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教出好孩子
10657300000002

第2章 好环境造就好孩子

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需要一个轻松、舒适、温馨和快乐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家庭环境。家庭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游乐场,他可以像一只自由飞翔的乌儿,穿梭在父母亲的怀抱中。一声亲昵的呼唤、一声呢喃的称赞,都足以在孩子的心底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天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幽默、轻松的家庭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和快乐成长。孩子在家庭环境里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可以避免受到嘲笑或干扰,从而能自由自在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并从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同时家庭中洋溢的欢声笑语,也能让孩子笑脸盈盈、心情愉快,诱发孩子产生进取的激情和向上的力量。所以良好的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天堂。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最好的老师是母亲。”因为母亲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母亲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在每一件具体事情上,母亲的一言一行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老师的干言万语。

苏东坡小时候,有一次母亲陪他读《汉书·张汤传》。张汤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他执法严格,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很多朝中达官显贵,所以他们便欲将其处之而后快,于是就密告张汤勾结商贾、贪赃受贿。武帝闻听勃然大怒,便下令将其严惩不贷。张汤深知必死无疑,就跪在母亲跟前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张母回答说:“大丈夫为国尽忠,乃生死事之。”张汤听罢,便自杀身亡了。

苏东坡读到此处,转身问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也和张汤一样,妈妈会怎么做呢?”母亲笑了笑,抚摸着他的头说:“既然我儿能做张汤,我又为何不能做张母呢?”东坡闻此,会心而笑。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不为苏母的大义、大道、大智所深深地折服。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试问,天下有哪位母亲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死在自己面前而无动于衷?常言说,人生三大悲哀,其中就有老年丧子。然而苏东坡的母亲却能说出自己愿做第二个张汤之母,这就足以体现出一位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

其实中外古今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直接地受教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取得了人生的辉煌成绩。

爱迪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多种,因此被誉为“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富于幻想和爱动脑筋,特别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

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三年读书生活还是在淘气中度过的,他被校长认为是贪玩而被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

母亲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设了简易实验室,支持孩子的科学小试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12岁那年,他借在火车上卖报的机会,又偷偷地在火车上做试验,结果差点使列车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使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电报员,继续学习和研究。1862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

假如没有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他提供的自由环境,恐怕爱迪生即便具有好的天资也不会成为大发明家的。

用爱迪生自己的话说:“我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以及所生活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母亲一定要懂得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不要把家庭变成死气沉沉的地窖,使孩子整日都在压抑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那么母亲应该如何让家庭变得生机盎然、生气勃勃呢?

1.幽默是制胜的法宝幽默不仅表现了母亲的修养,更能为活跃家庭气氛锦上添花。

一位母亲面对即将出国留学的女儿,心中充满了依恋和不舍。女儿看穿了她的心思,说:“妈妈,不要担心,我会经常回来看望你的。”母亲装作一副无奈的表情说:“女儿愁,女儿愁,女儿大了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了愁。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女儿大了,翅膀硬了,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也留不住了,更别说留在妈妈身边,还是到外国去‘流’吧!”后来女儿回国探亲,她和母亲谈起同在美国留学的哥哥,说哥哥想娶个黑人姑娘。母亲不由大吃一惊。“妈妈怎么还有种族歧视?黑人女孩是黑珍珠,身材好极了,长得也漂亮。我倒没有种族歧视,”母亲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我就担心他们以后生个孩子,送到北京来让我们带。万一哪天晚上断电四周全是黑的,找不到孙子那不急死我!”女儿连忙说:“那没关系,断电的时候你就叫孙子赶快张开嘴巴,那不就找到了!”在母女之间这场温情脉脉的唇枪舌剑中,母亲显示了她开阔的胸襟、年轻的心态和幽默的天性,而女儿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番“唇枪舌剑”为久别重逢的母女增添了一份格外的喜悦,也使家庭处处洋溢着温暖。

2.镜子折射出的笑容现代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白天在外忙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做饭、照顾孩子,所以巨大的压力经常让母亲愁眉不展。但是不管怎么样,请母亲一定不要把愁绪和愁容带到家里来,因为这样会把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因此有人提议母亲要随身带一面镜子。当然,这面镜子可不是让母亲用来描眉施粉的,而是让母亲在进门前,对着镜子笑一笑,摆脱一天的疲惫和愁容用的。正所谓,笑比哭好,更何况是为了孩子。

3.好心态、好家庭、好孩子要创造和保持美好和谐的家庭气氛,母亲就要克服情绪上的随心所欲。母亲在喜怒之间,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力求保持一种平和、明朗、乐观的心境。千万不要把愤怒、怨恨、沉郁等消极情绪传染给家庭和孩子。

4.笑对人生,快乐一生笑话中有自嘲、有宽慰、有机智、有纯真,虽然笑话的内容不同,方式不一,效果却同样神奇。比如遇到孩子生闷气,母亲不妨说句“天气预报可是晴天啊,怎么多云转阴啦!”赶上双休日,全家聚在一起,讲讲故事,说说笑话,这样既有教育孩子的作用,又给家庭平添了不少乐趣。

总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快乐天堂,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是每个母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孩子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前不久,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则中学生集体离家出走的报道。看完之后,内心许久不能平静。尤其当孩子面对镜头时,发出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家里太压抑了!”仿佛是一枚重磅炸弹,顷刻间,把一切有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炸成了粉末。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很显然,这群离家出走的少年,选择用爆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爆发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那么就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了。

记得上大学时,曾读过一本法国著名小说家阿尔贝.力口缪写的《局外人》。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莫尔索对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包括对自己。

