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晚上8点的阅读:与大师的精神对话
10661400000001

第1章 《阅读书》《我们的文学偶像》或名《不该不知道的世界文学大师》我读故我在

洪烛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一群中外文学大师“活”着向我们走来。他们不像在一些文学史里那样,被阉割冷冻装进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虽然“座次”排得井然有序,其生气却荡然无存。作家洪烛的评点,与其说是理性的评判,还不如说是在感性地接触。感受大师,体验大师,用心灵拥抱大师,试图以自己之心揣测大师之心,走进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塑造的人物,走进大师们或煎熬或狂喜的灵魂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作家洪烛和大师的心灵交融,大师的血液在作家洪烛血管里跃动,长盛不衰的文学血脉就这样奔腾不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心灵——大师的心灵和作家洪烛的心灵,我们现在是透过作家洪烛的心灵脉动来触摸大师的脉搏。当然,二者并不总是契合的,有时重叠,有时也会分岔,这倒更显示出文学血脉的丰富与繁杂。并不见得是坏事。但我们从作家洪烛对文学殿堂里诸多大师的或取或舍上,以及对大师身上所感兴趣的方面,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书到用时方恨少”呀什么的。强调的都是读书的数量。其实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书不在多而在精,会读书的首要条件即是会选书。选书就跟选美似的,既令人目不暇接、心旌摇荡,又必须理智地掌握好标准与尺度。这是需要经验的。总有些书会冲你回眸一笑,令三千粉黛无颜色。你和你选中的书、读过的书,肯定是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而它们会对你的性格、情感、修养乃至生活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人生有限,书海茫茫,你不得不变得苛刻一些。书是人类文明的压缩饼干,是你精神生活的干粮,当然要选择高营养高蛋白的,若口感也不错就锦上添花了。读书是为了补血补钙,为了清心明目,为了修身养性,所以不爱嚼“口香糖”。书不在多而在精,并且还要读透了,才有助于消化与吸收。从这个角度来说,再好的书也是半成品,需要读者付出另一半的劳动,才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而不能只是“物理反应”,才能够溶化在血液里,成为灵魂的燃料与动力。你在读书,书也在读你;人在挑书,书也在挑人……读书的过程是一次深呼吸。你在给书进行“人工呼吸”,在你温情的抚慰下,书果然就活了过来,至少,那里面的情节、人物乃至哲理,栩栩如生。读死书与死读书,都是不可取的,是笨拙的方式。有心人才能点铁成金。哲学家说过:我思故我在。对于我辈:我读故我在。书是一面镜子,使人照得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