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那些事
10674100000015

第15章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实力日益强盛的秦国攻打韩国,拔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以都城新郑为中心的韩本土的联系。无奈,韩桓惠王割孤悬的上党予秦以求和,上党吏民则既不欲归秦,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乃率一郡军民降赵。赵接受上党,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战略重镇长平拒秦,秦则派左庶长王龁率大军进攻长平。于是,秦、赵长平大战就爆发了。

廉颇统率大军由赵都邯郸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再西行过壶口关,始入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经八义村,过秦关进入长平战区,分兵布防。他依次设置了三道防线。

继廉颇进驻长平,秦遣左庶长王龁麾军由咸阳东下,取水路舟行,沿渭水东来,至河曲折北溯黄河至汾阴,折东溯汾河至晋故都新田登陆,东行越黄父,即进入上党腹地,再循梅河河床,经马邑进抵沁河西岸的端氏城,然后分兵南北顺沁河一线布防。王龁至此大体与赵相对应亦陆续设置三道防线。正是《上党记》所载:“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

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设防,王龁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的防卫体系。王龁既突破了赵的空仓岭,一不做,二不休,一直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丹河与赵相峙的态势。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成持重的廉颇,或因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出于保存实力以相机后发制敌,于空仓岭失利后再未做有组织的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此后,廉颇以丹河为依托,固守有利地形,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还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诸掌,是以“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使实力强急于求战的秦军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师”的恶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

孝成王年少气躁,军事知识贫乏,既认为廉颇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早已怒不可奈;又惑于秦所施反间计的谣言,遂强使“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秦廷闻知赵括为赵将,乃秘而不宣派遣名将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以王龁为尉裨将。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的僵持、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急转直下。

赵军陷入了困境,在如此粮尽援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极其艰苦英勇的抵抗,坚持了46天,终于发展到“内阴相杀食”的地步。9月,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既殁,以下数十万饥疲已极的将士,遂全部降秦。

长平之战,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全国的形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就要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