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也无动于衷,糊里糊涂地参加完母亲的葬礼,第二天他去了海滨浴场碰到了从前的女同事玛丽,两人一起游泳,晚上又看了一场滑稽电影,电影的情节使两人笑得前仰后合。莫尔索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他对想升他职的老板说:“您也和别人一样,不愿意改变生活吧!”恋人问他爱不爱她时,他回答说:“这有什么关系吗?”在海边他用枪杀了人,法庭上法官问他为什么杀人,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阳光太刺眼了。”每次看到这里时,我都会感到心灵的震颤,这种战栗不仅来自于主人公的冷漠,更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正在成长的下一代。

几年前,在日本曾发生过一起中学生连环杀人案。当有人问这个沉溺于游戏的中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时,他惊讶地反问道:“反正只要再投进硬币,他又会活过来,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孩子因为沉迷于游戏,不能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区分开来,最终产生错觉,把现实生活当成了游戏,酿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而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对生活的漠然。

近年来,中国孩子们沉迷于网络虚拟游戏所带来的危害,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生活而选择了虚拟的游戏世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东西,在游戏或虚拟空间中都能实现,于是便心甘情愿地被“俘虏”了,快乐地成为“游戏”的奴隶。

现实的压抑让孩子们的心灵产生了扭曲,变成了莫尔索的复制品。他们不仅承受着学校的压力,还要承担来自家庭的压力,可以说,孩子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就是一副任人摆布的木偶。所以当我们为孩子的现状感到忧虑和担心时,是否考虑过,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孩子们,变得如此冷漠、如此狂躁。

追根求源,就是父母“侵略”了孩子们的时空。当孩子们出生后,就像一辆列车,沿着父母早就铺好的轨道上前行。他们没有中途停下来休息的权利,更没有随意转弯的权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乖乖地向前!向前!一直向前!

孩子的快乐生活,就这样被无情地转化成了机械和麻木,犹如一口破旧的老钟,丧失了年轻的活力。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记载:“有以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其实,现在的孩子就好比是这些被“斫其正、删其密、遏其生气”的病梅,而操刀者就是疼爱孩子的父母亲。

倘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还给孩子一点空间”的重要性和侵占孩子空间的危害性,那么无论是少年集体离家出走,还是像《局外人》莫尔索一样冷漠无情的悲剧,都将会继续上演。

做父母的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衣食住行,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了。其实不然,给孩子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比让他天天吃肯德基还要幸福快乐。因为当孩子徜徉在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便可以率性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和体会。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凭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积极愉快地学习。

偶然忆起王介甫的诗句,愿以此诗,警钟长鸣!

百啭干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所向金笼听,不及林问自在啼。

把房子建在“风水宝地”上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而在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千古佳句。由此可见,为孩子选择最优秀的生活环境,是古今中外所有妈妈共同的心愿。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名轲,出生在山东省邹城县。家境贫寒,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子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子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有碍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思想,并影响孩子将来求取成功。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子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那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子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熙攘闹市之中,很快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同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卖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家。这一次,孟母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天资聪颖的孟子每日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后来通过一番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倘若孟母没有三次搬家,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名垂青史的孟子了。所以孟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会情不自禁地跟周围的人学习。

如果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么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孩子经常跟隔壁邻居家的大哥哥一起玩耍,大哥哥也很疼爱这个小弟弟。但是这个邻家大哥哥有个口吃的毛病。结果,他们在一起玩了没几天,本来说话流畅的小孩,也逐渐变得口吃了。所以给孩子关爱就要无微不至,哪怕是房子的选址,也一定要选在“风水宝地”上。

根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培养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民间有句俗话:“跟着啥入学啥人,跟着端公跳大神。”意思是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才能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趣。

目前,很多小区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当然这些只是辅助手段,最关键的还是母亲给孩子营造一个称心如意的家庭环境。

2.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孩子的一生。当然这话并非如此绝对,但是其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却不容我们小觑。因为孩子从小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因此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他的一生都有帮助。想必三择邻的孟母,就是看出了其中的道理,才不厌其烦地三次搬家吧!因为让孩子跟走狗斗鸡的人混在一起,横竖不如与知书达理、文明礼貌的人在一起有帮助。

3.促进智力的发展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的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无一不是由母亲教会孩子的。同样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也是由母亲训练的。比如教孩子数数、学儿歌等。启蒙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就忽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而良好的成长环境里,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4.影响目标的实现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的故事情节。一个乖乖仔本来可以顺利地实现心中的伟大目标。可是中途家道破落,于是他们便和一些不良的人群接触交往,最后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在不良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会有所歪曲。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就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习惯,就形不成良好的意识;没有良好的意识做行动指南,偏离最终目标也就在所难免了。

5.促进身体健康母亲的爱,永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然而只有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母亲才能有时间和精力,为孩子的饮食起居贡献最大的力量。倘若生活在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的环境下,即便有心照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恐怕也是没有能力办到的。所以孩子的身体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也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照料。

综上可知,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孩子的明天,每个母亲都应该以孟母为榜样,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享受家庭的民主中国倡导民主的呼声,已经有百余年了。可是在很多家庭里仍然保持着传统家长一言堂的作风。孩子在这种家庭中,就像一个俯首帖耳的臣子,每天战战兢兢、凄凄惶惶,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一场家庭纠纷。

果果刚上小学三年级,妈妈就把她送到了音乐培训班,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可是父亲却不这样想,他真诚地渴望女儿有朝一日能成为著名的舞蹈家,所以就自作主张把女儿送到了舞蹈培训班。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和父亲大吵大闹了一番,从此后两人形同陌路,势同水火。没多久,父母二人便宣告了离婚,而女儿果果却从此无人问津了。

