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学习
10659700000011

第11章 观察力助你向天才靠近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具备与之等同的能力。为了打开学问这扇门,你必须让自己具备开启这扇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必须靠你自己逐步去掌握。

留意一切细节中的反常现象“处处留心,处处有新奇。”这句话告诉我们,观察时,既要注意意料中的结果,更要注意意外的反常现象,比如新情况、新问题、新属性、新境界,这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重要事实的发现。也许有的人会说,你在上面举的例子都是科学大师们的重大发明,我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留意观察会有什么重要发现呢?其实从学生时代就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习惯,会受益终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只要留心观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留意一切细节中的反常现象,可以帮你成就多么伟大的事业。在学习过程中,当心观察,不仅可以获得许多课本以外的新鲜知识。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自己观察所得的知识往往可以被用于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新鲜知识可以构成写作的主要材料,形成独立的文章,而有些可以作为辅助材料,使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充分。

比如一位中学生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下山不远处,一座近代史上的遗迹——焦山炮台,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早在历史课上,老师就曾讴歌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悲壮的一页。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它的雄姿依然不减当年。那用黄泥、石灰、细砂捣制的三合土,竟像钢筋水泥一般坚硬。8个炮堡隐约可见。高大的营墙,岿然挺立着。就是在这里,英雄的家乡人民曾浴血奋战,抗击英国强盗。那时尽管敌众我寡,炮手们却坚守炮位,直至全部壮烈牺牲。眼前,耸立在炮台空地上的百株松杉,正象征着当年的抗战勇士。爸爸深情地对妈妈和我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座丰碑,来纪念他们。”是的,烈士们的爱国壮举,早已铭刻在我们心中,早已点燃了我们的青春之火。

这段材料以现场观察所得为主要材料,以过去随时捕捉观察信息所得为辅助材料,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段落。

通过过去观察所得的材料是三句话:“早在历史课上,老师就曾讴歌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悲壮的一页。”“就是在这里,英雄的家乡人民曾浴血奋战,抗击英国强盗。”“那时尽管敌众我寡,炮手们却坚守炮位,直至全部壮烈牺牲。”这三句话的文字不多,粗粗一看,仿佛只是作者信笔写下的插叙和补叙。但是,这是作者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观察素材。

机遇是不随人的意愿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它。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不能抓住机遇,而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大部分人见到意外出现的现象只是熟视无睹,并不加注意。而那些少数人,见到意外出现的现象,就能抓住它不放,看出它所包含的重大的意义。这也就是说,这些人具备着敏锐的观察力,正是由于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使他能抓住机遇,从而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这也是巴斯德所说的:“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也就是要你的头脑做好准备,对客观事件的进程和事件丰富多彩的现象时刻保持警觉,一到机遇出现,就能认出它,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不能留意细节中的反常现象。那么就会错过机遇,不知不觉把发明权让给了别人。德国化学家维勒就是这样,他错过机遇,使钒的发明权落到了琴夫斯特木的手里。他的老师柏采里乌斯给他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十分著名的信:

“在北方一所秘密的房子里,住着一位绝顶美丽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凡娜迪斯。有一天,一位小伙子来敲她的房门,试图向她求爱。但是,这位女神听到敲门声以后,仍旧舒服地坐着,心里想:‘让来的那个青年再敲一会儿吧,’但是,敲门声响了一次就停止了,敲门人没有坚持敲下去,而是转身走下台阶去了。这个人对于他是否被女神请进去,显得满不在乎,‘他究竟是谁呢?’女神也觉得很奇怪,她匆忙地奔到窗口,想去瞧瞧那位掉头离去的小伙子,‘啊!’女神惊奇地自言自语说:‘原来是维勒!好吧,让他白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淡漠,我会请他进来的。你看他那股劲儿,走过我窗子的时候,竟没有向我的窗口探一下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敲门了。这次来敲门的人和维勒大不相同。他一直敲个不停,最后,女神只好开门迎客。进来的是漂亮的小伙子琴夫斯特木,他和女神相会了。他们结合以后,就生下了新元素‘钒’。”

