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世界的七大教子理念
10669300000049

第49章 只有乐观的孩子才能有辉煌的人生

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态度铃木先生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教会孩子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他们面对生活、挑战自我的能力,因而,培养孩子的第一步是从他们的内心开始。作为一个优秀的人,面对生活、挑战自我的能力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没有这种素质,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有所成就,更不可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将自身的错误和不健康的心理和习惯,比如,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传给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以致他们形成了不健全的心理,比如说铃木先生的朋友原木。

原木是个悲观主义者,他总是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对家庭和事业都持消极的态度。原木的大儿子有直也非常怯懦,虽然已经6岁,但连最基本最起码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只有6岁,不可能理解什么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确,孩子可能的确不懂这些深刻的抽象的东西,但父亲的生活态度却实实在在会对有直产生影响。

一个偶然的机会,铃木先生见到了原木教育孩子的情景:

“有直,你已经6岁了,应该学会自己吃饭了。”有直的母亲对儿子说。

有直“嗯”了一声,但双手捧起碗之后,却愣愣地停住了。因为他是用双手捧碗,所以没有办法去拿刀叉了。

原木看见有直傻乎乎的样子,觉得很羞愧,于是当着我的面立刻训斥儿子:“你真是个笨蛋!”有直被父亲的大声训斥吓了一跳,碗一下子便从手中滑到地上,摔了个粉碎。这时,有直的母亲赶忙起身收拾,原木的责骂声也越来越大了。有直吓得呆在那儿大哭起来。

事后,我问原木为什么那么大声地训斥孩子,他的回答让我吃惊:“唉,我的儿子天生就是个笨蛋,我看别指望他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了。”“原木君,你怎么能这样说,孩子有缺点是正常的。”我劝原木说。

“铃木君,我知道小孩都有缺点,可是你看我这个儿子,天生蠢笨,我看是没救了。”原木唉声叹气地说。

“你怎么能这么早对孩子下定论呢,人的变化是很大的,特别是孩子,只要得到正确的教导,我想他一定会进步得非常快的。”“那又能怎么样呢?人嘛,不就那么一辈子嘛,我连自己的事都懒得去管,哪还有工夫去管那些多余的事,那么费心做什么?”原木毫无责任感地说。

“原木君,你怎么那么悲观呢?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你不应该这么想。何况,你的这些想法会直接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我说。

原木看了看我,表面上的满不在乎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空虚。虽然他没有再说什么,但我从他的眼睛中找到了有直“蠢笨”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象,当有直第一次尝试动手吃饭的时候,得到的一定是父亲的责骂。这个悲观的父亲一定会说:“你真笨,你会把碗摔破的。”虽然原木是在责怪儿子的笨拙行为,但他却在无意中给了孩子一个可怕的暗示:“你是个无能的人,你不可能学会自己吃饭。”对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生活的小孩子来说这个暗示,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不可避免地将给他的人生创下致命的打击。

充满热情的鼓励越来越多的事实已证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鼓励。不仅孩子如此,即使是成年人,鼓励也是令人振奋的。鼓励代表理解,代表宽容,也代表支持。简单的一两句表示认同的话语往往会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

铃木先生通过自己学生的例子,验证了这一说法。他这样讲述他的学生的事迹:

庆子刚开始拜铃木为师学琴水平很差,当她看到其他孩子都演奏得很不错时,她感到非常难过,继而产生了一种既羡慕又气恼的心理,她羡慕别人演奏得好,气恼自己太差劲。慢慢地,庆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后来便认定是自己没有音乐天赋,进而想放弃学琴。

有一天,我同往常一样给学生们讲完课后,让他们自己练习。虽然不再讲课,但我仍然很仔细地观察着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姿势是否标准,发音的正确与否,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学生们的练习上,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内心状态。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一阵极难听的声音,似乎是有人没有掌握好使用琴弓的力度,导致小提琴发出刺耳的尖锐的声音。我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原来是庆子。

“庆子,怎么回事,难道你刚才没有听课吗?”我严肃地质问庆子。

“铃木老师,我——”庆子想说什么话,但却没有说出来。

“什么?你想说什么?”我以教师常有的那种威严语气对她说,“现在你应该好好练习,不要胡思乱想了。”“是。”庆子不再说话了,她低头继续练习起来。但是,她的小提琴发出的仍然是刚才那种难听的声音,丝毫没有任何的美感。

“停一停,大家停一停。”我让学生们全都停了下来,然后又一次走到庆子面前,“庆子,你为什么不用心?你听听,其他同学拉得多好呀!”庆子呆呆地望着我,眼睛里含满了泪水。

“庆子,怎么啦?”我奇怪地问。

“铃木老师,我拉不好。”“怎么会拉不好呢?要是你好好学了,怎么会拉不好呢?”听了我这样说,庆子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看到庆子伤心的样子,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我不应该那样批评庆子,因为她才刚刚开始学琴。于是,我不再指责她,而是又耐心地给她讲解了一遍演奏要领。

过了几天,庆子的练习仍然没有丝毫的进步,仍旧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上课时,我发现她紧张不安,似乎有一种害怕的感觉。