其实,这个故事中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女儿。因为无论是学习音乐,还是学习舞蹈,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征求过女儿的意见,便一厢情愿地自作主张了。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他能知道什么,还不得做母亲的多操心呀!”是的,对孩子的操心是每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操心并不等于可以干涉孩子的决定。毕竟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也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某班有一个很优秀的男孩,名叫陈桐。他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母亲无论大小事最终都是让儿子自己拿主意,她就像位参谋只参与提议并不最后定夺;如果出现分歧,她就充分尊重儿子的选择。陈桐高一担任班长,进入高二后他又准备竞选校学生会干部;母亲考虑到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曾找到班主任说,不主张陈桐当学生会干部。但陈桐觉得自己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而到了学生会又可以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坚持要参加竞选。于是母亲不但同意了儿子的选择,而且积极为他的竞选出主意。高三毕业前夕,陈桐与母亲在填报志愿的问题又产生了分歧。母亲希望他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陈桐想报考他所喜欢的医学专业。母亲和陈桐坐下来反复讨论、商量,但陈桐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他说:“计算机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毫无兴趣;医学专业虽属冷门,但我热爱。”母亲再次依从了儿子,陈桐后来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事后陈桐的母亲在一次跟儿子通电话时说:“妈妈就是一名医生,我知道做医生的艰辛,只要有病人,哪怕是半夜三更,也要立刻赶到医院。你自幼身体虚弱,妈妈希望你能将来能找份舒适的工作。但是你未来的人生之路毕竟应由你自己走。所以妈妈虽然不喜欢你学医学,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妈妈就一定支持你!”陈桐较之于其他同龄的孩子而言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民主的家庭,一位支持他选择人生道路的母亲。而下面故事中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金秋十月的一天,一位咨询师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母亲。说是特殊,原因是这位母亲刚冲进办公室,就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诉个没完没了。而且口中不住地说着:“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呀!”咨询师先稳定了这位母亲的情绪,然后就开始了询问。这位母亲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内容是这样写的:

“妈妈,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也许我早巳不在这个人世了,请原谅儿子的不孝吧。妈妈对儿子的养育之恩,儿子今世没有机会报答,恐怕也不会再有来生。如果真的有来生的话,我也希望不要再做你的儿子。”

妈妈,你可知道,我来这个大学已经快两个月了,可我心中没有片刻的宁静,只有伤心、失意,更多的是惶惑。我时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我失去了目标,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坚持下去。每天尽学些电路、机械。简直和电工差不多!与其让我学一些我不爱的东西,那还不如去死!妈妈,我今年才18岁呀!我可以退学,重新准备明年的高考,我发誓一定可以考取清华或浙大的建筑系。妈妈,请你相信我,帮助我!可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你的时候,你无情地拒绝了。你知道吗?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破碎了。我再也没有希望了!妈妈,这些都是你一手造成的。如果你真的不爱我,为什么当初还要生下我呢?

我恨你,永远恨你!妈妈——永别了……咨询师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睛湿润了,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孩子呢?孩子是不是……”母亲擦干了泪水,哽咽着说:“孩子抢救过来了。可是,他却不愿意见我。”说罢又哭了起来。

咨询师长舒了一口气道:“造孽呀!造孽!你究竟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母亲悔不当初地说:“儿子从小喜欢建筑,而且很有艺术天分。他高中的时候,曾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乐队,我怕影响孩子学习,就勒令儿子退了出来。当时他很气愤,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他也就想通了,便一心钻到了学习上。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想要报建筑系。但是我觉得学建筑没多大出息,整天和水泥、砖头搅合在一起,所以我就强令他报了一个他不喜欢的机械制造系……可是我真的没想到,竟然会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啊!是我对不起儿子,这些都是我的错……”母亲话未说完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道:“大夫,求你了,一定要帮帮我,求你了!”最后在咨询师的调解之下,母子终于消除隔阂了。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做母亲的干万不能肆意干涉孩子的选择。在一个家庭里面,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妈妈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等。当然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经验决不能成为阻碍孩子选择的理由和借口。

也许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以上这样辛酸的“苦果”,但是母亲以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孩子意愿所产生的类似的家庭痛苦却绝非个别现象。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并未意识到用自己的大脑取代孩子的大脑有什么不对。在他们看来,孩子绝对服从家长是天经地义的,而孩子如果不听家长的话则是大逆不道。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逻辑作祟,才酿成了诸多家庭悲剧的发生!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要先从树立民主家庭环境开始。因为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氛围中,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将会从“强迫”转变为“建议”。例如星期天最好由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全凭孩子去操心;

学习上遇到困难了,做母亲的应帮着出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是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刻骨铭心。

也许有人会问,建立民主家庭,是不是就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当然不是了,民主家庭是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准则的。

1.民主家庭重在因势利导专制教育已经不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了。对孩子的教育,犹如大禹治水,重在因势利导。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已淡化了权威色彩,却通过不露痕迹的引导强化了他的教育作用。与孩子一起平等地纵情游玩、促膝谈心、探索尝试乃至激烈争论,都是在对孩子进行义不容辞的引导——只不过在这一系列的引导过程中,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角色仅仅只是朋友、同伴和参谋而已。

2.民主家庭不等于放纵、迁就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通常被尊为“小皇帝”、“小公主”,可以说是“千般宠爱在一身”,倘若对孩子们再不严加管教,是不是就太过于放纵和迁就他们了。其实不然,民主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是一种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小皇帝”般的骄纵,培养的才是孩子任性妄为的不良习惯。

3.民主家庭是在传承基础上的突破很多家长认为,建立民主家庭就要全盘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的民主家庭教育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融人了进步、科学和发展的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更为轻松、舒适的发展空间。民主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主人公意识,而传承的则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为了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就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给孩子更多敢于说“不”的权利。而这些都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自由是孩子成长的灵魂孩子的想象通常是天马行空,瑰丽多姿的,因为孩子有着一个绝对自由的想象空间。其实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自由的想象空间,同时也需要一个自由的生活空间。

