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习力是练出来的
10664300000005

第5章 教学中智能学习的意义

以智愚来品鉴人类能力的观念自古有之,采用科学方法评定智力高低的历史,迄今也有一百多年,1905年比奈与西蒙受法国政府之委托而编制出的比西量表,是为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其目的在预测可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随后,智力测验被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智商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度量人们智能高下之重要标准。虽然,这种传统的智力测验满足了人们行事上的便利,但也由于理论与测量方法的偏失而潜在地制造出更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智力测验通常仅将智力的范围局限在语文与逻辑方面,并假定个体特质能被单一的、标准的、可量化的数据所描述,如此的“IQ式思维”,不仅使得人们近乎被“洗脑”地忽略智能的多元发展,造成许多具有其它方面之天赋与才能的学生受到了贬抑与忽视。

同时也合理化了制式的教育方式,采用单一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测验来对待所有学生,而轻忽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的“心智架构”一书,打破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人类的心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本文以下分别探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要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涵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如上所述,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文能力之外,其它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此的智力观点虽然可以准确地说明学生在学成绩的高低,但却难以解释大部份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成就与杰出表现。

Gardner亦质疑此种智力观点的适当性,认为智力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非透过“将一个人放在一种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让他做从未做过,而且将来可能不会再做的事情”的方式来决定,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相关研究的综合结果,Gardner重新定义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力应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兹摘述如下:

(1)语文智能

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它包括了对语言文字之意义(语意能力)、规则(语法能力),以及声音、节奏、音调、诗韵(音韵学能力)、不同功能(语言的实用能力)的敏感性。

(2)音乐智能

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3)逻辑-数学智能

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对抽象关系的使用与了解,其核心成份包括了觉察逻辑或数字之样式的能力,以及进行广泛的推理,或巧妙地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

(4)空间智能

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讯息之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心像以及转换心像的能力,对图像艺术所感受的视觉与空间之张力、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

(5)肢体-运作智能

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巧妙地处理(包括粗略与精致的身体动作)物体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运作或表达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触觉的和由触觉引起的能力。

(6)人际智能

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并区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动机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7)内省智能

指能对自我进行省察、区辨自我的感觉,并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此种智能也扮演着“智能中枢的角色”,使得个体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了解如何有效发挥这些能力。其核心成份为发展可靠的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已的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藉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

指对周遭环境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及其它事物进行有效辨识及分类的能力。详而言之,自然观察智能不只包括了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了从引擎声来辨识汽车,在科学实验室中辨识新奇样式,以及艺术风格与生活模式的察觉等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涵已如上述,进一步分析该理论显示它具有多项要点,兹归纳并以智能本身的性质及人类知慧的发展等两个层面分述之。

(1)就智能本身的性质而言

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它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却非独立运作的,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的。例如,一位优秀的舞蹈家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音乐智能,以了解音乐的节奏与变化;良好的肢体-运作智能,以能够灵活而协调地完成身体的动作;良好的人际智能,以能透过身体动作来鼓舞或感动观众。

以上述八种智能可加以归类成三类:一类是与对象有关的,包括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些能力被个体所处环境的对象所控制与塑造;一类是免于对象的,包括语文智能与音乐智能,它们不受到物理世界的塑造,而是依据语言与音乐系统而决定的;另一类是与人有关的,包括人际与内省智能。

每一种智能都包含着多种智能,例如音乐智能包含了演奏、歌唱、写谱、指挥、批评与鉴赏等次类智能,所以一个人可能歌唱得不好却很会作曲,不会演奏却善于批评与鉴赏。

Gardner指出,多元智能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它智能存在。事实上,原先Gardner只指出了七项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则是后来才被检视出来的,而Gardner也认为“存在智能”具有足够的资格堪称为1/2智能。

(2)就人类的智能发展而言

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上述的八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揉和这七种智能。

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与成熟。例如,音乐智能是最早被发展的智能。

这些智能非固定与静态的实体,它们能被强化与扩大。而文化则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文化或社会对不同形式的智能有不同的评价,使得个体在各种智能的发展上有不同的动机,也使得某一社会的人群在某些智能上会有高度的发展。

