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世界的七大教子理念
10669300000064

第64章 一句话可以决定孩子头脑的好坏

比哥马利恩效应心理学家罗杰索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老师以五选一的比例,随便选出几个学生来,然后当众宣布被挑选出来的学生的成绩一定会提高,而老师本人也尽量相信这些学生头脑不差。不久之后,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愈来愈好。这种现象,罗杰索尔称之为“比哥马利恩(Pygmalion)效应”。

比哥马利恩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王,他爱上了一座美丽的雕像,每天为她神魂颠倒,甚至把这座雕像当作活生生的美女。天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便赋予雕像生命,使她成为真正的人。

当然,比哥马利恩的故事只是神话。但是,人的心理确实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只要你相信某一个人有某种能力,并且期待他有所表现,通常对方都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事实上,任何孩子,只要父母经常肯定他的能力,相信都会有好表现,也都会大有进展。所以父母一定要充分利用“比哥马利恩效应”。

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日本各界的知名人士一著名杂志社的邀请,纷纷在“儿时回顾”的专栏中,发表自己童年时期的生活体验。

从这些成功人士的回顾中,多湖辉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在他们的幼年时期,都不断地有人对他们说:“你很聪明。你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换言之,他们是在赞美声中长大的。

例如,围棋九段升田幸三在提到他的童年生活时,曾说过:“小时候,我母亲听信相土的话,认为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甚至是将军,所以就经常对我这样说,而我也就不知不觉地有了这种想法,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上面所提到的是心理暗示效果,只要让年纪稍大的孩子亲口说出自己的决定,就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因为人都有一种以自己说出的话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倾向。

当一个人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经常会无意识地念念有词:“这件事必须这样做!…那件事必须那样做!”此外,司机在开车时,也常常会发出“出发、前进、停止”的口号,借着说出这些话,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与操作,预防错误。

又如,某一位作家在陷入刨作低潮时,拼命对自己大喊:“我是天才!我是天才!”于是,就真的摆脱了沮丧;世界拳王阿里在参加比赛前,往往会对全国民众公开宣称:“我一定会赢!”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例子。

在充分发挥比哥马利恩效应的同时,父母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当别人称赞你的孩子,或说些奉承话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故意谦虚地说:“没有啊!我的孩子笨死了!…不行啊!他一点儿也不聪明呀!”等等。父母无心说出的这种客套话,会破坏孩子的努力欲望,很可能因此造就真正愚笨的孩子。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多湖辉还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一对父母带着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请教我。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令他的父母伤透了脑筋。令人惊讶的,这个孩子见到我之后,第二句话就说:“哎呀!没用啦!反正我记忆力就是不好!”我问他的父母是否知道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他的父母说:“嗯!说起来也应该怪我们,有时候为了谦虚,我们会故意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记忆力不好。”有时候父母是谦虚,才故意夸大孩子的不足之处,但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真正意图,还误以为父母对自己就是这种看法。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他们绝对信赖的对象,自己信赖尊敬的人经常骂自己愚蠢,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接受这种负面的暗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头脑的发育停滞。

所以,父母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打击孩子,无论是无意还是谦虚。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有人主张,“斯巴达教育法”可以使孩子成长得更勇敢强壮,因此有很多父母纷纷采用这种不容孩子发表意见的教育方法来对付犯了错误的孩子。父母不让孩子反驳,不让他们有为自己言行解释的余地,这对孩子思维意识的发展是很不好的。

任何表露感情的愤怒,都需要有语言做媒介,孩子即使挨了骂,也会反省自己挨骂的原因,就算再难理解的语言,孩子也都有反驳的余地。相反的,不让孩子有辩驳的余地,动辄就责骂,这等于将父母单方面的想法与结论,强行塞给孩子,强迫孩子接受。

缺乏沟通的责骂,孩子根本不知道该拿什么作为根据去思考,到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孩子。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可以采用心理学上的一种方法。这种巧妙的方法即情报——感化——情报,也就是“信息感化的方法”。在说服对方之前,先用间接的方法将信息传达给对方,以感化的糖衣去说服对方。

例如,要教育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时,不善于运用说服技巧的父母,不是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以及失败之处,而是劈头就是一顿责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没来得及去思考犯错误的原因,心理上就先产生了反感、抗拒。

即便父母声音再大,再怎么严厉地责骂,孩子仍然听不进去。

相反的,善于运用说服技巧的父母,会先赞美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嗯!你数学做得不错!你满用心做作业的!”这就是第一阶段的感化,接着婉转地告诉他犯错误的原因,后面再加上鼓励的结束语,如“只要你再细心一些,成绩会更好”。同样是责备,在这种宽松的氛围里,孩子不会产生逆反抗拒心理,他会慢慢学会自己思考犯错误的原因,这种积极的自我反省,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责备孩子时的态度和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来说,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之前应该区分孩子犯的错误是大错还是小错,小过错当场指责,大过错则暂缓。但是,一般人会以为,孩子犯小错可忽视,大错才该骂,其实正好相反。多湖辉以他中学时代发生的一件事情来论证这个观点。

有一次发回数学试卷,不料分数低于所预想的,着实令人大吃一惊。因为记得考试时,只有一道题不会作答,其余的都作答了。直到看到试卷我后才知道,大多是计算的疏忽,被扣了不少分数。

任课老师在发完试卷后训示:“看你们的试卷,以不小心的错误居多。有的前半部分做对了,却在最后一步做错,或者是加减不对,像这种不该错的错误占了绝大多数。现在你们马上纠正,否则将会养成习惯。不小心所造成的错误,一旦养成习惯,是很可怕的。”这位老师的意思就是:无心的犯错,最容易被人忽视。

相对的,犯大错时,本人通常知道:“我这道题做错了”或“这道题我不会做”,所以能花时间认真考虑但毕竟大错无法在短时间内纠正。

犯小错时,应秉持“实时纠正”的原则处理,当场给予警告,并责令立即改正。这是由于小孩甚至成年人常会犯小错,且转眼间就会忘记,而且也常未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断犯小错,很可能会铸成大错。所以为了避免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小错误应立刻纠正。

孩子的判断力虽然不比成年人成熟,但仍具备一定的区分好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一旦发生了某些大错,孩子还是会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