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多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天刚微明,有一个年轻的媳妇走在黄浦江边上。码头上停靠着几只海船,船上的人还在熟睡。这个衣衫褴褛的女子悄悄登上了一艘大海船,躲进了船舱。她刚坐下没多会儿,便倒头睡着了。
这个偷偷躲到海船上的女子就是对纺织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著名女发明家黄道婆。她是因为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而从家中逃出来的。
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人。那里的百姓靠种棉花和纺织为生。黄道婆家境十分贫困,她八岁时,父母便被饿死了,她给人家当了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四季都不闲着。尤其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公婆和丈夫对她的百般折磨。
这年冬天特别寒冷,而黄道婆却还穿着破烂的单衣,被冻得浑身发抖。她的公婆和丈夫却都早已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在她的苦求之下,所得到的并不是棉袄,而是一顿毒打,继之又将她锁进柴房里。面对着漫漫长夜,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渴望,渴望离开这个家。她想尽办法在墙角挖开一个洞,逃了出来。
天亮了,船工们在船上发现了她。在知道了她的身世后,大家都很同情她,答应带她到一个海岛上去,在那里一年四季都是暖和的,而且那里居住的人都很善良、热情。他们是黎族人,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与汉族不同。黄道婆听了心中向往不已,很高兴地答应了。
经过数日的颠簸,海船终于到达海岛南端的崖州,黄道婆兴奋又有点担心地走下了木船。不知觉间,天已黑了,又下起了雨,她浑身都湿透了,站在一户人家的房檐下躲雨。这时,房内出来一个老大娘,看到她这副样子,赶紧把她拉进了屋,给她换上黎族的筒裙,并询问她的情况。她便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老大娘,老大娘听完她的诉说把她留了下来。
村里的族人都很同情她,而且教给她纺线织布的先进技术。在这里,她发现黎族人使用的一种叫“旷踏车椎弓”的工具去掉棉籽,又省力又省时。
黄道婆的勤学苦干,换来了大家对她的尊重,大家也都乐意帮助她,把这里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她。几年之后,她便成了这儿的一个纺织能手。
时光如梭,转眼间,黄道婆已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冬去春来,一天,黄道婆看见一群大雁北归,一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她决定离开这里,回到家乡去。
她含泪辞别这里热情善良的黎族人民,带着先进的制棉工具和技术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对于她的归来,大家既惊奇又高兴,听说她带回先进的纺棉和制棉工具技术,大家都乐意学。于是在黄道婆的指导下,很快人们就掌握了黎族的先进纺织方法。但黄道婆并不满足,她想进一步提高纺织技术。她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钱用在发明改造新工具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经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她终于取得了成功。她把黎族的“踏车”改成“搅车”,加快了轧棉花和去棉籽的速度,她还把原来弹棉花的小竹弓改成了绳弦大弓,提高了弹棉花的效率。她发明的脚踏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这项发明大大提高了棉织水平,增添了棉织物品种,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家乡的棉织品远销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北方各地。并因此获得“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美名。
黄道婆热爱自己的家乡,所换来的是家乡人对她的拥戴与厚爱。在她去世后,人们把她葬在今天上海的华泾镇东湾村附近,并建造了不少祠庙纪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