记得小时候有位玩伴,都长到12岁了,还与母亲同床。原来这个男孩是家里的三代单传,而且又是母亲冒着生命危险,高龄产下的,所以家里人都异常疼爱。尤其在母亲的眼中,他仿佛永远都是那个长不满尺的婴孩。因此母亲会亲自给他擦澡,晚间还要搂着他睡。可是孩子都有自尊心的。当这件事情被传到同学耳朵里,成为一则笑谈时,他就特别气愤。当晚母亲再给他洗澡时,他便大声地喊道:“我不要妈妈给我洗澡,我已经长大了。”他的这句话,给了妈妈一个很大的震撼。是的,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于是妈妈便默默地离开了,并且在隔壁房间里给他新支起了一张床。

这个故事看似很平淡,其实当我们拨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时,暴露在眼前的,便是孩子对自由空间的无限渴望。。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自由空间,就会划分出一个房间给孩子,而且在房间里,配置最适宜孩子成长的设置,例如:可爱的书桌、温馨的台灯、舒适的小床等。可是孩子却又偏偏喜欢在餐厅做功课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孩子嫌空间不够大吗?还是嫌空间不够绝对自由呢?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安心游戏和做功课而已。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这个空间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安心。倘若不能,即便是再大、再豪华的房子,也不会让孩子感到自由的。

也许那个自由的空间只是客厅里的一角。在那个角落里,没有摆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有一些孩子喜欢的漫画书、儿童玩具,或者哪怕只是一个压扁了的塑料杯子,仅此而已。

也许那个自由空间只是加了一道屏风的隔墙。在划分出来的空间里,孩子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任意地给空间做装饰和打扮,总之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令孩子感到开心和愉悦。

冯巩拍摄了一部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影片的主人公——刘小好,从小就寄居在一个十分要好的同学家中,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哪怕只是方寸空间足矣。电影在结尾时,伴随着一阵舒缓而愉悦的音乐声,刘小好终于实现了心愿。虽然那个空间仅仅只能容下一个单人床而已,但是那毕竟是一个只属于他自己,可以给他安心和快乐的天地。

其实,电影中小好的心愿就代表了广大的同龄孩子们的共同心愿。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可能会要求拥有独立的房间。

如果是一些空间感觉强烈的孩子,纵使没有门或帘幕的划分,他们也会在自己的场所上,挂上看不见的屏幕,然后在其中自得其乐。

正如教育专家陶行知所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自由的空间,还需要自由的权利。倘若没有自由的权利,那么无论空间是多么的自由,那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座堂而皇之的“监狱”。

然而这些道理并非每个父母都能明白的,即便明白也未必能做得到。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报特长班、各类培训班、请家教等,最终让孩子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自由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古人云:“艺多不压身”,让孩子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有什么坏处,但关键是要孩子自己愿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可能极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

一位读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的妈妈是一位文学家,我的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数学老师。

我的家如同一个人文与科学的梦幻组合,一个用寓言故事告诫我为人要真诚坦荡,对世间万物都心怀爱与感激,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现身边的美;一个则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让我坚信这个世界必有规律可循,求真务实善于开拓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寻找安全感的良方。

有一段时间妈妈告诉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月满则亏,万物皆有必然之理;而父亲告诉我世界可以用偶然来描述,甚至每个人都只不过因为偶然才成为自己。当我将两句话完整地理解而发现其中的一致时,我觉得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自信。我认为这种感觉永远不是来自于灌输,而是启发式的诱导。

记得小时候,母亲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总带我在路边的咖啡馆小坐片刻。在那儿,她让我闭上眼睛,慢慢地品味咖啡的香醇,从那一刻开始,我理解了什么是生活的“苦尽甘来”。

妈妈教育我写文章,一定要成竹在胸,然后下笔方能文采飞扬。然而我却是不假思索,任凭思绪飘扬。有一次语文考试中,我的作文只得了20分。母亲看完我的作文后,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给我的写作方式冠名以“意识流”,这也就是说,我的做法得到了妈妈的认可。我感谢妈妈,感谢妈妈给了我一个自由的环境,感谢妈妈给了一个发展我个性的空间。

由此可见,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灵魂。《老子》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言下之意,就是给人民以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就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其实这也适合孩子的教育。倘若每个父母都能无为而无不为,给孩子多一分自由,那么孩子也能做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在关于自由教育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是这样看待的,成人绝对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有他自由的权利。

当然我们所强调的“自由”并不是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而是一种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自由。

他们做一件事前,母亲会把规则向孩子讲明,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他喜欢做的任何事。

一位旅美华人,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同事带着一个5岁的女孩来她家参观。进屋之前,妈妈向孩子提出要求“no touch”(不准动手),并告诉她这样做的原因。进屋之后,孩子就可以自由地参观和提问了。当孩子看到橱窗内悬挂的一枚红色中国结时,就情不自禁地伸手去触摸。就在此时,妈妈厉声喝住了她,并且狠狠地教训了她。

女儿受了批评之后,就很委屈地坐在一旁,一语不发了。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这位旅美华人就喊来自己的儿子,带着她到外面的花园里游玩去了。

小姑娘很快就来了兴致,在花园里高兴地大声唱了起来。就在旅美华人要夸奖她的歌声美妙时。妈妈突然站起身来,叫住了女儿说:

“请不要这样大声唱歌,会影响别人的。”于是,女儿便停止了歌唱。

这时旅美华人心想,难道她是担心女儿的歌声会影响别人午休吗?于是她偷偷地看了一下挂在墙壁上的时钟,已经2点45分了。所以她不解地问道:“现在已经过了午休时间了,为什么还要阻止女儿唱歌呢?”“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她明白,她有做任何事情的自由,但是绝不可以影响到别人。如果影响了别人,那么她就丧失了自由的权利。她唱歌我不反对,但是她的声音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正常谈话,难道不是吗?”

