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世界的七大教子理念
10669300000068

第68章 管教孩子的技巧

管教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生活中,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呢?

多湖辉给出了他的建议。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对于孩子哭最感到头疼,而孩子也擅长利用这一点,常用哭来威胁父母,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抓住父母弱点的心理作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确很有用处。

多湖辉认为,父母的这个弱点,是因一大误解所造成的。那就是认为孩子哭泣时,心里一定难过或痛苦,但事实上,孩子碰到痛苦难过的事,并不一定就会哭。以孩子在路上摔跤为例,由于孩子的身体动作尚未熟练,很容易就会摔倒,这时,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摔疼了,可是孩子却不一定会哭,反倒会勇敢地爬起来,再继续往前走,然而当看到母亲的脸时便会嚎啕大哭。

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孩子哭并非一般人以为的痛苦或难过。多湖辉认为,哭是孩子对父母的撒娇行为。多湖辉说,小时候他也是爱哭的孩子,他讲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途中,因发生交通事故,险些折断腕骨。当时,老师及不认识的警察立即送我到医院急救。这段时间,一向爱哭的我却没有掉一滴眼泪。以后每想起这件事总会想,平时爱哭的我一定是在撒娇,而在无法撒娇的别人面前,虽痛苦不堪也不会哭。

就这点来说,多湖辉认为,父母不应该一遇到孩子哭泣就进行安抚,因为孩子不全是因痛苦才会掉泪。而孩子哭着对父母诉苦也是同样道理,哭对孩子来说并无深刻意义,因此父母不需要想尽办法使孩子停止哭泣。

若想攻破孩子的哭泣战术,分开“哭泣”与“诉苦”这两种行为即可,如此孩子借“哭泣”达成“诉苦”的手段就无法得逞。所以,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就不要听孩子诉苦,以要诉苦就不哭的态度应对,这样便能帮助孩子区分这两种行为。也就是说,应严格拒绝孩子把哭泣作为撒娇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要倾听孩子诉苦,并以理性应对,不断反复这么做,慢慢地,孩子的撒娇心理就会根除。

有时,孩子哭泣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仅以简单粗暴的训斥了事。多湖辉举了一个例子,这位母亲的做法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某家庭有两姊妹正在吵架,后来大概是妹妹占下风而放声大哭,并走出房间。父母亲这时正与客人谈笑,母亲看到这情形,便摇头叹息站了起来。客人原以为,母亲会照例说“不要哭”或“做姐姐的也不知爱护妹妹”,给予严厉的指责,不料,事实却不然。母亲让妹妹到自己身旁,问:“怎么啦?好好说给妈妈听。”而妹妹一面哭,一面说出和姐姐吵架的内容,哭声也逐渐停下来。这位母亲既没有当和事佬,也没有代替哭泣的妹妹找姐姐理论,但是,结果是不久后,姐妹俩又和好如初。

孩子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的情形很多,也常因哭闹而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父母以禁止哭闹抑制孩子哭闹,并非理想的管教方法。原因是,欲求不满再加上挨骂的打击,可能使孩子哭闹得更加厉害。父母大多不可能立刻接受孩子的要求,但是,若想拒绝要求,消除孩子的欲求不满,仔细倾听孩子的要求内容,如前例中的母亲,亦不失为好方法。

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倾听孩子的要求,是否会带给孩子无谓的期待感,以为可获得要求。其实,当要求不能得逞,欲求不满的欲火在心中炽烈燃烧时,只需熄灭欲火,孩子便不会再固执原先的要求,心理学上称这种作用为“净化作用”。

比如,心理疗法或心理医师进行最初阶段的问诊或对话时,也都利用这种作用,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意识中借这种作用处理无法满足的想法的例子也很多。

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都会先帮助病人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在这阶段,医师只是倾听,并不做任何具体的诊断或建议。因为在此所需的不是听者的意见或判断,而是如何诱导病人自我表白。这样给予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对方会不可思议地逐渐平静。利用“净化作用”,排除对方的欲求不满,可帮助对方吐露心事,重新客观地看待自己。

至于未成年的孩子,还没有能力客观地看待自己,不过,至少可因此而发泄欲求不满,并恢复心理平衡。如此,纵使欲求无法满足,孩子也不会留下心结,同时还可明白“哭闹无法获得要求”的事实。

父亲要学着坚决拒绝孩子的要求在现代家庭中,父亲的位置相当特殊。平常,父亲忙于工作,难得有机会和孩子相处,偶尔休息时,为弥补平常的忙碌,就想尽各种方法讨好孩子,难怪在孩子眼里,父亲越来越没有威严。但如果父亲能改变立场和观点,也同样能和母亲一样管教孩子。

母亲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所以很难拒绝孩子的要求,最后往往会同意孩子的要求,就这样经常在不经意中宠爱孩子,到孩子能看透母亲的心理时,母亲已无法驾驭孩子了。在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孩子已非母亲的教导对象,大部分已成为宠物,母亲为减少冲突,就允许孩子任性。

然而,这时若是由父亲出面,对孩子的要求表示坚决拒绝,便能控制孩子的任性,对孩子而言,父亲比母亲陌生多了,因此,孩子一般不敢对父亲撒娇。父亲应在孩子心中建立权威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用于管教孩子的心理作战中。

