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10日,胡适给母亲写信,谈他回国前的安排。信中,胡适谈及给《青年杂志》写文章的稿费事:“上海有友人办一报,欲适为寄稿,适已允之,尚未与言定每月付笔资若干。如有所得,即令由瑞生和转寄来家为家用。该处系友人主持,虽力不能多酬笔资,然亦不致令我白做文字也。俟后有定局,再写信通知吾母及瑞生和号。”“虽力不能多酬笔资,然亦不致令我白做文字也”,指陈独秀的经济也不好,但总不会让胡适白写。陈独秀未提稿费,也是胡适迟寄文章的原因之一。
家中的经济不好,胡适请汪孟邹将《决斗》稿酬交上海瑞生和号二哥处,转寄给母亲。“友人”即陈独秀,母亲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所以,胡适不必写出来。5月19日,汪孟邹给胡适去信,谈到《决斗》一文:“《决斗》一首炼与群益交谊极深,定无异词。”所谓“与群益交谊极深”,即指汪孟邹与陈独秀交谊极深。汪孟邹说“定无异词”,却偏偏出了问题。
就在陈独秀打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如火如荼的《青年杂志》引起了同行的嫉妒。当时,上海青年会办了一个刊物《上海青年杂志》,没有销路,他们写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
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在1916年3月出版一卷六期后,停刊了。
8月13日,立秋后不到一周,陈独秀给胡适写了第一封信。《青年杂志》停刊数月,以至耽误刊登胡适翻译的《决斗》。因决定9月15日复刊,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信中说:
《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兹已拟仍续刊。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大作《决斗》迟至今始登出,甚愧甚愧!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战事”,指各地第二次反袁世凯起义。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了。6月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各地稍安。但信中对于胡适所关心的《决斗》稿费,陈独秀没有提及。陈独秀停刊后,没有生活来源,自己穷得叮当响。
8月21日,胡适在寓所读惠洪的《冷斋夜话》,发现苏东坡也有不少白话诗。在美国的朋友,几乎个个反对自己作白话诗。好在朱经农、杨杏佛最近又寄来“仿适诗”、“白话诗”,尽管货色不地道,聊胜于无!令胡适高兴的是,国内的陈独秀,对自己文学改良的见解完全赞同。但他不喜欢第一卷第三号《青年杂志》上谢无量长律前,陈独秀写的按语,赞为“希世之音”,还说:“子云相如而后,仅见斯篇;虽工部亦只有此工力,无此佳丽”。陈独秀一面讲文学变迁,一面刊登谢无量的死文字,不是自相矛盾吗?谢无量的诗,少说也有一百处用古典套语,有的地方狗屁不通,有的地方莫名其妙。想到这里,胡适给陈独秀写信说:“贵报案语之为厚诬工部而过誉某君也。”
写诗做到押韵,才入门呢!好一点的,所谓南社诸子,数量虽多,但夸而无实,滥而不精,好的很少。樊樊山、陈伯严、郑苏盦名气稍大,但追摹古人,不值得提倡,徒增赝品而已!当然,南社中也有好的。
前天,胡适在给朱经农的信中谈到国中文学的弊端,第一次提出“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须讲求文法。(以上为形式的方面。)(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
信中,胡适将此一字不易抄给陈独秀,因来不及,胡适没有一一解释。这八个条件,是胡适以前提到的文言文三大病的扩展。他打算今后再写一信,详细介绍。在信末,胡适夸陈独秀说:“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又有文学改革之宏愿。”这也是胡适乐意和陈独秀谈文学改革的原因啊!
这是胡适第一次和国内的人谈“八事”,收信人偏偏是陈独秀!这样的一拍即合,标志着一场声势宏大的白话文运动,起于清萍之末了。许多年后,胡适对于自己在国外引发了这场运动,快慰无比!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是陈独秀支持了他,和他一起发起了这个运动。
《新青年》创刊时,中国已改朝换代,袁世凯死了,黎元洪任总统。当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般人,提出设孔教为国教,反对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9月20日,康有为发表致总统总理书,主张“以孔子为大教,纳入宪法”。康有为认为,中国如不以孔子为教,则没有宗教。
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主张学习西洋文明,“不必远道乞灵于孔教”。陈独秀说,中国有宗教,如佛教、耶、回三教,儒家不是宗教。陈独秀在不自觉中,吹起了打倒孔家店的进军号角。
另一件使陈独秀得意的事是,他第一次发表了大洋彼岸胡适几个月前寄来的信,尽管这位未见面的朋友,对自己为谢无量长诗前写的按语不以为然。胡适提出的新文学的八不主义,眼光何等敏锐,令陈独秀嗟哦半日。除第五条讲文法之结构,第八条讲言之有物,不太好理解外,其余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嫌以白话作诗词等,皆是中国文学界的雷声。唯一不足的是,胡适的信过于言简意赅。文学革命,不是儿戏。陈独秀希望胡适有详细的论述,充分论述上信的观点,更有自己的写实诗文作范本,以唤起国人现实主义的观念。
俗话说,一个人舞不成狮子灯。从此,胡适的名字由此风靡学界,这是陈独秀、胡适本人始料不及的。
十六年后,胡适在北大国文系讲演《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说:“《新青年》第三号上,有一篇谢无量的律诗《寄会稽山人八十四韵》,后面有陈先生一个跋……他这样恭维他,但他平日的主张又是那样,岂不是大相矛盾?我写了封信质问他,他也承认他矛盾。”后面一句话,胡适指的就是陈独秀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