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10654500000007

第7章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现代父母教育孩子所应有的理念,也是现代父母应该掌握的教育原则。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将来脱离父母的羽翼,迈人社会,成为一名独立的合格的人才。“教”便是为了有一天儿女拥有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维体系、独立的思想品格,可以独立而睿智地在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处事,“学”也是让孩子们最终可以独立自主、灵活机智地向更宽广的领域开拓。

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怎么样才能将教与学化复杂为简单,变繁琐为简易,改枯燥为快乐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关。为孩子打好基础才能使孩子更轻松地成为掌握好学习方向的舵手,为远航创造与准备充足的条件。家长要以持之以恒、快乐轻松的方式为孩子不断地输入各种知识,丰富孩子的思想,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教育不应是单方面的,应该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有发展,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小时候学习成绩便相当优异,在数学方面尤其突出,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而他父亲却并没有在这方面给他加压,而是请了一位老师专门来为其辅导《孟子》的学习,为其在人文学科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振宁后来回忆此事依然是感慨万分,他觉得《孟子》给他一生的帮助远远胜于其他。只有打好各方面的坚实基础,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人才。

二是过程关。这是从教育方面考虑的。人生就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学习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生活、成长都融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无法删除这些元素,而这个过程进行得如何与一个人能否成才紧密相连。

神医华佗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那天,他的母亲正在家里绣花,突然晕了过去,之后昏迷不醒,请了很多医生来都摇摇头就走了。母亲去世后,华佗很伤心,他在心中暗暗立誓,将来要做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救死扶伤,为天下百姓解除痛苦。

当时,大家都知道远处深山里一个“琼林寺”里的长老医道十分高明。华佗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找到了琼林寺,长老见他不畏艰难困苦而来,便收留了他。

刚开始,华佗并不是跟着长老学习医术,而是干一些杂活:挑水、做饭、洗衣服……但不管活儿多苦多累,华佗总是认认真真地干,从不叫苦,而且,在干杂活的过程中,华佗十分留心长老为病人看病的过程,心中反复地揣摩学习。

终于有一天,长老见华佗如此有志,正式将华佗收为徒弟。长老将华佗带到一间屋子,里面一个大书橱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医书,要想读完这些书,恐怕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华佗却是眼前一亮,眼睛里闪出了喜悦的光芒,他一头扎进了书本的世界里。

从此后,华佗一边刻苦地读书,一边认真地跟着长老学医,将自己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医学的研究里。通过艰苦与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为了名医。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并不会一直都顺风顺水,就算是艰难的时候,也要坚持住最初的理想,终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三是启发关。这是从心理的角度去考虑的。教育应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是一把火炬,需要我们用心灵去点燃,才能够熊熊燃烧。

牛顿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14岁那年,他因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只好中途辍学了。小牛顿性格内向,成绩也很差,后来跟着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发现他很聪明,能发明一些小东西,便也时常鼓励他,支持他。牛顿发明的小风车、小城堡等在其他大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却为外婆视为骄傲,她让牛顿将这些东西都放在小作坊里。后来牛顿发奋读书,最后考上剑桥大学,并在一生的努力中为力学、数学、声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却不是如此,如果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没有达到碰某种东西的时候,孩子一旦对其产生好奇,想去接触,常常是手伸到中途便被父母喝止了:“不准碰!”于是孩子不得不胆怯地将手缩了回去。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即便是孩子不能碰的东西,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而应当平心静气地告诉他,哪些东西是可以碰的,哪些是不能碰的,告诉他为什么是不能碰的,碰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既要从尊重个性的原则出发启发孩子,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知道教是为了不教,而学是为了会学,将教与学的目的与结果良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宽严有度,游刃有余,将自己的孩子培育成会学习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