这位美国母亲说得实在太精彩了。她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孩子需要的“自由”和家长要给予孩子的“自由”两者之间的区别。

同时,她也指出了自由的真谛,那就是,没有约束限制的自由,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必须有善教的母亲,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方能事半功倍,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小小顽童,耍些脾气又何妨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不会虚伪地掩饰自己的内心感情,他们敢爱敢恨,所以在父母的眼中,孩子通常都是任性的。然而任性却是孩子的天性。

小表妹刚三个月的时候,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有一次,小舅妈在她的摇篮里,悬了一只漂亮的风铃,上紧了发条之后,风铃就轻轻地摆动,并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音。小表妹起初只是瞪大了眼睛,盯着风铃看,然后就伸出小手去抓。因为风铃悬得高,她抓不到,便开始发脾气,扭动着身子,用一双小脚把盖在身上的被子踢掉,接着就用小手挠自己的脸,最后竟哇哇地大哭了起来。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当他们还处在婴儿阶段时,就已经懂得发脾气了。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脾气会越来越大。

听妈妈说,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发脾气。只要稍有不称心,便踢板凳、摔书包,甚至撕作业本。我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母亲问:“我发脾气的时候,你不管我吗?”妈妈故意沉着脸说:“不管?不管你还上天了呢,你一发脾气我就用鞋底抽你。”“然后呢?”我又问道。

妈妈长叹了一口气说:“然后?然后你就呆站在那里,哭个昏天黑地。”我听罢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便独自乐开了。我模糊地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班里有位同学新买了一个唐老鸭书包,我很喜欢,回家就缠着妈妈去买。

妈妈执拗不过,便随口答应说:“礼拜天带你去买。”于是我就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礼拜天。一大早我就闹着母亲陪我去买书包,妈妈被闹得不耐烦了,就冲着我吼。可是我依然不依不饶地嚷着要买唐老鸭书包,最后妈妈实在气愤不过,就打了我一顿,于是我便放声大哭了起来,而且边哭边喊着:“妈妈骗人,妈妈说话不算话。”我的哭喊声惊动了周围的邻居。他们纷纷赶过来劝慰,而对于我来说,仿佛是找到了一座坚实的靠山,所以闹得更凶了。结果妈妈忍无可忍又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

也许很多孩子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而妈妈们的反应,也和我母亲大同小异。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大可不必如此大动肝火。

当然任何一个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发脾气,都会感到很难为情。但是如果此时,母亲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加以调解和处理的话,最后只会“两败俱伤”,孩子对母亲很失望,而母亲也会徒增烦忧。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在众人面前有异常表现时,母亲不应该首先顾及自己的面子,而是应该耐下心来,和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因为作为孩子的母亲,在她的脑海中有成套的清规戒律,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在情感表达上母亲也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样的情感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而孩子却没有形成这样的概念。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2岁左右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母亲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是不会明白的,他们只能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4岁以上的孩子,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那么其原因大多出在母亲身上。

母亲应该明白:发脾气是孩子正常的情绪宣泄,要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但更要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和安抚孩子。

晨晨一向很固执,对自己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如果不如意就发脾气,甚至没理由地哭闹。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总是提防着他的坏脾气爆发。

妈妈常常对朋友说:“我家晨晨一般都很乖,就是脾气一上来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有一天,一位朋友说:“他总是有原因的吧?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吧?”妈妈留心观察,果然发现晨晨总是在自己不耐烦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翻开一些育儿书来看,其中讲到孩子对归属感的寻求,不禁有些醒悟。也许晨晨看到母亲生气,会想到妈妈不再爱他了,所以有危机感,因恐慌而暴怒。

正所谓,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一次晨晨又发脾气了。这次妈妈没有训斥他,或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晨晨说:“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呢?”如此问了一会儿,晨晨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态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这样以后每当展晨有迹象要发怒时,妈妈就向晨晨声明她喜爱晨晨。这的确使晨晨平静了许多,不再没完没了地耍脾气了。

以上故事表明了,孩子发脾气总是有原因的。无论是“我”的当众“撒泼”,还是晨晨的情感失落,都是有因可查的。晨晨的母亲在发现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担心自己忽视了他而发脾气之后,很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我的母亲明明知道我发脾气的原因就是为了一个唐老鸭书包,却置若罔闻,甚至不惜拳脚相加呢?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像晨晨的母亲那样明智,而更多的是像我的母亲那样无动于衷,然而这才是问题严重性的根本所在。当然我说这样的话,并不是表明妈妈不疼爱我、不喜欢我。而是希望通过这件事情阐明一个道理,母亲对待发脾气的小孩,不能任性为之。

因为当我哭嚷着一定要唐老鸭书包时,而我心里却一直在想,如果妈妈能上前紧紧抱着我,给我擦去眼角的泪水,哪怕再对我说一句“谎话”,我也就不再“无理取闹”了。但是妈妈并没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样做,而是雷霆大怒地狠狠揍了我一顿。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冷静。用母亲博大而深沉的爱去体贴、关注孩子,并亲切地告诉孩子说,妈妈爱你,妈妈会尽力地满足你的所有需要。

孩子发脾气并不是一件多么不得了的事情,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是有很多母亲不能很好地处理。结果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糟糕。为了帮助母亲解决孩子发脾气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几个办法。

1.母亲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当母亲火冒三丈时,要注意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母亲动辄勃然大怒,又怎能期望孩子控制好情绪呢?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母亲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2.母亲不要把问题夸大化有的母亲,每见孩子发脾气时,就顺带把孩子父亲也牵涉进来。例如指责父亲没有教育好孩子、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都是遗传了父亲的毛病等。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不是父亲和母亲大干一场,就是父亲拂袖而去,最可怕的就是父亲离开时,扔下“有本事,你把孩子打死算了!”这样冷酷无情的话。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母亲千万不能把问题夸大化,否则后果不堪想象。

