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10665400000016

第16章 听声音

听声音指通过辨病人的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生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的诊病方法。其原理是“气动则有声”。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若肺肾病变咳嗽、哮喘

声音异常

心主血藏神,言为心声若心病变言语异常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病变,胃失和降呕吐、呃逆、嗳气、肠鸣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疏泄失常,气机失调太息等

听声音的意义是听声音变化,可以诊察发音器官病变,推断脏腑和整体变化。

听声音的内容包括声音(发声、音哑与失音、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语言、呼吸、咳嗽、心音、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

正常声音是发音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是宗气充沛、气机调畅的表现。

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禀赋及情志变化。如男性声低而浊;女性声高而清;儿童声尖利而清脆;老人声深厚而低沉。喜时发声欢悦;怒时发声急厉;悲时发声悲惨而断续等。

一、声音

(一)发声

(1)含义:发声指语声的高低清浊。

(2)意义: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性质及病情轻重。

[1]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阳证、实证、热证;

[2]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阴证、虚证、寒证;

[3]语声重浊(声重)——外感风寒,或湿浊阻肺、鼻疾。

(二)音哑、失音

(1)含义:音哑——语音嘶哑(病轻);失音——语而无声(病重)。

(2)意义:

[1]新病——多实证(风寒、风热、痰浊)(金实不鸣)。

[2]久病——多虚证(肺肾两虚)(金破不鸣)。

[3]暴怒呼喊或持续喧讲——气阴耗伤。

[4]妊娠失音(子喑yīn)——生理现象,产后自愈。

[5]久病重病突然声音嘶哑——脏气将绝。

(3)注意: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失音是神志清楚而声音不能发出,即语而无声;失语为神志不清或欠清,不能言语,多见于中风或脑外伤后遗症。

(三)鼻鼾

(1)含义:鼻鼾是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喉发出的一种声响。

(2)意义:多见于气道不利。神昏病人鼾声不绝——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四)呻吟

(1)含义:呻吟是指病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

(2)意义:主痛,主胀。

[1]呻吟声高亢有力——实证、剧痛。

[2]呻吟声低微无力——久病、虚证。

[3]呻吟可结合姿态变化判断病痛部位。(护处必痛)

如呻吟护腹——脘痛或腹痛;呻吟护头——头痛等。

(五)惊呼

(1)含义:惊呼是指无外界刺激而突然发出的惊叫声。

(2)意义:多主剧痛、惊恐。

[1]成人——见于剧痛、惊恐、精神失常等。

[2]小儿——见于惊风、腹痛、食积、虫积等。

(六)喷嚏

(1)含义:喷嚏是指肺气上逆于鼻而发出的声响。

(2)意义:

[1]偶发——不属于病态。

[2]新病喷嚏频作,兼有恶寒发热、流涕等——外感表证。

[3]阳虚久病之人见喷嚏——阳气回复,病趋好转。

(七)呵欠

(1)含义:呵欠是指张口深舒气,微有声响的表现。

(2)意义:病者呵欠频频——阴盛阳衰,体质虚弱。

(八)太息

(1)含义:太息即叹息,是病人在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2)意义: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

二、语言

(1)要点:察语言表达和应答能力及吐字的清晰度。

(2)意义:可反映心神病变。

(3)规律:

[1]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多为虚证、寒证。

[2]烦躁多言,语声高亢有力——多为实证、热证。

(4)辨证依据:

语言失常临床表现意义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实则谵语”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心气大伤,精神涣散。“虚则郑声”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痰气郁结,阻塞心窍——“阴证”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痰火扰乱心神——“阳证”

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痰湿、瘀血、气滞阻塞心窍

言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不清习惯不属病态。

风痰阻络之中风前兆或后遗症

呓语睡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心火、胆热或胃气不和(实);

虚呓——神不守舍

三、呼吸

闻呼吸指诊察病人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有无啰音等情况。

闻呼吸的一般意义及规律为:

[1]病人呼吸正常——形病气未病。

[2]病人呼吸异常——形气俱病。

[3]呼吸气粗,疾出疾入——多热证、实证,见外感病。

[4]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多寒证、虚证,见内伤病。

其内容有病态呼吸(喘、哮、短气、少气),听诊呼吸音异常(肺泡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啰音(湿性啰音、干性啰音)等。

(一)病态呼吸

1.喘

(1)症状:气喘。表现为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意义:

临床表现意义

实喘发病急骤,喘息气粗,急欲呼出余气(呼多吸少)风寒、痰热(肺)

虚喘病势缓慢,喘而气微,唯恐气难相续(呼少吸多)肺肾亏虚,气失摄纳(肺肾)

2.哮

(1)症状:喘 哮鸣音。

(2)意义:多因宿痰内伏,复感外邪诱发,或欠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诱发。

注意:[1]喘不兼哮,哮必兼喘。

[2]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3.短气

(1)症状:自觉呼吸短促不相接续,气短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表现似喘而不抬肩,气急而无痰声,即只自觉短促,其他征象不明显。