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然而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对某些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换言之,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例如,爱因斯坦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才,然而他在音乐、肢体运作与人际方面却未有同样的表现。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内涵

如前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破除了「IQ式思维」,跳脱传统心理学所框架出的界限,使我们能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为教育理论与实务提供重要的启思与方向。兹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涵义如下:

(1)教育应致力于智能的整体发展

传统教育独断地将焦点放在语文与逻辑─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只重视与这两种能力有关的学科,致使学生在其它领域的智能难以获得充份发展。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人们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是彼此互补的,仅具有语文与逻辑─数学智能并不足因应未来生活与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2)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

它必须配合每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智能之组型: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效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3)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方案

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画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

(4)教学设计至少应包括三种型式的课程

一是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就是以教学的目的是在开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为多元智能而教”。二是智能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每一种智能都可以用来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

比如,使用身体动作来学习英文字汇,使用音乐来教导数学的概念等,这是“藉用多元智能来教”。三是后设智能,就是目的在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多元智能,包括如何评估、如何强化,以及如何主动地使用多元智能于学习与生活之中,这是“关于多元智能的教学”。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乃包含了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意涵。基于这些意涵,如何营造一个适切的课堂环境,以实际落实于教室之中,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并能将新的理念付诸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实现由善于解答问题向善于解决问题转变。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用有限的时间,在规定的场合,按照一定的流程把书本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个性,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时,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是小学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既要帮助少年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又要为他们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因此,保质保量的普及初中教育,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的初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

(1)初中生学习上的分化问题

初中生在学习上往往出现分化现象,即部分学生能够学习好初中的课程,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出现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难度加大了。小学课程具有综合性,门类少,知识难度比较低的特点。而初中则以分科课程为其主要特点,门类增多,并且初中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更强,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多了。这对于那些逻辑思维发展较弱、知识基础打得不牢的学生来说,学习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成为学习困难生。

二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明显的变化。初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与发育的时期,进入青春萌动期。初中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常规学习与变化着的身心之间的关系,其学习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另外,初中学生往往感到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自主了,因此他们不再像小学时那样依恋父母,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转而依靠朋友,这时如果他们接触具有不良行为和嗜好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就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2)学生厌学问题和兴趣培养

由于上述所说的分化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厌学。尤其是在大班教学条件下,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造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使他们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3)学生的分流与选择

初中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面临升学和就业两个出路。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需要选择。都要做出明确的抉择。初中毕业生的选择,是其心理发展的结果。在小学时,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只有朦胧的幻想。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通过众多媒体的介绍、家长的影响,学生本人的兴趣、特长也在发展,他们不仅开始重视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而且对未来的选择也较为清晰和现实了。那么,他们如何选择就更容易成功?这是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所分析的智能结构,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依据。

(4)初中学校的发展问题

影响初中学校发展的原因,有宏观方面的,即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体制不顺、整体教育质量不高等。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与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地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看待初中教育的问题、目的和任务,会有许多新的视角和认识。

(1)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

新课程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需要在做人、学习、做事、合作等方面打好基础,需要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基础性的素质。在这样的理念和背景下,我们看初中教育的问题,就不单纯是学习质量的问题,还有许多素质培养、习惯养成的问题,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初中教育同样要承担重任。这些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与综合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等方面的结合。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开设综合课程,特别是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接触社会、培养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现代性、基础性,使之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等方面结合。

(3)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信息搜集、社会调查、网络学习、小组讨论、结合实际学习等。

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新的要求,对初中教育无疑带来新的挑战,使初中学校面临新的任务。

(4)对学生的评价发生变化

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能力。

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如何解决传统的老的问题,又迎接课程改革的新的挑战,真正担负起初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摆在面前的大课题。过去我们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如何创新,与时俱进,肯定需要借助于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的支持。

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和介绍,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积极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论和观念的先进性、新颖性对于解决初中学校面临的老问题、新挑战提供了理论资源,二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性,这是初中学校选择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研究的原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其中教学改革必然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需要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支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的第四部分,集中论述了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其中专门撰写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意义》一节,将这一理论置于课程改革依据之一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教育界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了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实践经验,努力从中开掘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作为一线教师正在尝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大胆尝试,以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奉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