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北京菜市口布满了清兵,“又要杀谁啊?”过往的行人纷纷猜测,日将近午,六辆囚车在众多戒备森严的清兵押解下,从监狱向刑场驶来。“呀,这不是谭嗣同大人吗?”有认识他的老百姓惊讶地说。这正是谭嗣同和朝廷里主张维新变法的杨锐、刘光第、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六位后世称为“维新六君子”的。“他们不都是朝里的大官吗?”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不禁感到纳闷。只见囚车里带着一身镣铐的谭嗣同高昂着头,一副慷慨赴死的决绝表情。就在这一天——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维新六君子”在“京菜市口从容就义。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刘继洵是湖北巡抚,16岁就到新疆巡抚刘锦棠帐下当幕僚。刘锦棠离任,年轻的谭嗣同在之后的十年里游历了新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在十年漫游中,谭嗣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深入地了解了当时中国的现状。
中日甲午战争,堂堂中国却被小小的岛国日本打败,这比被西方列强打败更为强烈地震动了当时的士大夫和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而立之年的谭嗣同悲愤万分,他深入地思考了当时的局势,终于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被列强凌辱、宰割的命运,不能单纯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有从思想上进行变革,改变数千年形成的保守僵化的观念,才能真正地走上强国之路。
当时陈宝箴、黄遵宪主政湖南,他们锐意革新,各地的维新之士纷纷来到湖南。谭嗣同也回到家乡倡导新学,他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邀请梁启超担任总教习。学堂的教员都是思想开明的有识之士。
他还为《湘学新报》、《湘报》撰写了许多倡导变法的文章。一时湖南风气大开。
当时年轻的光绪皇帝也急切地想走强国之路,他接受了维新变法的主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维新诏书,从这天起发布了一系列变法的诏书:鼓励官吏百姓向皇帝上书;民间可以自由开办报馆、学会,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鼓励民族工业等。
一位大臣举荐了谭嗣同,他被征召进京,光绪帝听取了谭嗣同的变法主张,十分赞赏,破格任命他为四品军机章京,当时军机处是清廷最重要的部门,负责全国军政,谭嗣同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共同参与维新变法,被称为“军机四卿”。当时光绪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依然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光绪虽然发布了一系列维新变法措施,都得不到实施还引起了慈禧的震怒,准备返回紫禁城软禁皇帝。
当时掌握兵权的将官之中,只有袁世凯力主变法,谭嗣同请光绪召见袁世凯,并加以封赏。当天深夜谭嗣同前往袁世凯的住处,拿出光绪的密诏请求袁世凯救援。袁世凯表面应承,回到天津后却向荣禄告密。
谭嗣同正和梁启超在住处谋划营救光绪的事,忽然听说康有为的住处被抄了,接着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的消息传来。谭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皇上我们没救成,现在康先生我们也救不了,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尽力试试,你快去日本使馆,日本人钦佩康先生,通过外交途径也许能救出康先生。”梁启超动身去日本使馆。谭嗣同找到熟悉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等人设法营救光绪,但是没有成功。
谭嗣同到日本使馆去见躲在那里的梁启超,把他的文章著作和几封给家人的信交给梁启超,梁启超劝他一起逃往日本,谭嗣同说:“没有人走,将来就没有希望,没有人死,怎么能唤起后来人呢?现在康有为先生生死未卜,月照、西乡(日本明洽维新时的维新派人士,一个就义,一个流亡,后来终于完成维新)你我分担了吧。”日本使馆的人也极力劝他到日本去,谭嗣同不同意,他们又苦苦地劝了好几次,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是流了血才成功的,而中国从来没有人因为变法而流血,这就是国家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为变法流血的人,那么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几天后谭嗣同在菜市口刑场从容就义,年仅33岁。
他在狱中写的那首诗,已经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