这封信中柏采里乌斯把机遇比作女神,维勒没有重视它,结果只能把“钒”的发明权让给了琴夫斯特木。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面前,不能有半点疏忽,要善于观察,尤其当实验中出现新的现象,决不要随便放过。

因为靠观察力捕捉到的意外现象只是一种直觉、一种朦胧的印象,要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还要求我们进行一番研究。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求你留意一切细节中的反常现象并不是要你只去观察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

培养观察兴趣

有了兴趣,人们才会乐于对事物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观察;没有兴趣,观察者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和表面的印象。因此,培养青少年的观察兴趣,是展开观察的重要前提,让他们始终能保持一颗好奇心,这样就会对别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从而可以比别人看到的更多,听到的更多,感受到的更多。渐渐地,他们的观察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英国生物学家特罗特曾经说过: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而有趣,一旦对科学发生了兴趣,就能使人生发出巨大的精力,把毕生精力献给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兴趣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里,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可以使陈景润十几年如一日,在一间斗室里,靠着手摇计算机,去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领域的皇冠。同样,兴趣对于观察也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我们说,观察是快乐的,因为观察者对观察对象产生了兴趣,他会在观察中体会到乐趣。但是,在学习中,每一门功课总有些令人觉得乏味的章节;在生活中,也总有些让人感到枯燥的事情。然而,学习是有系统的,是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生活也是全面而丰富的。不能只凭兴趣去学习,去行事。善于学习、善于观察的人,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是会感兴趣地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若对某一科目很感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学习,而且一定会学得很好;反过来,对毫无兴趣的科目,他就会逃避,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学习,也一定学不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物种起源》,向世界说明了物种与人类起源的真相,是生物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他是如何走进科学殿堂的大门的呢?

达尔文年幼时就对自然界显露出强烈的好奇。中学阶段,这种好奇心越发有增无减,发展为一种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对各种问题寻根问底,特别热衷于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常常因此而影响了对别的功课的学习。中学校长曾当众训斥他,可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达尔文仍然坚持采集生物标本。尔后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和剑桥大学学习神学期间,他依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自然学科书籍和野外采集标本方面。对此,他曾诚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

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建树,与他对自然生物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对大自然感兴趣,他才会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创立出伟大的学说。

兴趣的发生大致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三个阶段。

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经常会被新鲜的事物和奇异的现象所吸引,对它们产生直接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乐趣,是在感到有趣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兴趣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候我们会对感兴趣的事物有进一步的认识,会期望了解得更多,这时的兴趣就有了持久性、专一性、坚持性等特点。

而当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的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结合起来的时候,乐趣就发展成志趣。这是兴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就是因为较早确立志趣,才会在某一科学领域有所作为。

兴趣对青少年的观察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培养自己的认识兴趣,首先得激发自己的好奇心。

青少年的认识兴趣又叫求知欲,要及早培养,如果晚了就很难建立起学习知识的渴望,视书本为陌路人,那么,学习起来就会相当吃力。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入小学后青少年的适应情况,发现可以基本划分为三类:①顺教育的青少年。这类青少年由于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入学之前就在家长的帮助下读过许多书,培养起了对读书的兴趣,所以对于上学后教师讲解知识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家长在家中就常常像教师那样做。②缺教育的。这类青少年入学前文化环境贫乏,父母工作忙,或者父母文化水平低,家里大人在家基本不关心孩子是否对其他事物认真地观察。③反教育的青少年。入学前不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反而形成不善于观察的坏习惯。

