者无畏。
良好的心态是对付恐惧的良药
千百年来,与恐惧作战的方法并没有推陈出新,古人有巫师作法牺牲献祭,现代则改由医药登场,但恐惧在人们的生存过程中始终都没有退场。按照生命的即成逻辑:生命原本是由生和死两部分组成,缺少了一方,另一方就没了存在的意义。可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背离逻辑却又约定俗成的形式,甚至把组成生命的死亡部分与人间一切美好的词句强行隔离,死亡只配与恐怖相连、只配与末日相伴。所以,面对病魔巨大的折磨,人们除了恐惧与无可奈何之外,别无他法。殊不知,正确的生活态度才是对付恐惧的最大武器。
(1)知足常乐
患有重病者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一味地抱怨,对痛苦一再地强调的话,只会致使自己心理失衡,就会更痛苦,就像进入了怪圈,遇上了鬼打墙,出不来了。要知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话听起来看起来很消极,但是如果想透了真是一剂心理良药。所谓“常乐”不是止步不前,更不是后退,你只有在常乐的心态下才能够轻装进取,没有负担,没有抱怨,乐呵呵地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而不是把自己逼入绝境,只给自己留一条路。
(2)淡化痛苦与恐惧
同是患病之人,同是与病魔在进行殊死搏斗之士,凡人都会痛苦,能说谁的痛苦比谁的痛苦少?谁的痛苦更容易忍受?区别在于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已。有时候,将自己的痛苦任意扩大,只会使自己更痛苦。如果你能够把痛苦淡化,以平常心态对待,取得快乐就比较容易了。在我国大西北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人过着连起码生存条件都没有的生活。他们靠天吃饭,有时候连吃水都成问题;他们那里很是落后,远离文明,基本生命都难维持,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大米白面,光景好时,他们吃的也是山中的谷子与玉米,如果收成不好时,他们只能白白地挨饿,还要到野地里去挖野菜吃。过的生活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差不多。更别说生病寻医了。人一旦生病,他们只有白白等死。但他们有很多人仍旧很乐观,他们除将自己的痛苦与恐惧淡化外,也就养成了一种乐天知命的态度。所以,在他们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的恐惧。
(3)直视恐惧
对付恐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视它,心理学家指出:人之所以会产生恐惧主要是由于对使自己恐惧的事物不熟悉。如果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也就会淡化恐惧。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与医生相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问题,如果去医院看病的话,患者需要准确地将自己的症状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语言描述出的病情可能会同真实情况不完全相符,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会比医生更负责,也不会开一些昂贵而不实用的药物。
此外,要坚信: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我们可以自己学习和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对付自己的疾病,而大部分常见病的医学知识在本书里都可找到。患者不妨买来医学方面的书对“敌人”进行一次彻底的“侦破”,就会使恐惧慢慢消失。
爱心小贴士
面对疾病的恐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方法。有些人会努力锻炼身体,使脆弱的自己变得更强壮些:有些人则会培养信心。使自己的意志不动摇。每一个人都应该想尽办法来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当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看清恐惧的真相,接纳它,不要逃避,然后设法疏导。使自己尽快地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自然施予我们的一切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