3.母亲应该给孩子“把脉”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母亲就应该学会给孩子“把脉”,辨认出导致孩子发脾气的根源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4.母亲给孩子吃一颗“开心丸”孩子发脾气时,一般心情都很糟糕,这时母亲除了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怀外,还要想办法给他吃一颗“开心丸”,这样孩子就会破涕而笑了。

有一个女同学高考落榜,心情十分沮丧,便无端地发起了脾气,结果招惹了很多同学围观。这时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女儿便笑开了花。

围观的同学问道:“阿姨,她怎么了,发这么大脾气?”母亲笑了笑说:“她被名牌大学录取了,这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呢。”就这样,母亲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女儿当众发脾气的窘境。

5.及时发现,趁早遏制发脾气犹如发病,事先都会有所征兆。所以母亲一旦发现孩子有发脾气的苗头后,就该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并给予合理的劝慰和引导,帮助孩子“化险为夷”。

6.为孩子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孩子发脾气中医理论说:“病者多痛,实则不通。”孩子适度地发脾气可以宣泄内心的情绪,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但是发脾气一定要注意场合。因此母亲可以为孩子积极创造一些发脾气的适当环境。例如,当发现孩子可能发脾气时,就带他去卡拉oK,让他尽情地歌唱。或者带他去跑步、打保龄球,这些都是不错的发泄方式。

发脾气是孩子的权力,母亲容忍孩子发脾气,也是对孩子关爱的表现。开明的母亲通常不会谈孩子发脾气而色变,而是能够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不对他人造成影响的基础上。

母亲是孩子体内的天使一位著名作家说:每个人的体内都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如果把孩子的叛逆比作是魔鬼,那么母亲就是孩子体内的天使。

当魔鬼出现的时候,只有天使奉献出无限的爱和宽容才能帮助孩子战胜魔鬼,重新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果天使只会一味地泼冷水,或者采用强制的手段,给予压制,那么天使也将如同魔鬼一样可怕了。

所以作为一个好妈妈就要懂得:在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时候,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妈妈的理解、帮助和爱心。

15岁的余燕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她反抗、易怒,对一切看不顺眼的事物都极力反对、逃避,把母亲的教导当做耳边风。

一天下午放学,余燕从外边回来,招呼也不打一声就一头钻进卧室,呆坐在书桌前百无聊赖地随手翻着书本。就在她越翻越烦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在台灯底下压着一张粉红色的便笺。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上面写着:燕子,妈妈了解你对目前的生活感到不顺心和失败。我知道做母亲的不一定什么都对,但是我对你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你所说的、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能改变这一点。不管任何时候只要你想找我谈谈,我都随时欢迎。

请记住,无论你身在哪里、做什么事,我都永远爱你,更以拥有你这个女儿而感到骄傲。爱你的妈妈。在以后的生活中,当余燕的情绪波动时,她的书桌总会出现一封粉红色的便笺。这样的便笺,一直伴随到她长大成人。

一般情况下,人的逆反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孩子咿呀学语的学前期,二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青春期,三是更年期。作为孩子首任启蒙老师的母亲,应该如何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呢?

1.冷静、理智学前期的孩子,他们的叛逆主要表现在自己动手能力的加强。他们反对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母亲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长到蹒跚学步时,就特别喜欢自己穿衣、吃饭。虽然穿不好却是乐此不疲。虽然有时候把饭粒弄得满身都是,但是孩子却乐在其中。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喜欢被别人抚摸。

青春期是孩子从少年到青年的一种过渡,是一种逐渐迈向成熟的标志。他们在这个时期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固定思维和行为准则。这个时期他们的叛逆主要表现在张扬自我,其主要目的是做给父母亲看的,意思好像是说,我有我的准则,请不要干涉我。

遇到这种情况,母亲一般会心怀不满,通常会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欠思忖的。科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等孩子发泄之后,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时,言语和行为会犹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母亲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和理智。

2.不要置身事外许多母亲面对孩子的叛逆时,都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在孩子的视线里,其实这样就疏远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对孩子而言,此时的母亲就像一位布道者,所以根本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也许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从她的。因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母亲们却忘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妈妈应该转变一下角色、身份,把自己融进孩子的体内,耐心聆听孩子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帮助作用。

3.多用反问句和自己对话妈妈在和孩子交谈中,一般喜欢使用肯定句或祈使句,例如:我认为你应该怎么样、我希望你能这样做、你必须要这样做等等。其实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叛逆情绪。所以善于教育的母亲遇到孩子处于叛逆期时,会经常“三思而问”。意思是说,母亲和孩子交流沟通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在脑海中经过仔细考虑。如果能不说的就尽量不说,能少说的就尽量不多说。也许有人会问,倘若这样“夹着尾巴”做妈妈,是不是太失败了。其实不然,妈妈在孩子眼中永远是值得尊敬和爱戴的好妈妈!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做母亲的才更要经常反问自己,有没有说错话,有没有做错事。尤其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4.教育艺术化亲子教育是一门艺术,母亲在实施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说服教育,还是批评教育,都要注意方式方法,争取用艺术化的方式给予孩子教育。