三种类型的儿童来自三种不同的家庭环境,因此,三种儿童的兴趣也大有差异。作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你应该让自己多与比你层次高的人接触,进入那个氛围,并有意识地进行实践,当你有成就时,兴趣也就有了。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吧?但这里要说的不是那个可笑的农民,而是从这则寓言引起的一个科学上的发现。大多数人听到这则寓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而一位细心的生物学家却没有放过它。他想:“为什么兔子会自己撞到树上去呢?”后来他不断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兔子的眼睛长在两侧,两眼所成的像并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区”,当它被敌害追踪时,完全有可能“慌不择路”,撞树而死。所以,青少年不能像只存有“盲区”的兔子,而是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发现成功。具体到观察能力,就是要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培养在观察能力方面的兴趣;培养在观察能力方面的自信;培养在观察能力方面的注意力;培养在观察能力方面的自我塑造、训练的那种毅力。

不要被现象迷惑

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如自然界有气象和景象,气象表现的是天气变化的规律,景象表现的是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的规律。

人类社会也普遍存在现象和本质。人有表象,人类社会有社会现象,人的表象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社会现象则从不同侧面揭示社会的本质。

人的认识也有现象和本质,人的认识是肤浅还是深刻,区别就在于他对事物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还是深入到内部的本质。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每一事物都有它表现在外部的现象方面和深藏在内部的本质方面,人的认识也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现象和本质是事物普遍具有的两个方面,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能被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或借助于仪器直接观测到;而本质是隐藏的、内在的,要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其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任何现象都从特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有些事物的本质虽然人们一时难以说清楚,但并不是没有本质,只是一时尚未认识罢了。

本质和现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世界上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的现象,也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总要通过无数的现象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每一现象又必然从某一侧面表现着本质,本质和现象是辩证统一的。

观察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悟出了万有引力的规律,瓦特看到水蒸汽冲动壶盖,悟出了蒸汽机的原理。我们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一定要求达到科学家的水平,但是悟出一些并不高深的规律是完全可以的。

在学习和生活中,许多现象是本质的真实反映,但也有许多现象只反映了本质的部分特征,甚至是本质的反面反映。因此,观察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会观察并仔细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将有利于看清事物的本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

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就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你所看到的对象。任何片面或主观的观察方式都不利于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到客观而正确的结论。我们通常所用的观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全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而另一种则是从局部特征去观察事物。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观察事物的方法都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

总揽全局,是要能从繁杂的知识中迅速观察到其中最基本的知识,从而把握住知识演变的脉络。

局部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一一分解开来,认真进行观察。这样的观察,可以使人们对事物了解得更加精确。例如观察圆柱体:这个形体是什么形状?有几个底面?底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之间距离相等吗?通过这样解剖观察后,就能掌握圆柱的主要特征: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圆,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对某些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是进行结构剖析的一种观察方法。此法观察,细致、准确,易掌握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例如,观察家兔的消化系统。先将家兔的四肢固定在解剖用的木板上,进行解剖,把家兔的整个体腔剖开,然后进行观察。首先观察消化器官:依次观察口、口腔、食管、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肛门。又观察到,除食管外,胃和肠都在腹腔里。盲肠发达,在腹腔中占有显著地位。把盲肠拉出来,认清盲肠是怎样生长着的。其次再观察肝脏和胰腺,它们都在腹腔中。肝脏很大,生有胆囊,胰腺位于胃与小肠的回曲部分。

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局部进行特别贴近的、精细的观察,努力把握其独有的特征,以便更深刻地认识观察对象的本质,或更确切地辨别观察对象与其他类似事物的差异,这就是细节观察,又称局部观察、细微观察。

使用细节观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观察者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对观察对象的总体情况有了大致的、轮廓性的认识;二是观察者已经浏览过观察对象的各个局部,并加以比较,选出了最有代表性或个性特征最明显的东西。如果没有具备这两个前提,细节观察就几乎无法进行,勉强地进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来说,细节观察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的时候写不下去了,因为先生不会赌钱。于是他请了一位叫王鹤照的人来表演。这个人十分熟悉绍兴的平民生括,他将自己了解的押宝、推牌九和赌牌时的情景,津津有味地讲给鲁迅先生听,高兴之处还哼起了赌钱时人们惯唱的小曲儿,绘声绘色,十分热闹。鲁迅先生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仔细地观察着,认真地做着记录,到后来再动手写作时,就把这些调查来的素材融进了作品。于是,阿Q赌钱时的生动场面才呈现在读者面前。

