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原名金采,字若采,明朝灭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从小非常聪明,老师教的东西很快就学会了,随着知识的增长,他喜欢别出心裁地评论经典。老师教《诗经》的时候,根据孔子的说法讲解:“《诗经》三百篇,总的说来,就是所思所想都很正经。”金圣叹听了怀疑地说:“《诗经》里有很多描写男女之情的,怎么会很正经呢?”老师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来没听过有人反驳孔子的,可是金圣叹说的也有道理啊!老师虽然训斥了他一番,却认为他将来很有出息。金圣叹慢慢地就有了才子的名声。
金圣叹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当时科举考试做文章要严格按八股文的规定来写。金圣叹是一个爱别出心裁的人,没按八股文的规定,而是根据考题,写了一篇观点十分新奇的文章。在当时,不按八股文的规定写,再好的文章都不会录取。金圣叹参加了第二次考试,他按照八股文的规定,写了一篇文章。这次他考了第一名。
两次考试,让金圣叹看清了科举考试的腐朽。后来他又参加了几次考试,经常戏弄考官。有一次他看见考题是“王之将出”就写了“出将入相”四个字交上去,考官看了莫名其妙,问金圣叹什么意思,金圣叹回答:“演戏的时候,大王要出场的时候,不总要从戏台上“出将”、“入相”这两个口出来吗?”说完哈哈大笑,扔下目瞪口呆的考官扬长而去。
金圣叹再也没心思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把精力放在做学问,写书上。他评点了一些古典名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水浒传》。他对水浒里的许多人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把原来一百四十回的《水浒传》,拦腰砍断,全书在水浒英雄排座次之后结束,这就是后来流传很广的金本《水浒传》。金圣叹写文章也是标新立异,他写的《人生三十六快事》是一篇千古奇文,看过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661年,清顺治皇帝去世,全国上下要哀悼三天,称为哭临。当时苏州吴县的知县任维初上任不到一年,就利用职务的便利占用了三千多石粮食。还因逼迫交税,动用酷刑打死人。这件事被苏州的读书人知道了,他们对贪官的行为非常愤怒,纷纷要求巡抚朱国治惩办贪官。但是官官相护,贪官又贿赂了巡抚,巡抚对书生们要求不理不睬。书生们十分气愤。
正在书生们群情激愤的时候,他们听说巡抚要和官员们要到文庙哭临。书生们就商议借机去向巡抚抚请愿。正当巡抚和官员们在文庙的大殿上哭临的时候,忽然涌进来几百名书生,还有一千多人在大殿外,为首的书生大声说:“皇上归天,我们都很伤心,吴县知县任维初占用国家库粮,逼死人命,已经激起民愤,请巡抚大人法办。”“说完递上状纸。金圣叹这天也和朋友来文庙。事后巡抚上报朝延说书生们破坏哭临,聚众闹事。朝延立刻下令严惩为首的书生。这就是清朝有名的“哭庙案”。金圣叹由于名声大,认识他的人很多,所以也被抓了起来。民间流传着关于他临刑前的一个传说,金圣叹对刽子手说:“你下刀利索一点,我手心里攥着一样东西,呆会儿我死后你可以拿走。”刽子手答应了,后来他打开金圣叹的手一看,是一张纸条,写着:花生米和豆腐一起吃,有鸡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