有些母亲看到孩子犯错误就是一顿猛烈的抨击,这样只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母亲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会乐意接受和改正。而且这样的教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化虚为实,弄假成真青春期的孩子,在性方面开始有所萌动,因此就出现了令很多母亲头痛不已的“早恋”问题。为此母亲就和孩子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围追堵截的攻击和反攻击斗争。母亲刚用一招“步步为营”,孩子就采取了一招“瞒天过海”,结果一场斗争下来双方都是精疲力竭。最后母亲万般无奈,又只得使出家长权威的杀手锏,三令五申地要求孩子不要早恋,否则就如何如何处置。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对儿子放狠话说:“如果再让我发现你和她有交往,你就从此不要再进我这个家门,我们的母子关系也从此恩断义绝。”儿子听完这番话之后,当晚就离家出走了。害得母亲苦苦寻了数日,才在一间破旧的出租房内找到了儿子。

儿子见到母亲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不知道现在该如何称呼您了,因为我和她仍然有交往。”听到这句话,母亲的心跟针扎了似的疼痛,她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于是流着泪,把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悔恨交加地说道:“妈妈的傻儿子,都是妈妈的错,跟妈妈回去吧,妈妈再也不阻止你们交往了。”儿子跟母亲回家之后,他和女朋友交往没多久,竟主动分手了。因为在妈妈的恐吓和监视中,他们的感情就像“烟笼寒水月笼沙”一样的美妙,可是真的当他们堂而皇之地交往之后,就彼此发现了对方的不足和缺点,最后两人都无法忍受对方,而走上了分手的道路。

这个故事表明与其强制阻拦,倒不如“化虚为实,弄假成真”的效果来得显著。如果母亲能以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再加上具体事例改变孩子的理想化思维,那么说不定效果可能会出人意料的好。

春风化雨助成长盛夏的一天午后,突然狂风肆虐,接着就是一阵电闪雷鸣,随之倾盆大雨便由天而降了。疾风骤雨过后,老宅子后院的几株果树,仿佛遭受了灭顶之灾一般。昔日的铜枝铁干,被拦腰斩截,凄惨惨地躺在了污水中。初生的果子,还没来得及成熟,就夭折了,落了满地都是。还有那片片翠绿,而今也是“娥眉淡扫胭脂污”,那年夏天我们没有收获丰硕的果实。转眼已是肃杀之秋,那些果树终于没有重新活过来的迹象。于是唯有怀着缅怀和不忍之情,把它锯断了。当晚我们就用这些果树劈成的柴火,做了一顿饭。用餐时,竟然在饭菜中,尝到了果实的芬芳。

看完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想到了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祖先留给我们的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教育方法就是“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充满了暴力的经验总结。

其实教育孩子仅靠粗暴的打骂是达不到目的的,就像老宅中的果树,在疾风暴雨的洗礼下枝残叶落,最后颓然殒命。如果对待孩子也是如此,那么就会促使孩子养成说谎、冷漠、孤僻、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为孩子日后做出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埋下了隐患。并且也可能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终生遗憾的事情。

小米出生在一个富贵殷实的家庭。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很幸福。可是当他谈起自己的母亲时,却表现得异常漠然,仿佛是在说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女人一样。

妈妈生下小米之后,就出国留学了。小米就跟着外婆一起过生活。外婆时常拿出母亲的照片,告诉他说,照片里的女人是妈妈。于是小米就牢牢地记住了照片里的女人。

小米有一次生病,住进了医院。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陪护时,他就在心底暗自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想你。”可是他知道妈妈远在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此时妈妈是不可能陪在自己身边的。于是他的鼻子微微地有些酸。外婆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摇篮曲。

“妈妈最爱小米了,妈妈肯定会回来的。”外婆说。

小米趴在外婆的肩头,怀疑地问道:“妈妈爱小米,为什么不回来看望小米,她的小米生病了,小米想妈妈了。”晚上妈妈打来电话,小米本想跟妈妈好好倾诉一番。可是当他刚接到电话时,电话的另一端就传来妈妈严肃的声音说道:

“我是妈妈,小米你认真地听着。你是男孩,也就是男子汉。你要坚强,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男人。”说罢,电话就挂断了。

小米僵直地站在那里,两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纷纷滚落了下来,耳边仍然回响着电话挂断时的“嘟嘟”声。

外婆立刻走上前去夺过电话,一把把小米抱在怀里,小米躲在外婆的怀里失声痛哭了。

三年之后外婆因病去世,小米才回到妈妈的身边。当时小米曾幻想着很多浪漫的事情,想和妈妈一起分享。但是妈妈却从没给过他任何一次机会。

妈妈生日那天,小米特地买了一盒蛋糕,还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妈妈。晚上九点钟了,小米给妈妈打电话,让她快点回家。妈妈在电话中就训斥他说:“你都这么大了,难道没有妈妈就不能自己生活了吗?”说完就挂断了电话。直到深夜,妈妈才回家,那时小米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攥着一份美丽的生日贺卡。

有一次,小米学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伤了。妈妈赶到医院,付了医药费说:“下次学骑单车要小心,别再把胳膊摔折了。你的膝盖只是擦破了皮并无大碍,就自己回家吧。”说罢塞给小米20元的打车费,然后径自离开了。

从此后,小米就变得很孤僻,他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

中考结束后,小米没有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妈妈就骂他无能。小米也不反驳,只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静静地蜷缩在一角,默默地注视着远方。有时候,妈妈不叫他吃饭,他就宁可一直饿着,也不肯自己做饭吃。

一天早上,窗外飘起了蒙蒙细雨。妈妈因身体不适,便休假在家。她叫小米冲牛奶来喝,可是小米一不小心,却把冲牛奶的杯子摔破了。妈妈勃然大怒,大骂道:“你还有什么用呀!考试不过关,连冲牛奶也要把杯子打碎,你要是不想在这个家生活就趁早滚开。”说着,妈妈就把小米往屋外推。