同学们又开始练习了,但庆子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发呆。

“庆子,你怎么不练琴呢?”我亲切地问。

“老师,我有点害怕。”“你害怕什么呢?不就是练琴嘛。”我装作轻松地对她说。

“可是,老师,我怕又拉不好。”看来,庆子是由于自己的演奏水平远远比不上其他同学,从而渐渐地丧失了自信心。我想,现在不但不能再指责她,还应该给她一些勇气才行。

“庆子,你试着再拉一次让我听听好吗?”我尽力做得不让她感到有压力。

庆子在我再三的劝说下终于开始拉琴了。这一次,她拉得仍然那么难听,但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指责她,而是采用了一点小小的技巧——鼓励。“咦,庆子,这一次很有进步嘛!”我笑着对她说道。

庆子停了下来奇怪地看着我,似乎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庆子,不要停下来,继续拉。”我笑着对她说,“你拉得蛮不错的呢!”“真的?”庆子将信将疑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老师可不能说谎骗人的。”庆子顿时欢欣鼓舞起来,她鼓足勇气专心地练习起来。

铃木先生当时的确骗了庆子,因为她的演奏水平并没有什么进步,但有一点却是令人高兴的,这是铃木的鼓励使庆子又有了练习的热情,甚至重新有了自信。

半个月之后,庆子的演奏水平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她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能将自己的热情和情感融入音乐之中。庆子的进步当然令人高兴,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是她在这半个月当中找回了自信心。

鼓励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要求他做”变成“要让他想做”,“你拉得蛮不错的呢”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就会变得使大人想象不到的高兴起来,从而充满自信。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来说,是孩子难以想象的巨大存在,是作为社会的代表者说话,因此,对孩子的否定就等于断送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反之,若是鼓励孩子,就能建立孩子的自信,这样,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吝啬的老师和父母,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吧!

第八节“要用功学习”一一好心办坏事一味地强调“要用功学习”没有作用家长告诫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要用功学习”。这句话对不用功的孩子来说,是感到特别不愉快的命令之一。

铃木先生认为,小孩子当然不敢违抗家长的权威,但当他们不是因为自愿,而是由于受到父母训斥而勉强坐到书桌前的时候,他们的学习不可能发自内心,大多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虽然坐到书桌前,但心思早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而做家长的却总以为,不管怎样,只要叫孩子坐在书桌前,就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了,其实,尽管这从表面上看颇为有效,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因为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最初的意思不过是提醒孩子稍微注意而已,可是每天这样说,一天说几次,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就使孩子心里感到有压力,产生反抗心理。其结果是由提醒注意的含义变成了命令,继而又变成严厉的训斥,这样便完全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最后,当父母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就不愿意听了,这样一来,家长说这句话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铃木先生的邻居大岛先生就经常训孩子“要用功学习”。一天,铃木先生去大岛家看球,他的所见印证了这种一要用功学习没有作用的观点,铃木先生感触颇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天,大岛先生邀请我到他家看联赛开赛的第一场球,参战的有他最崇拜的球星王贞和。我到他家时,他正在往桌子上摆酒菜,同时对在一旁垂涎欲滴的儿子说:“不许捣蛋,快回房间去做作业。”看到儿子磨磨蹭蹭地不愿走,他提高了声音:“你没听到我的话吗?!”那孩子只得一脸不情愿地回房间去了,赛事确实非常精彩,只是常常被因儿子的探头探脑而被大岛先生呵斥的声音所干扰:

“快回去用功!”“再不回去当心挨揍!”“不许出来,球赛完了我就要检查你的作业。”“你等着,一会儿再跟你算账!”轮到王贞和投垒了,他英姿勃发地做好了预备姿势,我和大岛先生都屏住了呼吸。这时,突然“咣啷”一声巨响,我们吓了一大跳,转过头一看,原来是那孩子在探头张望时不小心碰翻了花瓶。

这一下大岛先生彻底火了,他气急败坏地冲过去骂道:

“你这孩子真不叫人省心,叫你用功偏不用功!你作业做完了吗?”“做,做完了……还差,差一点。”孩子吓得都结巴了。大岛先生一把把他拎起来,拎到书桌前坐下:“那你就先把作业做完,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再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一味地强调让孩子用功学习没有作用,孩子对于死板地坐在书桌前是没有兴趣的。家长要以身作则,使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从小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铃木先生强调,人在幼年时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是很顽固的。而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再也不用家长喊破喉咙地催促孩子“要用功学习”了!

在某一个家庭,夫妻俩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带着他,3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和识字,从而养成了大人与孩子一起愉快游戏的习惯。

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老大读书时,老二就学画画儿。不久,又生了第三个孩子。老三在桌子上学画画时,老大就独自到另外一张桌子上去学习。这可能是由于同一张桌子上太拥挤和他的两个小弟弟吵架的缘故吧,但父母还是陪着两个小孩子一起玩耍。

老二见老大每天独自一人学习的样子,没有过多久,一吃过晚饭,他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很快老三想跟两个哥哥学,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概不会需要别人催促才会学习吧。

以上的事例说明,为孩子:着想,家长必须静下心来多花费一些时间,和孩子们坐在书桌前。每天坚持这样做,不久就会使孩子养成平心静气、伏案学习的好习惯。

年幼时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以后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个负担。孩子长大后会觉得学习是理所应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