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学习
10659700000010

第10章 忠实于自我

审视你的自尊心

自尊是学习的内在源泉。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也正是这种自尊心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

自尊心是人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每个人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自尊对每个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自尊心可以使人理想远大、志向坚定,不仅在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学业、事业方面也力求成功。梁启超曾说:“真正具有自尊心的人,就会有‘皑皑冰雪之志节,然后能显其落落云鹤之精神;有谡谡松风之德操,然后能载其岳岳千仞之气概。自尊者,实使人进其品格之法门也。’”所以说自尊心是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只有具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有意识地对待生活和学习,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自我接受、自我负责、自我维护、自我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促使自己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尊、自爱、自重。

反之,自尊不足往往是学习失败的内在根源之一。低自尊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智慧和潜力,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就退缩,认为再努力也不能取得好成绩。他们的目标低,又不指望获得成功。低自尊的消极状态使他们学业水平低下,甚至难以正常维持,成为学习困难的人。由此可见,自尊心是健康的自信心的内因,因而也成为学习成功的内在原因,反之自尊心不足,自信心也必然不足,学习也必然失败无疑。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树立高度的自尊心。催促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自己,忠实于自己。既然害怕落后,害怕别人瞧不起,就不要以无望暗示自己的行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超越,然后找出原因,努力改进。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叶奕绳小时候生性迟钝,记忆力非常差,读起书来往往是如过眼烟云,前面的内容刚读完了,读到后边时就把前面刚读过的忘光了。为此,他没少被同窗嘲笑,他的自尊心也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他很清楚自己的缺点,更清楚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他为了克服自己先天资质不足的缺陷,每读一本书的时候,就把凡是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都用纸片抄录下来,认认真真地诵读十几遍,然后再把它们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他每天多的时候抄上十几段,少的时候也要抄六七段。每当他读书读得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边踱步,一边重读墙上贴的那些纸片。每天,他都要把墙壁上的纸片读三五次,直到把它们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落才停止。等到四面墙壁都贴满了,他就把过去所贴的纸片取下并收藏起来,然后再把当日新抄的纸片贴上去,填补墙壁上的空白。就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他用这种方法,起码可以积累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数年之后,他写起文章来便“下笔如有神”了。后来,叶奕绳竟成了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

以此来看,学习的好坏并非智力因素占主导地位,就像叶奕绳一样,天资的愚钝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加以弥补,而最关键的是你是否具有高自尊、好心态,不会因一时失利而顺势下滑。

不要不懂装懂

古人告诫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自己最清楚你自己学过的东西是否已经掌握。如果不懂那就承认好了,没有人会因为你的不懂而责罚你。也许你的父母或老师会因为你没有学会而生气,但请你理解,他们的生气是一种希望和盼望,他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如果他们对你失去了信心,他们反而不会生气,而是顺其自然地放任你,让你自生自灭。因此,如果你不懂装懂最终的受害者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不懂的时候,你可以去问你的老师,因为,在你的身上,他可以看到你优良的学习作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激情和更多的对成长的渴望,他们会为有你这样的一个学生而自豪。

不懂装懂的人很多,而为了弄懂一个问题煞费苦心的人也很多。

盛唐时期,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向李白求教,一直从山东的沙丘,追到河南的梁国,可当他听说李白已不在梁国时,心里怅然若失。有人劝他吴越太大,李白行踪不定,还是回家吧,但魏万却说:“我找不到李翰林就不回家。”劝他的人见他心意已定就告诉了他李白的游历计划。魏万按照此人告知的路线,从吴地一直追到越地,最后到广陵才见到李白。当李白得知他为学诗先后走了五六千里路时,被感动了,便把自己写诗的经验全都教给了魏万。在李白的帮助下,魏万进步神速,那首《金陵酬谢翰林谪仙子》一诗就受到了许多名家的赞扬。

魏万的苦心求教,让他终身受益,因为他知道他想学什么,他也知道该拜谁为师,他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并努力去做了。因此,他才学到了他原来不会的知识,这种求学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学习的。

不懂装懂的人旨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害怕别人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被嘲笑,但你要知道假的就是假的,即使你努力掩盖,也无法将假的变成真的,当有一天被戳穿,暴露在别人面前时,自尊就将更会显得一文不值。所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去努力填补,而不是不懂装懂,更不要做出一副才高八斗、傲视群雄的样子,真正的博识者没有这样的姿态。

宋代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大学问家,但是他在学问上就有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不良作风。王安石写过一部《字说》,苏轼听说这本书刚写成,就向王安石借阅,看后对他说:“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王安石不知怎么回答。王安石问苏轼:“那你知道‘鸠’这个字为什么从九从鸟呢?”苏轼回答:“诗经》上说,鸬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王安石听了,很久才恍然大悟,原来苏东坡是在拿他的《字说》开玩笑。汉字都是由部首组成的,有形声、象形等多种结构方式,要是都像王安石那样解释,不知要闹出多少笑话来。

宋代欧阳修说:“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可见做学问是件极其不易的事。

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也会写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视野日渐扩大,他自己说:“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他还喜欢做些调查研究,对于有实际经验的“农夫女工”,王安石并不表现出读书人的矜持,而是“无所不问”。同时,他读书不拘泥于前人传注,而是独立思考,断以己意,表现出一定的批判精神。但是,当王安石到了晚年著《字说》的时候,就不像青年时那样“无所不问”了,因而弄出上面那些笑话来,被野史作者记录至今。