多湖辉读了某著名动物学家的“爸爸经”。这位先生因职业的关系,经常出外旅行调查,在家时间相对要少许多。为此,他彻底反省身为父亲的责任。

他说,他和社会上一般的父亲并无不同,可是经过现实社会的考验后,他还能把社会上的林林总总带回家庭,作为管教子女的素材,这是难能可贵的。

多湖辉认同这位“爸爸”的做法。男人绝不可因工作忙碌,将管教子女的重担交给妻子一人承担,放弃教导子女之责。相反地,应尽力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成为能让孩子崇拜的父亲。以这样的面貌在孩子面前出现,自能收到管好子女之效。

不要让孩子以做功课为由拒绝做家务德国作家凯斯提恩,以写少年文学作品而著名。他曾以自传体写下一本有关儿时的事,其中不乏描绘亲子关系的内容。

书中描述到作者帮助母亲做家务的情形。早晨,作者必在上学前购物、烹调,并为当美容师的母亲送烧好的开水等。凯斯提恩少年时也经常一面看书,一面削马铃薯皮;寒冷的早晨,他还要抱着一大堆购买的东西回家。他后来成功靠的必备素质——耐力和持续力,就是在少年时代帮忙做家务培养出来的。

比较之下,现在的孩子做功课比做家务优先。有的父母还引以为豪地说:

“为了让小孩念书,我从不让他做家务”。而孩子一旦借口说要做功课,就如同挂上免战牌不必做家务。然而用功优先的做法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令人担忧。

因为常以用功为借口而不愿帮忙做家务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不会有好结果。

人的心理非常微妙,当有心做什么事时,如果一切都准备妥当,反倒缺乏干劲。自古以来,凡是伟人或杰出的人物,大都是在逆境中长大的,可见有缺乏感或“饥饿感”才会产生动力。不以做功课为优先,而是利用帮忙做家务剩余的时间做功课,孩子才能真正投入学习中去,前面提到的凯斯提恩便是典型的例子。

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外出时间有这么一句古话:疼爱孩子就让孩子单独出外旅行。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最佳方式。把这种方式用在教育孩子上很有效果,比方说,孩子放暑假或寒假时,让他一人到乡下亲戚家住,至于平时生活中,也可找出类似单独旅行的方法。例如,周末全家外出时,先决定集合地点,由孩子自由行动,或分别回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孩子很可能会迷路,但在多湖辉看来,他倒希望孩子迷路。

多湖辉曾在星朝天,坐在动物园内专门照顾迷路小孩的帐篷下,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其中更令他感兴趣的是,迷路的孩子态度与母亲态度很有关系。迷路的孩子态度与母亲态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迷路的小孩大声哭叫,而母亲则脸色苍白地跑来;另一种则是小孩毫不在乎地和其他小孩玩,母亲不慌不忙地来接孩子。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类型,可反映出平时的亲子关系。

以前一类型来说,父母对子女呵护备至,子女则凡事依赖父母。但第二种类型,父母给予子女行动自由,绝不插手。一旦子女遭遇挫折,也不插手帮忙,完全让子女从中学习如何自己克服困难。

比较这两种类型,后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后者的父母能坦然面对孩子迷路,视之为孩子人生旅途中必经之事。所以说,凡是为人父母者均应以从容的态度,接受孩子迷路一事。

某教授曾著书,回顾他的幼年时代,书中提到他幼年时身体很不好,所以总找机会锻炼自己的身体。他说,上小学时经常与同学郊游,体会步行乐趣,因此,他常在周末邀请好友从家里走到邻镇,不断找机会走路,也向漫长的路途挑战。结果,他的身心素质均逐渐强壮。因而有许多依靠父母的孩子,其实同样存在着战胜脆弱的心的信念,这是超乎父母所能想象的。所以父母应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

消除孩子的反抗情绪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很可能与父母相异。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经常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这让家长们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着干呢?”其实,不服从父母,甚至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如果孩子再长大一点,长成真正的大人以后,他就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就能够理解、认同别人,对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非常从容。

孩子在没有真正成熟之前,做事情总是欠考虑,经常会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比如激烈的反驳家长。在这段时期内,他们总是感情用事,这时,做父母的也不要与他计较,要记住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克制的头脑。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在多湖辉的著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东京的普通居民居住区,邻家交往密切,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别人家的孩子。其中有一位类似现代式的“大杂院长者”的老人,特别善于对年轻人提意见。对教育孩子感到头痛的父母都想去请教这位老人。老人与孩子一交谈,刚才还与父母顶嘴的孩子马上都老实了,人们都想知道这种魔法般的说教的秘诀,便问道:“为什么您的意见大家都愿意听呢?”这位老人回答说:“就是因为谈话使人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就听进去了呀。”这位老人讲的十分谦虚。实际上,有没有这种正常融洽的气氛,这关系到孩子能否认真听取父母指出的问题。

关于容易听进去的气氛,即是创造了“接收条件”之后再加以说服的根本前提。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

第一、设法扭转或事先打消孩子的反抗感。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及介绍大人自己经验之谈,用言语使之缓和下来,比如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反过来,装作漠不关心,也是其中一种做法。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要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不妨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第三、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比如你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大人一开始就创造出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

此外,大人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一定行。”避免用易于受刺激的、严厉的话,还可以用促进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孩子。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满。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会对父母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只有经过这种冲突,才能成长为成熟的大人。因此,如果父母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