青年在分析现实问题时,由于自身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就某些道听途说的问题下结论。比如听到某地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就断言目前社会没有安全感。在看待社会问题时,我们要有总揽全局的观察力,也就是要把某一社会问题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这样才会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在分析其他问题时,同样不可偏颇而有失公允。正确而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我们从事物的全局和局部认真分析。任何局部的特征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事物本质特征,而任何全局特征也不能完全囊括事物的局部特征。所以,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从两个方面去衡量事物。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一个人的观察习惯常影响观察效果。培养观察习惯要从小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对观察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观察习惯将使观察者获得丰富、准确的信息,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材料,而不良的观察习惯获得的观察结果不准确,会影响观察者以后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创新成功的作用不亚于人们拥有创新的具体知识。

观察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指向我们自身观察力、智力的良好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原动力也在于我们自身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维持,在于是否能主动观察。因此,借用中国一句古语: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习中发挥我们的主动性,是一贯原则,观察力培养尤为如此。

比如,你可能对没见过面的戴眼镜阿姨的盯视、对爸爸妈妈动作的细看和模仿,等等都包含着较多的观察成分。许多时候,人处于青年时期的观察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这时人的头脑中没有过多的“框框条条”,不受传统的束缚,往往能从成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甚至有所创新或发明。

在一定兴趣的条件下,要特别重视良好观察习惯的培养。习惯总是在不经意中形成的,然而好的习惯会使人获益不尽,坏习惯则会受害无穷。而且,观察习惯的好坏对学习习惯及成人后的生活、工作习惯都有较大影响,对人们各方面发展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在养成阶段相对比较容易建立,而坏习惯的改正则“难于登天”。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对自己观察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它包括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象选择、适度的观察、注意维持、恰当的观察方法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等等。

大部分人在得到表扬后会喜形于色,有的在受表扬的当时尽管表现比较含蓄,实际上活动积极性同样会大大提高。这就是小学生中某些“后进生”因偶尔的好成绩而得到表扬后,竟奇迹般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

用口述见闻法也是培养良好观察能力,积累习惯的方法。它具有适时适地性,便于开展进行。而且利于增强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利于组织、分析所观察的内容,使感性材料初步系统化。

比如:初入学的学生都有爱说、爱听的特点,喜欢讲自己看到的、做过的事情,讲起来兴高采烈。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

虽然在开始阶段,未经训练时,往往“随口乱讲”,讲得杂乱,语病较多,语言也不规范。这时可从简单的见闻入手,让自己练好口语的基本功。学会在观察的基础上慢慢练习精确无误的表述。在表述和观察的相互促进中,养成观察习惯。

在讲清楚的基础上,逐渐把事情讲丰富、讲具体,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一些口齿伶俐的人往往能把他所感兴趣的事情讲得看似绘声绘色,颇能吸引同龄人。但其中有一个通病是,顺序颠三倒四,显得东扯西拉,这是因为观察不全面、无序性造成的。这就需要让别人适时的引导,如“后来呢?”“从前面看什么样……从后面呢?”另一方面要加强观察完整性、有序性训练,并且要求在开口讲以前先回忆一下所见所闻事情的整体情况,初步学会整理思路,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除了在日常聊天、同伴交流中锻炼自己的口述见闻外,还可组织一些家庭讨论会。比如,在郊游或某次全家度假后,开展类似形式的活动十分有利。甚至,还可以为自己“录制个人专辑”,其中有自己讲的故事,有演唱的歌曲,更应试着做“口头报告”或短小演讲,报告或演讲的内容围绕所见所闻展开。这不仅是训练观察综合力、进行观察积累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口头作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