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12

第12章 荀子

荀子(约前336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生平

人们一般以为荀子姓荀,其实这是不对的。除《史记》,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为“孙”。尤其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韩非子是荀子的弟子,在其著作中也称荀子为“孙子”。人们称其为“荀”,大约始于西汉时期。

约公元前336年,荀子出生在赵国(今山西安泽县)。幼年时,荀子聪颖好学,尤其对儒学特别痴迷。到少年时,荀子已小有名气。

公元前316年,风华正茂的荀子来到了燕国,正好碰到燕王哙想效仿远古圣王,将自己的王位传给国相子之。燕王传位的事情不仅百姓议论纷纷,而且也遭到了燕国贵族以及齐国的反对,整个燕国都处于动荡之中。此时,荀子求见燕王,对燕王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阻,但燕王没有听从荀子的意见。公元前314年,在多方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齐国派大军进攻燕国,仅用了50天,齐军就攻下了燕国国都,燕王哙及国相子之都被杀死。

目睹燕国的悲惨遭遇,荀子非常痛心,从此隐居不出长达二十多年。直至公元前286年,荀子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因学识渊博而以“秀才”闻名于世。

此时,齐国“稷下之学”非常兴盛,齐王广招天下贤士“尊宠之”。田骄、慎到、接子等著名学者都来到了稷下学宫,号“列大夫”,享受优厚的待遇。这一年,荀子已经50岁。他为人非常耿直,看到这些学者每天在学宫中争论不休,但却在现实的国家治理方面没有任何作为。于是,荀子对这些学者及其学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非先王之法”。荀子的批判引起了众学者的不满,因此荀子在稷下学宫人缘并不好。

公元前286至前285年,齐王发兵灭掉了宋国。班师回朝后,齐王沾沾自喜,向大臣们和众学者炫耀自己的功绩。自此之后,齐王愈发崇尚武力,却不思考如何用道德礼仪来治理国家。于是,荀子对齐王竭力劝谏,但齐王并未采纳,荀子非常失望,便离开了齐国去了楚国。

公元前284年,燕国将军乐毅率领燕、赵、韩、魏、秦等国联军攻打齐国,一举攻陷齐国国都临淄,齐王被杀,齐国几近灭亡。

公元前279年,齐国大将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进攻,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齐襄王复国后,吸取前王的教训,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

这个时候,荀子正在楚国,恰逢秦将白起攻楚,楚国大乱。荀子在战乱中离开楚国再次来到齐国。由于此时田骄已经逝世,慎到、接子又不在齐国,荀子凭借他的学识和才德,在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曾经“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的领袖。

公元前264年,齐襄王逝世,荀子在齐国渐不得志。秦昭王此时邀请荀子入秦,荀子遂离开齐国去了秦国。到秦国后,荀子对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俗等进行了考察,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力术止、义术行”。秦昭王虽然口头答应,但却忙于秦国的兼并战争。荀子看到这种情形,遂离开秦国去了其他国家。

公元前259至前257年,荀子曾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提出了“善用兵者”“在乎善附民”的主张,以“王兵”折服了临武君的“诈兵”,使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但处于“争于气力”的当时,赵王“卒不能用”。于是,荀子离开了父母之邦而又回到齐国。

这时,齐王建在位,但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向齐相进言,论述齐国内外大势,劝他“求仁厚”、“正是非”,并对“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弊政进行了批评。结果,正如《史记》所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荀子进谏反而受到了谗言的攻击,因此他不得不离开齐国,转而去了楚国。恰巧碰上楚国灭了鲁国新得兰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荀子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施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受到百姓爱戴。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废官居家于兰陵。约公元前235年,荀子逝世,葬于兰陵,其寿高达百岁。

荀子著作

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一样,怀抱治国宏愿和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然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荀子》一书。

《荀子》共32篇。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荀子门人所记。《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其特有的风格。《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其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唐代杨倞曾为《荀子》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如清代王先谦、民国时期的梁启雄均曾为《荀子》作注。