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周易,学管理
10671800000031

第31章 艮:行止合时动静适宜

艮卦讲行止的智慧。此卦上下均为艮,艮是山,两山重叠,极其稳固,岿然不动,寓安重坚实之意。艮又有抑止的意思,君子由此抑止内心邪欲的、所思所虑不超越本位。形体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背部,行动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内心。内心宁静,专注一物,就不受外界环境所影响。

艮卦所论述的止道,不是狭义的停止之道,而是凝神专注、动静自如、止与行统一的操作之道、行动之道。这种止与行相统一的操作之道,是以“艮其背”的凝神专注心态为前提的,它是一种能量的积蓄,一种心态的调整,一种意志的锤炼。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止恰恰是为了进。作为管理者要做到宁静致远,还要居乱而心不乱。

动静不失其时

《彖传》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是抑止的意思,也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进的时候就行进,动与静都不失时机,把握好这一原则,前途就会光明。此爻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识时务,就可以常保通泰。

人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进退,进退之间,彰显人生智慧,怎样进,怎样退,这是一种手段;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是一种分寸。知进退之术,可化险为夷;懂进退之道,则终身无祸。

管理者一定要能够识时明势。一个人最根本的智慧在于“不失时”,时机要掌握对,时事要了解得清楚透彻,该用的方法、分寸、刚柔、进退都要恰当,一切依时而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历史上,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始,历93年,世传五代,共计赵佗称王称帝67年,其后代共26年。

在楚汉相争,争夺中央政权的时候,赵佗手上有一支强大的力量,他完全有能力去参与这场争夺的,但是他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偏居一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汉初天下初定,国势微弱,汉王朝依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征服岭南;南越远离中原,山高皇帝远;赵佗有军队、有民望、有势力,不能轻易动武。因此刘邦顺水推舟,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感化,交流通好,令其归顺,保留王号。汉高祖十一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颁布自己的诏命。

汉文帝时,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赵佗子孙享受皇恩已久,既无先祖和揖百越、平定岭南之功,又想继续割据一方,垂承帝王之尊,却不知汉朝国势渐强,汉武帝已有削夺侯王,实现真正“大一统”之志。此时继续称王,则有点不自量力了。赵佗子孙四代称王不过26年,便被汉朝楼船将军和伏波将军的大军所灭。在战火中焚毁,南越国不复存在。赵佗之智,佗孙之愚,在于不通时势,不通进退。

古语说:“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纵观古今历史,大凡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驾驭时势的人。

君子思不出其位

《象传》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好似闭关,静下来,为的是好好思考,但切不可有贪妄、邪恶之念。它更像是一种专注,专注于思索,专注于倾听与感悟,专注于那源自心灵深处的美妙乐音。

初六爻“艮其趾,无咎,利永贞。”从最初的脚趾开始就停止,意思很简单,就是要“三思而后行”。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须如此,但若要负责,还是应该谨慎,不可冲动。

六二爻“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已经开始行动,但还没有结果,这时却被硬生生地拖住,不能动弹,这事儿搁谁也会别扭,也会不快。事前需要深思熟虑,一旦做起来,就应该全心投入,而不要再犹豫不决。这就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九三爻“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横着截断,竖着裂开,没法形成一个整体。散碎而混乱,又怎能不焦虑而烦躁。我们需要用清晰的思路将零星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

六四爻“艮其身,无咎。”使身体停下来,这就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六五爻“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想好了再去说,免得说错了话再后悔。总之,多思多想,谨言慎行也符合了自强不息的“乾之道”。

上九爻“敦艮,吉。”敦厚、纯朴的思想,吉祥。这也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

人类要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就一定也包括“思不出其位”,被邪妄、混乱的念头所控制,必然使精神出现问题;“艮其趾”教人不要莽撞;“艮其腓”教人不要迟疑;“艮其限”教人要全面、宏观的考虑;“艮其身”教人不可妄为;“艮其辅”教人不要妄语;“敦艮”教人简单而朴实。人之处世,须守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凡事不可不慎思其情势可否。

§§第四章 周易变革思维

《周易》展示圣人对社会、人生、理性真挚而长远的关怀和思考:人应当一生都刚健勤勉,奋发向上于外,而又敬畏忧患于内。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还得从学习《周易》开始,学习它所固有的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理性、科学的文化底蕴,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