两人在推推搡搡中,小米一用力,竟然把妈妈推倒在地了。

这下妈妈可火了,她站起身子,拼了命地把小米往外赶。

门外的雨越下越大了。雨水浇在小米的身上,冷飕飕的。他高昂着头,仿佛依稀看到了外婆。就在这时,小米突然发疯了似的,咆哮着冲进了屋子,时而暴跳如雷,时而战战兢兢。后来医生告诉母亲说,小米是因为长期处在压抑的状态下,而造成了失心疯。

现在母亲悔不当初。她虽然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但是在教育孩子上仍然贯彻着“慈母多败儿”的思想。她认为母亲就是要严厉,否则就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因此,在家里她时刻保持着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对待小米更是动辄出言讽刺,大打出手。结果在母亲的愚昧无知下,一步一步地酿成了小米的悲剧人生。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被无情地摧残了。

这个故事中的小米,不能不说是个可爱、懂事、乖巧的好孩子。可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母亲的关爱,所以他的性格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如果母亲能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打骂,也许小米将会幸福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可惜的是,如今所幻想的一切,都只是假如而已。

看一看小米的悲剧,再看一看那棵倒下的果树。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那些冥顽不灵的母亲,及早地翻然悔悟过来吗?

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虽然孩子的成长需要历练风雨,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对孩子施行粗暴的以及近乎漠视般的教育,而是应当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样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恨铁不成钢”是很多母亲的共同认识,所以为了促进孩子进步,她们就经常采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为此母亲们还对这套教育方式做了一个比喻:孩子就好比一台机器,当机器发生故障时,如果好言相劝能解决问题,那还要维修工做什么?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打、二骂。

美国教育家说:对孩子进行打骂,是无知的表现。此话是正确的,因为母亲的打骂强权政策,虽然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老农,在庄稼出现干涸时,会采用滴水灌溉的方式,使水慢慢地浸透到土壤中。这样庄稼就能从根部吸取水分,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精力。而那些大水漫灌的作物,虽然瞬间获得了滋养,但是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根部,所以最终还是难逃一劫。其实教育如同此理,对待孩子的教育,还是和善、温柔些更有效。

孩子不是妈妈虚荣的砝码中国人始终认为“母以子为贵”,意思是说,妈妈的尊贵来自于孩子的成就。所以很多妈妈为了能有一种高人一等的荣誉感,便不遗余力地促使孩子出入头地,甚至有些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一看到新学校的广告或者英才培训班的消息就闻风而动。

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孩子们不得不像机器人一样,机械而单调乏味地学习一些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科目。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多才多艺,但是却很少有孩子精通其中一门技艺。

面对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如果孩子稍有微词,妈妈就会说:“这全都是为了你呀!”孩子只得无条件地服从妈妈。

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总怀疑妈妈的良苦用心,他们会在心底问自己:“妈妈这么做的目的,真的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妈妈的虚荣呢?”答案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的妈妈经常心理很不平衡。当看到朋友或者姐妹嫁给一个有钱男人的时候,当看到别人装修新房子的时候,每到节假日看着别人出国旅行的时候,当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由于家庭富裕而衣着光鲜的时候,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参加各类比赛而荣获大奖的时候,她们的心理都会非常不平衡。最触动这些母亲神经的,就是看到电视剧里的医生、律师、老板和职业女性等所谓的“白骨精”都过着富足自在的生活。别人在高档的西餐厅优雅地就餐,而自己却为了一元钱在市场上同人砍价,两相对比,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同别人的比较中,母亲的“恨”就会变成一种强大力量,要求她必须让自己的孩子尽快地成功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翻身做主”过上令别人羡慕的生活,补偿现在的不满。不知不觉中妈妈迷失了自己,也扼杀了孩子的自由成长。

山野杏子是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母亲。山野杏子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渴望着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因为当时家里比较穷困,而学习音乐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最终她没有实现心中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愿望也逐渐地被时光尘封了起来。

直到有一天,高中同学聚会,她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昔日的同桌好友,也就是现任东京歌舞剧团的一级小提琴演奏家。当同桌好友盛装出现在宴会上时,那热烈的掌声和无限的赞叹,都让她充满了无比的羡慕。她暗自说道:“我得不到的东西,一定要让孩子们帮我完成。”回到家后,她立刻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说:“音乐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所以为了培养你们的艺术修养,我决定让你们学习小提琴。”孩子们使劲地点头。开始的时候,他们学得很认真,可是没过几天,孩子们就开始看母亲的眼色行事了。

有一天,又到了学小提琴的时间,他们总是磨蹭着不想去,互相交换着眼神。终于,小女儿雪枝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我们一定要学小提琴吗?”“你们不喜欢拉小提琴吗?”母亲反问道。

儿子正雄说:“我们一点也不喜欢拉小提琴,而且也非常讨厌拉小提琴时的气氛,有这时间不如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况且我们也不喜欢教小提琴的老师。”母亲用怀疑的神情又分别问了其他的两个孩子,她们都点头说:“是的,我们不喜欢拉小提琴。”“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小提琴的?”妈妈吃惊地问道。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太喜欢。”孩子们说。

“那你们为什么不早说?”“妈妈不是喜欢让我们学习小提琴的吗?”听到此话,妈妈惊呆了。她一心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实现,希望有朝一日,孩子们能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舞台。可是她万万没想到,她的这一举动竟严重损害了孩子们的权利。那一刻,妈妈突然感到自己好自私,她竟把深爱的孩子当做了实现愿望的砝码。于是妈妈满怀羞愧的心情,默默地望着孩子们,希求他们的原谅。

然而孩子们看妈妈没有说话,就以为是自己的话刺伤了妈妈的心,于是他们不安地说:“妈妈,如果您想让我们学小提琴,我们会接着学的。”听着孩子们的话,妈妈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孩子们希望妈妈总是开开心心的,即使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妈妈他们也会去做。

“妈妈对不起你们,妈妈不该让你们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从现在开始,你们就不要再学小提琴了。”孩子们听到这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