即使王安石这样的大学问家,做学问也难免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一般学子、普通百姓更应该谦虚谨慎。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是提倡不耻下问的。通过钻研仍然弄不懂的问题,不妨来个孔夫子进庙——每事问。有些疑问,光问一人还不行,还得多问几人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没有得到正确答案之前,千万不要主观武断,信口雌黄,自己扫了面子不要紧,还会给全局、给事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诸葛亮手下有个叫马谡的将领,平时读了些兵书。一年,诸葛亮率兵出祁山征魏国,派马谡为先锋抢占街亭要塞。马谡这人,平日读兵书,夸夸其谈,到了街亭后既不听丞相告诫,也不与部下商量,擅自扎营山头。他的助手王平向他提出忠告,劝他依山傍水安营扎寨。马谡刚愎自用,死搬硬套,以为“居高临下”,便可“势如破竹”,硬要在山顶扎寨。结果,山下敌军包围,山上断水七天,不战自乱,一战即败,失了街亭要冲,蜀军全线撤退。

马谡志大才疏,又骄傲自满,不听意见,刚愎自用,不仅造成全局失败,自己也落得个人头落地的悲剧。

当今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科分支越来越细,谁也不可能是个“万事通”,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这就更加需要不知则学,不明则问,切勿不懂装懂。

以己为镜

一代贤君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然而,还有一面镜子,是李世民不曾知道的,那就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镜子,通过自己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挖掘自己的潜能,可以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牛顿也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智者以世人为鉴,时刻反思;愚者只以自己为鉴,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自己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末的早上,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这时,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且功课不及格,我和你的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话不可以这样说。”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说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

“当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烟黑,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烟黑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就大摇大摆地到街上闲逛去了。结果,吓得其他的猫都四下躲避,以为见到了妖怪。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用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人生的璀璨光芒。

人生天地间,沉沉浮浮、起起落落是常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做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错误,扬长补短。

为什么要经常反省?反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自我监督的内在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及时知晓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不当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反省机制是自我心灵中的一种“自动清洁系统”或称做自动纠偏系统,它能使你的想像力更敏锐,它能使你真正认识自我。

反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成功学专家罗宾认为:我们不妨在每天结束时好好问自己下面的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如果你每天都能改进自己并且过得很快乐,必然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丰富人生。

反省的内容就是时时扪心自问自己的言行,这是郑重的人生之问。每天进行“心灵盘点”,有益于及时知道自己近期的得与失,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

这是学习的另一种途径。以己为镜,可以知不足、忠实于自己的,只会有益于自己。将自己的不足看清,做好竞争的准备,才能无往不利、战无不胜。

善于反省的人,无须他人的提醒便可以自动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此,这种人的进步速度要比不善反省的人更快。他们富有敏感的个性,任何一点提示都足可以让他们自己感悟自身的不足、奋发而起。所以他们也最容易取得成就。

被称为宋代“三苏”之一的苏洵,有一天,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面对书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觉得这样的书稿不能流传于世。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同时又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他的文章甚至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洵文章的写作方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以己为镜,将自己的不足自动找出来并加以修正,是聪明人的表现。我们都是具有自动自发能力的人,何不“日三省吾身”,将自己塑造得更完美些。

给自己一个坐标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有某些地方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有些人天生对声音极其敏感,那么,他可以以此为坐标向各个方向延伸自己的才华。有些人天生对文字比较敏感,他也可以以此为坐标,向更深的领域探索。人的一生最可悲的就是无法忠实于自己,无法给自己一个坐标并做了一辈子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无功终老。以哪些知识为主要的学习对象,是你给自己的一个坐标,如果你选择了这个坐标就要以它为起点,向更深处探寻。

在所有成功人士的传记中,我们都会看到,他们在成功的路上起步时,心中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坐标。

美国电影巨星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打母亲,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他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享受不到人生的乐趣。不仅如此,他的学习也不好,高中辍学,便在街头当起了混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了。他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没有学历和文凭;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不过他显然不大具备演员的条件;他的长相就很难使人有信心,又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是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出头的机会,因此决不能放弃,而且一定要成功!于是他来到了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但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他并不气馁,每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然后再去努力……一晃两年过去了,钱花光了便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

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方法: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刚来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的耳濡目染,他已经具备了有关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去找导演,普遍的反应都是剧本还可以,但不可能让他当主角,他再一次被拒绝了。在他遭到无数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经多次拒绝过他的导演对他说:

“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

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他已经做了漫长的准备,现在终于可以如愿了。

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率——他成功了!

史泰龙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坐标的确立。

如果他心中没有确立自己的这个坐标,可以想见他的一生会怎样。

你喜欢当演员就去学习当演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不要盲目地跟着大潮流动。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盲目地跟着大潮走,你终究会被淘汰。因为,如果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人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律师,那么,他要比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在律师这个行业里生存吃力很多,而他在音乐的世界里才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就像热带鱼在热带可以很好地存活、在温带就不占优势一样。所以,跟着大流而动有些人可能适应,而有些人却只会被放逐于风口浪尖,被大浪掀翻。所以,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只管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样才可保持自己独立的本色,说不定随着潮流的变迁,当初的冷门还会变得炙手可热。

有些青年可能会遇到在学习期间父母严格禁止自己涉及书本知识之外的东西,在填报志愿时父母要求按照社会的供求关系来选择专业的问题。那么,这时的你就该做慎重的考虑。对于父母而言,他们也许对你的取向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他们只是看到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你的秉赋和意愿。何去何从就该由你自己来做决断。如果你忠实于自己、认为自己不论走哪条路都可以,那么,听从父母的意见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总之,在起步阶段,你一定要选好自己的坐标。

第三章 能者必有所长——不同的能力推开同一扇学问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