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常见问题心理析因与辅导
10669100000008

第8章 小学儿童的观察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观察发展特点

孩子们喜欢动手,或玩积木、拼图片,或弄玩具、拆小型电器;喜欢了解新鲜事物,动不动就喜欢问为什么;他们看蚕豆发芽,看蚂蚁搬家,看金鱼的生活习性……在这样的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发展着自己的观察力。

观察本质上是一种知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是密切联系的。

良好的观察力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对学习上的所谓“差生”作了一个长期研究,结果发现“差生”的普遍特点之一就是观察能力差。良好的观察力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观察力的培养、训练,也有助于记忆力、分析力与判断力的提高。另外,良好的观察,有助于改善孩子的个性,训练观察力能逐步矫正孩子感知事物时被动、粗心等不良特征,孕育和发展孩子对事物感知的主动、细致等个性习惯。

观察力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确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可见观察力之重要。

其次,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搞好教育与教学工作,对学生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水平,了解他们的需求,善于捕捉他们在智力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细小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善于观察的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

再次,也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力是小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迈进了人生中学习的岁月,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各科知识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中观察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语文课中字形的辨认和掌握,作文中景色的描写、情节的记述,自然课中物体形态、结构以及自然物的发展变化,等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同时,学生的智力发展也离不开观察力的发展。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感知的精确程度,影响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有必要了解小学生的整体观察水平和观察品质发展的特点,以便科学地制订训练目标。

1.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我国学者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儿童观察图画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下列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这时的儿童只能看到图画中的个别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能从表面上看清整张图画的大致结构;③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即是说此阶段的小学儿童能把图画中各对象的内在的联系分辨出来,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能把本质的东西找出来;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完整意义上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小学儿童不仅能把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来,而且能看出整张图画所要表达的隐义,能揭示这张图画的中心思想。小学儿童分属于②、③、④阶段。其中,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和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显然,小学儿童的整体观察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的。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和特点

(1)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水平较低,观察事物极不仔细,常常笼统、模糊,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和颜色等个别属性,对事物间的细微差别难以觉察,不能表述。例如,在刚学写字时,常常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横,“已”和“己”、“析”和“折”、“戊”和“戌”等形近字常混淆。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的学生。

(2)观察的目的性方面,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不能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注意观察对象;随意性较大,能集中注意力使观察服从于规定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错误也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则有所改善,但无明显差异。

(3)观察的顺序性方面,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算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的发展,一般能做到从头至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边看边说,而且在描述观察的情况前,往往能先想一下再作描述,即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

(4)观察的深刻性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内在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例如,有位教师将语文课本第三册《美丽的公鸡》这一课的插图涂上色彩,并且放大,让学生观察。许多学生只看到公鸡的大红鸡冠、美丽的羽毛和金黄色的爪子,而偏偏就没有看到公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洋洋得意的骄傲神态。三年级的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五年级的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的发展,表现出正确判断有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小学生观察各品质的发展,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各方面的水平都比较低,而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时,已有明显的发展,到了五年级时,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

