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0675300000079

第79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南怀瑾语录”

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明知道这个救不起来,我尽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这是孔子之圣。

南怀瑾说:他们(指孔孟)走这个路子,所为何来?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他们也晓得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救不了,但是救得了也好救不了也好,就是那个样子,不改其志,拼命地叫!拼命地喊!你们不要睡啊!醒醒啊!可是讲了硬是不听。不听,你把我杀了也没关系,人反正要死,何足惧哉!

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把这句话安在南怀瑾的头上,也是合适的。因为就算身负盛名如他,也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在台湾的时候,南怀瑾先生做了许多事情,有一件事他很想做而没有做成,那就是续编《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由著名学者纪晓岚任“总编辑”,集中了几百人,花了几十年时间,才编纂完成的鸿篇巨制。但是,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很多重要的经典专著因为不符合乾隆和清王朝的口味,而没有被收录在内。还有些经典著作,根据乾隆的御旨被删去了许多内容。乾隆以后,很多人都想把《四库全书》续编下去。把被漏掉删掉的内容以及成书以后新出现的重要著作加上去。

但是,这个巨大的工程,真正要做,又谈何容易。一是要有钱,二是要有人。相对来讲,钱还比较容易解决,人就很难办了。乾隆当年,可以集中几百人,设立一个机构;而在台湾,要找到几百个有高深学问的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有没有人愿意干这种默默无闻、无利可图的事情也很成问题。

这是一件受现实所限很难实现的事情,但南怀瑾在台湾的时候,还是为此大声疾呼,认为这件事非常重要,要赶紧去做。不过,他的呐喊没有人响应。最终,他这个理想也只能是一个理想而已了。

南怀瑾先生曾经在一首诗中感叹:“生身斯世成何用,无力回天愧对天。”这是他在做过一些“知其不可为”的事之后发出的人生感叹,这感叹里包含许多对于现实的无奈。实际上,他的一生,不是“成何用”,而是对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只是“无力回天”也是事实,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回天”,翻开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有几人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是社会责任感使然。是不计成本地奉献精神,是对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1)“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对人生的挑战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知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况的发生。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自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

(2)“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无畏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3)“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神圣使命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证很快就见成效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于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于自己所在的全体才去做,一定要有利于当时的时代才去做,这几种情况虽然有不同,但都是从事功的角度来说的。圣贤君子做事,所重视的是道义,事功的实现体现在道义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义之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有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患。依据道义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暂时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长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

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你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必须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时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明知道此生无法做成这件事,却偏偏要去做。为什么?为了他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落脚点”。有了它的存在,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论如何疲惫、如何艰辛,也不会迷失方向。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有另外一种人,知其可为而不为。他们常常懒惰成性,或被一时的乱花迷乱了双眼,于是茫然无措、浑浑噩噩;另外,还有一种人,不知其可为不可为而不为。这种人永远成不了“人杰”,因为他“不为”、不拼,所以一生将一无所获。

请不要担忧自己的弱小,你看那扑往火中的飞蛾,它何曾后悔?请不要畏惧他人的嘲笑,以卵击石也是一种壮举。为了理想,请不要太注重结果,不如学会享受“不可为而为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