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08

第8章 家长常和孩子谈心,强化孩子积极心态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和责任,但不能用爱去贿赂孩子。家长要记住,不要把自己的爱心当成是一种奖品。因为孩子是你的孩子,所以你才应该爱他,不管他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家长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台湾有个老板非常有钱,几个大一点的孩子都很成功,上的都是很有名的大学,可惟独小女儿成了家里的“毒瘤”。他的小女儿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她认为父母给她的爱没有哥哥姐姐多。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她居然选择“变坏”的方法。她刚开始干坏事时,惹得爸爸妈妈天天操心,整天围着她转,这样她就感到很满足。

一天,这个宝贝竟然对她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我带一个男同学住了宾馆;我还偷了一个钱包……”

她的父母没有责备她,表现得很冷静。慢慢地,这个宝贝感觉父母给她的爱不低于她的哥哥姐姐,心理开始平衡了。

不久,这个宝贝大有好转,父母对她说:“爱不是目标,爱不是生意。如果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才爱你;因为你优秀,给我们增光,我们才爱你……这不叫爱,叫做交换。无论你给我们增光,还是丢脸,我们对你的爱都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谈心而不唠叨”好方法,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学习、领悟,我们相信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聪明的家长会经常这样问孩子:“你能不能教教我,这个字念什么?”“你能不能给我说说,电灯为什么会亮?”

不是家长不知道这些东西,而是在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给孩子接受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找到自我肯定的方法。

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谈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孩子多说,家长多听,这叫“谈心”;只是家长说或家长多说,孩子只是“听”,那叫“唠叨”。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喜欢“谈心”而讨厌“唠叨”。

如果家长每天跟孩子谈心五分钟,安静五分钟,和孩子聊聊天,不带任何个人主张,“我听你说”,孩子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不管孩子出现什么不好的行为,都应该让孩子说出来,不要孩子一说不好听的话,就“啪”、“啪”几耳光,把孩子揍一顿,因为这种行为就等于告诉孩子以后不要对家长说真话,否则耳光“伺候”。如果下一次孩子对你说一半的真话,得到的还是“啪、啪”几耳光,那么孩子就可能认识到家长不喜欢听他的话,他在外面做的事,家长就可能永远不知道了,这就等于家长关闭了了解孩子情况的大门。

孩子出现了错误,家长不仅不能打,还不能吓唬孩子,因为对孩子来说,吓唬的正面作用很小,而负面作用是不堪设想的。

家长也不要以为给孩子东西多,孩子就快乐,就高兴。研究证明,如果家长给孩子东西太多,孩子往往就会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家长应该结合具体的事例对孩子进行诱导,告诉孩子,人生的快乐在于自己去创造一切。

无数事实证明,靠财物贿赂孩子的做法只能毁掉孩子的意志与人生奋斗的激情,最终只能是害了孩子。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可能就在于此。用财物贿赂孩子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害孩子,然而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贿赂孩子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有的父母对孩子考了高分或有较好表现的时候就用金钱或物质奖励孩子。其实,这就是“贿赂”孩子。

研究证明,“贿赂”孩子是非常有害的。当孩子出于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家长如果给孩子过多的物质鼓励,常常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反对用这种方法来鼓励孩子,但前提是适当和适度。

孩子有了进步,家长给予一定的爱心是必要的,关键是恰如其分。

下面是一位姓王的家长给我们介绍的方法。

她是这样说的: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就在厨房的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分别写上三个孩子的名字,举行阅读比赛。我规定,孩子们每读完一本书,要在笔记本上,用简短的文字,五行或六行,把书里面有趣和特殊的内容记下来。

每次,当孩子们将已经读过的书和写好的笔记拿来给我时,我就在冰箱门上他们的名字下划上一条线,根据线的多少,就能看出谁读得书最多,字写得最好。每两个月结算一次,最多、最好的可以得到一样礼物。哪怕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孩子们都很高兴。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一种象征,象征某方面或某个行为受到肯定和欣赏。不论物质奖励的多少,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上进心,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非常勤快。

这位家里有三个孩子的母亲的方法很有效,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这位母亲的方法,除了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还可用在像“习字”、“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等方面。通过这种“图表”记录的方式,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种方法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种良好的行为,还能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向着目标努力的欲望。

家长的爱心如果能附带使孩子了解自己,使孩子知道被爱的原因,不但使孩子更加高兴,还能使孩子的心智不断成熟!

毋庸置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爱心,但也应该明白,成功的爱心来源于孩子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慰,而不是孩子的回报,更不是十足的功利。家长恰当的爱心能够催促孩子奋进,启发孩子自信,继而让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理品质。这是家长爱心付出的要求和品性,这是一个常识。

我们认为,家长付出爱心,应该掌握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在物质付出和精神付出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3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实质缺乏体验,他们更看重的是熟悉的某些物质鼓励,比如好吃的糖果、点心,漂亮的衣服、玩具等。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适当的采用物质鼓励的手段,以利于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过渡到精神鼓励,如口头表扬、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为主的阶段。例如对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就可以通过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或公园游玩、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等作为鼓励。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施奖”,切忌千篇一律。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的鼓励应适可而止,防止他滋长骄傲情绪和虚荣心;对性格内向、不多语、不好动的孩子则应及时地充分地予以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