(二)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运动中,教师、家长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发展起来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孩子,一般应该遵循如下观察训练原则:从观察对象的数量看,先单一,再多个,先无背景,再有背景;从观察对象的变化看,先静止,再运动;从观察对象的熟悉程度看,先是孩子熟悉的,再是孩子不熟悉的、需要研究分析的;从观察对象的属性看,先现象,再本质;从观察对象的确定看,先由教师、家长指定,再由孩子自己选择。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我们应该知道,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己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和家长在组织儿童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而且提出的任务要具体、明确。诸如“好好看”、“仔细看”、“认真看”之类笼统的要求对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是收效甚微的。一般来说,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考虑:①要观察什么?②观察对象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③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④随着观察时间、地点的变化,观察对象有没有变化?什么地方起了变化,什么地方没起变化?⑤观察对象变化过程有几步?结果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能促使孩子目标明确地去观察,又能促使他们在观察中积极地分析和思考。对于中、高年级儿童,教师和家长要启发他们自己独立地观察,即由教师或其他成人提出总要求,让学生自己考虑观察的具体步骤,最后再用观察的总的要求来检验观察的结果,以增强儿童观察的目的性。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有这种经验,即自己懂的东西、能够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被感知,才能更容易、更明确地去观察。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例如,教师或家长若要小孩子去观察一个历史景点或一个植物园,则应该在观察前给孩子讲解一下这个景点的历史背景,讲解一下这个植物园有哪些重要的植物,这些植物有哪些重要的习性,等等,使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否则,小孩子就会是无的放矢,走马观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成人在训练儿童之前,要清楚地知道并把握孩子观察力的发展状况,这样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训练才能正确有效。然而,许多家长并不从事教育工作,对孩子发展情况的衡量和评价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或“成人化”,不够客观。因而,家长应该购买一些儿童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对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把握自己的孩子,这样作出的评价才不会过高或过低,才能切合实际。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具体的观察方法很多,有描述性观察、特征观察、实验观察、比较性观察、分析性观察、追踪性观察和探索性观察等。前三者主要从观察的内容进行,解决的是观察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规律和现象的问题;后几个探究的是事物之间的异同,即“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或演变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转化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等。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在观察活动中,教师或家长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如引导儿童先看整体再看部分,先看大致轮廓再看细节,先看近的再看远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着手,经各方面的分析,再回到整体。久而久之,儿童就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的顺序。

(2)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活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当某一种感官感知某事物时,别的感官会自动地配合起来,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感性印象,这便称为“感官的相互支援能力”。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记生字、背单词时,如果边读边记,效果往往要比单纯地抄写或默记好。在观察中,应让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都配合活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试一试、尝一尝、闻一闻,或自言自语读出声,或边看边听边记忆,或边观察边记录……总之,动员孩子的一切感官都投入到观察的行列,以增强观察的效果。例如观察春天,不仅要让学生去看春天,看吐新芽的柳枝,看解冻的冰河碧波荡漾,看田野的一片新景象;还要让学生去听春天,听微风,听鸟语,听流水声,听拖拉机声;还有嗅春天,嗅泥土、嗅花香……通过这样的观察,儿童对春天就会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思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例如,根据观察到的春天的感性知识分析季节的更替以及春天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挖掘知识的深度,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

(3)调动、培养和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观察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指向儿童自身观察力、智力的良好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动力也在于儿童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维持,在于儿童的主动观察。而儿童主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所以,家长与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儿童喜欢观察的特点,因势利导,通过生动的故事、人物事迹、事物实例等,让他们明确观察的重要意义,趁热打铁地将偶尔的观察倾向发展成为对观察的经常性兴趣。

观察活动有时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单调的、变化慢的,需要长时间连续观察的事物,即使对其有浓厚的兴趣,也难免会半途而废。这时为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家长的鼓励和表扬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应在孩子取得了一定的观察结果,或有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发现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并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分享他的快乐。

4.观察训练与各科学习紧密结合

对孩子的每一种训练、每一项活动都不应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而应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比如,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并不是知识环节上的问题,而是理解力、推理能力不足或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而不良学习习惯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观察力不强导致的,如不能细致审题、容易看错题目、不能耐心分析题目或归纳文章大意等。由此可见,孩子学习上的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力的训练来弥补的。

此外,对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不能笼统、脱离实际,而应该与各科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教形近字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找出形近字的异同点;在教字的音阶时,可以训练孩子辨别不同音的音高;在体会课文描写的优美景物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领略不同词语所表达的意境的差异;在自然课中,要引导孩子仔细分辨各种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种自然现象的起因、发展和变化规律。

5.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根据观察的目的性原则,所有对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不仅能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一般用直观教具演示获得的观察结果,可以立即为理解教材内容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此外,教师和家长还要组织小学儿童对所做过的观察进行总结,同时,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在观察中新发现的问题,为其今后进一步的观察活动作准备。

总结的内容包括:①某段时间内主要观察内容的汇总;②某段时间内观察力训练的主要方面,如观察要有顺序性、观察要抓住重点等;③某段时间内观察活动的主要心得。要启发孩子有条理、有层次地归纳心得,这是对孩子大脑中的印象进行系统化的重要过程。总结不仅仅是观察活动过程的一个形式,它更是观察力训练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