(2)意义:

[1]虚证(兼形瘦神疲,声低息微)——体质衰弱或元气虚损。

[2]实证(兼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腹胀满)——痰饮、胃肠积滞、气滞或瘀阻。

4.少气

(1)症状: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2)意义:主虚证(久病体虚,肺肾气虚)。

(二)听诊呼吸音异常

1.肺泡音异常

(1)特点:肺泡呼吸音一般形容为“微风声”,类似发出的“夫”的声音,吸气时听到的声音较呼气时长而强、音调较高,肺的大部分均能听到。

(2)意义:

[1]增强——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息粗气高。

[2]一侧或局部增强——另侧或其他部位病变。

[3]减弱——肺气亏虚,实热壅肺,痰瘀阻肺,肿瘤压迫,或悬饮、气胸、骨折等使呼吸受限。

2.支气管呼吸音异常

(1)特点:支气管呼吸音异常类似将舌抬高后张口呼吸时发出的“哈”音,越靠近气管的区域音响越强。

(2)意义:肺热炽盛,痰热壅肺,肺部空洞,悬饮或肿瘤。

(三)啰音

1.湿性啰音(水泡音)

(1)特点:湿性啰音又称水泡音,与用小管插入水中吹气时所产生的水泡破裂声相似,是空气通过含有痰饮等分泌物的支气管时所产生的。

(2)意义:

[1]粗湿啰音:重度昏迷、中风、空洞等。

[2]细湿啰音:痰饮阻肺、邪热壅肺咳喘等。

2.干性啰音

(1)特点:干性啰音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音乐性呼吸附加音,故有音乐性啰音之称。

(2)意义:为气道狭窄、痉挛所致,或痰饮黏着气道,或肿瘤、异物压迫气道,或瘀血阻滞气道等有关,多见于肺咳、肺胀、哮病,心肾阳虚之水气泛滥等患者。

四、咳嗽

(1)含义:咳嗽指肺气向上冲击喉间发出的一种“咳——咳”的声音。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2)病位:多见于肺,其他脏腑亦见。正如《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3)病机:肺气上逆。

(4)意义:通过咳声和痰的色、量、质的变化,结合时间、发病病史及兼症,可以判定病证的寒热虚实。

[1]咳声重浊紧闷——实证;

[2]咳声轻清低微——虚证;

[3]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热证;

[4]咳有痰声,痰多易咯——痰湿阻肺;

[5]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痰中带有血丝——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注: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

[1]顿咳(百日咳)——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声响连续不断,咳后有鸡啼样回声。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2]白喉——咳声如犬吠,伴语声嘶哑,吸气困难。由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

五、心音

(1)心音增强:多见于气分热盛、阴虚火旺、肝阳上亢,或血虚代偿性增强。

(2)心音减弱:多见于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心脉瘀阻、心阳暴脱、气血亏虚或胸壁水肿、肺肿、悬饮、支饮等。

(3)杂音:是心音以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多见于心脏病变,或高热、肺胀等。

六、胃肠异常声音

(一)呕吐

(1)含义:呕吐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吐出的症状。有物有声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2)病位:胃。

(3)病机:胃气上逆。

(4)意义:根据呕吐的强弱和吐势的缓急,可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虚寒证;

[2]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黏痰黄水,或酸腐苦水——实热证;

[3]暴病呕吐——多实证;

[4]久病呕吐——多虚证;

[5]喷射性呕吐——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瘀血、肿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

[6]呕吐酸味食糜——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7]共同进餐皆发呕吐——食物中毒;

[8]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脾胃阳虚;

[9]水逆:口干欲饮,饮后则吐——饮邪停胃,胃气上逆。

(二)呃逆

(1)含义:指胃气上逆,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声短气频,呃呃作响。

(2)病位:胃。

(3)病机:胃气上逆。

(4)意义: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间歇时间的长短不同,可以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1]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多实证、热证;

[2]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虚证、寒证;

[3]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实证(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4]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虚证(胃气衰败之危候);

[5]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而短暂呃逆,不为病态。

(三)嗳气

(1)含义: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

(2)病位:胃。

(3)病机:胃气上逆。

(4)意义:根据嗳气声音和气味的不同,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

[1]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宿食积滞(实);

[2]嗳气随情志而增减,声响而频——肝气犯胃(实);

[3]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少食——胃虚气逆(虚);

[4]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脘痛——寒邪客胃(实);

[5]嗳气频作,脘腹冷痛——寒邪犯胃或胃阳亏虚。

(四)肠鸣

(1)含义:肠鸣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4~5次/分。

(2)病位:胃肠。

(3)意义:

[1]肠鸣增多:10次/分以上——水饮留聚于胃、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感受风寒湿邪;

[2]肠鸣稀少:1次/3~5分——显示肠道传导功能障碍;

[3]肠鸣消失——肠痹或肠结等,属胃肠气虚、胃肠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